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伏尔泰

增加 9,026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 | 圖像 = File:伏尔泰1.jpg|无框|右|缩略图|center|[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4…”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
| 圖像 = [[File:伏尔泰1.jpg|无框|右|缩略图|center|[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714/32ed0b26358c492ba70482a11e4ad080_th.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著名作家
| 出生日期 = 1968年5月3日
| 國籍 = 法国
| 别名 = Voltaire(伏尔泰)、福禄特尔
| 職業 = 学者、作家
| 知名原因 = 打破封建专制主义价值传统,传播启蒙思想,为大革命做思想准备。
| 知名作品 =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
}}

'''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伏尔泰(法文:Voltaire,生于公历纪元1694年11月21日—逝于公历纪元1778年5月30日,享年83岁),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著名学者、作家。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最后只有三个孩子存活下来)。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法律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教育。

伏尔泰中学毕业后,父亲曾送他进了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法官。但是,伏尔泰希望做个诗人,为捍卫真理而“面临一切,对抗一切”。因此,他很少上学听课,却经常写一些讽刺即景诗。他擅长于以机智的讽刺来抨击社会丑恶。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成长经历]]

在高中时代,伏尔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更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

1711年至1713年间他攻读法律。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还为法国驻荷兰大使当过秘书,并与一名法国女子堕入爱河。两人私奔的计划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被迫回国。

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创作经历]]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
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1726年-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是他人生的一个新时期。他在英国居住三年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也是他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的专著。

1729年,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以后一些年他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历史著作《[[查理十二史》等。]]

1734年,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 ,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

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分别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发挥,他写下许多史诗、悲剧及历史、哲学著作。如哲学和科学著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

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

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伏尔泰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他在居留柏林时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纪》(LE SIECLE DE LOUIS XIV)。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购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

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与世长辞]]

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

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以致他的遗体不得不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安放在一个小礼拜堂内。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

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独立的生活。

'''创作风格'''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年),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

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个人作品'''


'''品名称'''

[[外文原名]]

1731
查理十二史
History of Charles XII, King of Sweden

1732
扎伊尔
Zaïre

1733
哲学通信
Lettres philosophiques sur les Anglais

1736
俗世之人
Le Mondain

1747
札第格或命运
Zadig ou la Destinée

1751
路易十四时代
LE SIECLE DE LOUIS XIV

1752
微型巨人
Micromégas

1755
中国孤儿
L'Orphelin de la Chine

1756
风俗论
Essay on the Manners of Nations

1759
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Candide ou l'Optimisme

1764
哲学辞典
Dictionnaire philosophique

1767
天真汉
L’Ingénus

——
苏格拉底
Socrates

——
穆罕默德
Mahomet

——
梅罗珀
Mérope

'''参考资料'''

1. 伏尔泰简历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16-12-31]

2. 王威.伏尔泰的法社会学先驱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5

3. 杨 芳.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

4. 伏尔泰从未说过的一句“名言” .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5月13日[引用日期2015-01-29]

5. 李福岩.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哲学的传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5

6. 伏尔泰的名言 .伏尔泰的名言 [引用日期2013-11-13
1,9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