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铭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铭</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铭</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铭'''(拼音:mí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金文,产生年代不晚于春秋。“铭”本指在器物上刻文,引申为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是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文不易磨灭,故“铭”又用来比喻牢记、永志不忘。<ref>[ ], , --</ref>
==文字源流==
“铭”在战国金文中写作图1,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左部的“金”作形旁,表意;右部的“名”作声旁,指示读音。《[[说文解字·金部]]》新附:“铭,记也”,意思是记载、镂刻。从字形上看,“铭”以“金”为形符,最初指的应该是在金属器物上铸刻文字。“名”在这里也不是完全不表义。“名”本义指名字、名称,引申而有记号、记录的意思,因此有一定的表意作用。发展到小篆(图3、4)阶段,“夕”的线条开始伸长下弯。隶书(图5)在小篆的基础上将笔画变得平直,由此演变为楷书。
铭的基本义是记载、镂刻,特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铸文字。引申用作名词,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铸的文字。“铭”最初是用来刻文记功的,后来“铭”也用来引申鉴诫以警自勉的。如《[[礼记·大学]]》所载的所谓汤的盘铭:“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说苑·敬慎]]》所载的缄口金人的铭:“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口,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里的“铭”都是用来自我警诫的。后来这个“铭”成为了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颂扬功德,或用来自励自警。后汉崔缓之兄崔璋为人所杀,崔援手刃仇人然后逃走。后遇赦,作一铭文以自诫,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本来是置于座右的,以时时警戒自己,后来就不一定置于座右了,凡是时时提醒自己的话,皆可叫“座右铭”。
商周时期盛行在铜器上刻文。铜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铜器上刻文是不易磨灭的,所以“铭”又引申为“印象极深”“永记不忘”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刻骨铭心”“铭肌镂骨”等词语。显然这是比喻用法,只是夸张地说明印象之深,就像刻在心、骨上一样。又由此产生了“铭感”“铭记”“铭佩”等词,意思是像刻在心上一样深深地感谢、记住、佩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卷十四】【金部】莫經切(míng)
(銘)記也。从金名聲。
==广韵==
莫經切,平青明 ‖ 名聲耕部(míng)
銘,銘記。《[[釋名]]》曰:“銘,名也,記名其功也。”
【校釋】《[[釋名·釋言語]]》與《[[廣韻]]》引同。《[[釋名•釋典藝]]》:“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余校根據後者改《[[廣韻]]》,誤。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銘;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6
《[[唐韵]]》莫经切。《[[集韵]]》《[[韵会]]》忙经切,並音冥。《[[说文]]》:记诵也。《[[集韵]]》:志也。《[[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礼·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礼·大学]]》:汤之盘铭曰。注:铭,铭其器以自警之词也。
又《[[礼·檀弓]]》铭,明旌也。《[[周礼·春官·小祝]]》:设熬,置铭。注:铭,今书或作名。郑云:铭,书死者名于旌。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钅”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
【写法】“钅”“名"宽窄大致相当,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钅”第三笔横在横中线。“名”首撇在右上格;㇇(横撇)的撇尖伸向“钅”的提笔上方;“口”首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铭</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铭'''(拼音:mí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金文,产生年代不晚于春秋。“铭”本指在器物上刻文,引申为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是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文不易磨灭,故“铭”又用来比喻牢记、永志不忘。<ref>[ ], , --</ref>
==文字源流==
“铭”在战国金文中写作图1,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左部的“金”作形旁,表意;右部的“名”作声旁,指示读音。《[[说文解字·金部]]》新附:“铭,记也”,意思是记载、镂刻。从字形上看,“铭”以“金”为形符,最初指的应该是在金属器物上铸刻文字。“名”在这里也不是完全不表义。“名”本义指名字、名称,引申而有记号、记录的意思,因此有一定的表意作用。发展到小篆(图3、4)阶段,“夕”的线条开始伸长下弯。隶书(图5)在小篆的基础上将笔画变得平直,由此演变为楷书。
铭的基本义是记载、镂刻,特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铸文字。引申用作名词,指在金石等器物上刻铸的文字。“铭”最初是用来刻文记功的,后来“铭”也用来引申鉴诫以警自勉的。如《[[礼记·大学]]》所载的所谓汤的盘铭:“既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说苑·敬慎]]》所载的缄口金人的铭:“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口,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这里的“铭”都是用来自我警诫的。后来这个“铭”成为了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颂扬功德,或用来自励自警。后汉崔缓之兄崔璋为人所杀,崔援手刃仇人然后逃走。后遇赦,作一铭文以自诫,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本来是置于座右的,以时时警戒自己,后来就不一定置于座右了,凡是时时提醒自己的话,皆可叫“座右铭”。
商周时期盛行在铜器上刻文。铜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在铜器上刻文是不易磨灭的,所以“铭”又引申为“印象极深”“永记不忘”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刻骨铭心”“铭肌镂骨”等词语。显然这是比喻用法,只是夸张地说明印象之深,就像刻在心、骨上一样。又由此产生了“铭感”“铭记”“铭佩”等词,意思是像刻在心上一样深深地感谢、记住、佩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卷十四】【金部】莫經切(míng)
(銘)記也。从金名聲。
==广韵==
莫經切,平青明 ‖ 名聲耕部(míng)
銘,銘記。《[[釋名]]》曰:“銘,名也,記名其功也。”
【校釋】《[[釋名·釋言語]]》與《[[廣韻]]》引同。《[[釋名•釋典藝]]》:“銘,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稱名也。”余校根據後者改《[[廣韻]]》,誤。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銘;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6
《[[唐韵]]》莫经切。《[[集韵]]》《[[韵会]]》忙经切,並音冥。《[[说文]]》:记诵也。《[[集韵]]》:志也。《[[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礼·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礼·大学]]》:汤之盘铭曰。注:铭,铭其器以自警之词也。
又《[[礼·檀弓]]》铭,明旌也。《[[周礼·春官·小祝]]》:设熬,置铭。注:铭,今书或作名。郑云:铭,书死者名于旌。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钅”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
【写法】“钅”“名"宽窄大致相当,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钅”第三笔横在横中线。“名”首撇在右上格;㇇(横撇)的撇尖伸向“钅”的提笔上方;“口”首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