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17
次編輯
變更
郭嵩焘
,無編輯摘要
| 研究领域 =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ref>[https://www.sogou.com/tx?ie=utf-8&pid=sogou-wsse-7f5a17b792b687fc&query=%27%27%27%E9%83%AD%E5%B5%A9%E7%84%98%27%27%27(1818%E5%B9%B4-1891%E5%B9%B4)%EF%BC%8C%E4%B9%B3%E5%90%8D%E9%BE%84%E5%84%BF%EF%BC%8C%E5%AD%A6%E5%90%8D%E5%85%88%E6%9D%9E%EF%BC%8C%E5%90%8E%E6%94%B9%E5%90%8D%E5%B5%A9%E7%84%98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搜狐 - www.sohu.com/a...- 2018-12-17</ref>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 湖南 ]] 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
==人物生平==
咸丰二年(1852年)底,太平军进犯长沙,并攻克武昌,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国藩数辞不允,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为所动,创办湘军,罗致郭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经实战观察,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三年,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曾途经 [[ 上海 ]] ,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同治元年(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同治五年(1866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郭嵩焘</big>'''|-|<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7/36d5d7d711e94ad2ad27685f9ac4f867.jpe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9%83%AD%E5%B5%A9%E7%84%98&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字:|}
光绪元年(1875年)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 [[ 刘锡鸿 ]] 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主要思想==
"自强求富"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思潮,但对"富强"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别。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郭嵩焘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焘的"富强观"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厘正治国之本,这就是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姑务其末",即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郭嵩焘的"富强观"、"重商"主张,主要反映在他光绪元年上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它冲破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另辟了一个源头。"<ref>[http://www.historychina.net/qt/357857.shtml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中华文史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三》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