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菩萨戒

增加 1,35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菩萨戒</big>'''|-|<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putuo.org.cn%2Fuploads%2Fallimg%2F190102%2F1_190102094451_1.jpg&refer=http%3A%2F%2Fwww.putuo.or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0049677&t=625093e5d4eed44b11fb53a66d2865d2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8%8F%A9%E8%90%A8%E6%88%92&pn=6&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2763760361%2C3720019068&os=2000995822%2C1344689338&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www.putuo.org.cn%2Fuploads%2Fallimg%2F190102%2F1_190102094451_1.jpg%26refer%3Dhttp%3A%2F%2Fwww.putuo.org.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0049677%26t%3D625093e5d4eed44b11fb53a66d2865d2&di=7146857200093233153&tt=1&is=0%2C0&adpicid=0&gsm=3c&dyTabStr=MCwzLDIsNiwx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称;菩萨戒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对应;持之戒律
|- | align= light|文件;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
地点;出家、在家
|}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 [[ 三聚净戒 ]] ,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 [[ 菩萨戒 ]] 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ref>[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3403622 什么是菩萨戒? ], 知乎, --2020年12月7日</ref>
==简介==
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 瑜伽 ]] 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 [[ 瑜伽戒 ]] 为主,今则盛行 [[ 梵网戒 ]] 。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
==五种利益==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
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外之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菩萨之身份可在七众之中,亦可在七众之外,其尊贵处,乃由于涵盖而又超胜一切戒之故。梵网经谓,菩萨戒为诸佛之本源、 [[ 菩萨 ]] 之根本,是诸佛子之根本。菩萨戒之性质,相似于八戒(八关斋戒),八戒亦为七众戒外之一种别解脱戒。但菩萨戒中,有些相似于八戒,故为‘顿立戒’;有些则不同于八戒,而相似于七众戒之‘渐次戒’,故菩萨戒之种类可分为二:(一)顿立而可单受之菩萨戒,(二)渐次而须先受三归五戒等之后再受的菩萨戒。
汉译藏经中较受重视之菩萨戒本或菩萨戒经有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菩萨戒本、 [[ 瑜伽师地论 ]] 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戒本等六种。若以顿渐二类分之,璎珞与梵网属于顿立,其余之瑜伽、地持、善戒、优婆塞等戒经则属于渐次戒。
又我国菩萨戒之弘传始于鸠摩罗什(344~413),于敦煌写本中有罗什撰之受菩萨戒仪轨一卷。至于受戒之作法则以昙无谶(385~433)于姑臧(甘肃武威)授与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为嚆矢。南朝梁、陈二代,受菩萨戒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 [[ 梁武帝 ]] 曾造立戒坛,诏请慧超授菩萨戒。复于天监十八年(519)自发弘誓,于等觉殿从慧约受菩萨戒,太子公卿道俗男女从受者四万八千人。一说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均称菩萨戒 [[ 弟子 ]] 。由此可窥知受菩萨戒风气盛行于我国之一斑。[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菩萨善戒经卷四、菩萨善戒经(一卷)、优婆塞戒经卷三、菩萨戒本、授菩萨戒仪(湛然)、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八宗纲要卷上、续高僧传卷五智藏传、卷六慧超传、慧约传、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参阅‘三聚净戒’665、‘戒’2896、‘传戒’5387、‘圆顿戒’5411)
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指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 [[ 众生 ]] ”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菩萨道精神==
三聚净戒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 [[ 摄律仪戒 ]] ,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即:
1.摄律仪戒:大小乘一切戒律均摄护之,使断绝一切诸恶。
3.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 [[ 说明 ]] :“戒学有三:一、 [[ 摄律仪戒 ]] ,正远离所应离法;二、 [[ 摄善法戒 ]] ,正证应修证法;三、 [[ 饶益有情戒 ]] ,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三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十重四十八轻戒
所谓菩萨律仪,根据《[[梵网经]]》记载的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1.十重戒:杀、盗、淫、 [[ 妄语 ]] 、售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等。此十重戒为大乘戒的最重过患,若大乘菩萨犯此法,则构成波罗夷罪。
2.四十八轻戒:相对于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乃属轻垢罪,内容包括不敬师友戒、 [[ 饮酒戒 ]] [[ 食肉戒 ]] 等四十八条。
菩萨戒虽有此十重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其根本精神是发 [[ 菩提心 ]] ,以菩提心为戒体。倘若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的根本精神。
六重二十八轻
大、小乘戒
此外,“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 [[ 行动 ]] ,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 [[ 涅盘 ]] 解脱为主,大乘戒则是以慈悲入世,广利众生为目标。因此,大乘菩萨道所摄受的众生,广及 [[ 六道 ]] ;所修德泽,普被三根。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o322803at9s|480|270|qq}}
<center>妙音居士读诵《梵网经菩萨戒》</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220 佛教總論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