67,767
次編輯
變更
麻塘乡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big>麻塘乡 </big> '''
|-
| <center><img src=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syxwnet.com%2Fa%2F10001%2F202001%2Fe089f4e22f5fb28918d35459d36d0e2a.jpg&refer=http%3A%2F%2Fimg.syxwnet.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1283686&t=52eb5b258b3a0eef5c500ffb14b77cd9 width="300"></center><small>[ http://www.syxwnet.com/p/97253.html 图片来自网络]</small>
|-
| style="background:#FF6600" align= center|
|}
=气候条件=
全乡境内均为山区地带,属中[[亚热带]]山型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68.1毫米,多数集中在3—7月,平均日照1080.6小时,无霜期306天,平均气温15.8℃,地势东北高,西北低,有两条溪水较大的麻塘溪,发源于东北角狗窝界,流经莫锄等七个村,在溪口入巫水,总长24公里,中上游多礁石跌坎,下游较平缓,平均流量2.66平方米/每秒。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尤以楠竹最多,楠竹蓄积量达1200万根,楠竹已成为该乡支柱产业,楠竹生产培育和砍伐加工,名扬省内外,楠竹产业有了头,腾飞的龙头正带领麻塘人民奔上全面小康之路。
=农林生产=
建国前由于水利设施差,农业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1950年[[粮食]]产量每亩仅148公斤,二、三产业落后,仅有一些手工作坊与手工业者和零散商业店面;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历经艰辛,团结奋斗,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村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化;200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1026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达608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200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674万元,农民人均可用收入2660元。
=社会事业=
麻塘文化源远流长,地方特色鲜明,有对山歌、耍龙灯、唱小调、剪纸、绣花、吹打乐、贴对联等多种文化活动,平时群众都自编自演,村民业余时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初期麻塘仅有完小1所,村小12所,学生296名,到2006年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分中学部和小学部,共有学生846人,教职工67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教师]]43人,自2001年以来,学校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初三毕业会考和小学六年级抽考在全县综合排名前列,每年的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均达100%;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6年,境内升入大中专院校学生达269名。卫生[[体育]]长足发展,现有卫生机构1个,卫技人员10人,床位16张,13个村都有医疗点。历史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霍乱]]早已绝迹,人口生育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早已不存在了,人均寿命从58.1岁提高到63.6岁,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深入开展,体育比赛记录不断刷新,在全县比赛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农村科技、新闻报道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麻塘苗族乡已成为神奇绿洲上镶嵌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来源=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