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三北防护林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三北防护林</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三北防护林</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ref>[ ], , --</ref>
==背景情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
,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9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的三北地区,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农、牧区,如今已是遍地黄沙,年风沙日达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总体规划要求: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
==工程意义==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9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中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中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程建设前,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89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40万公顷,为大规模进行沙害、水患治理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
==适宜树种==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烟尘、耐盐碱作物。适生范围广,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多功能树种。可作为行道树、住宅区绿化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荒山造林先锋树种等。
泓森槐
生长迅速,木材坚硬,纹理细致,耐水湿,抗腐朽,易燃,热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能源树种。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料。
全国造林树种单一,土壤地力衰退严重,而营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叶可肥土。用榆树、杨树、柳树等混交,长势都会更好。泓森槐根系发达,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优于杨柳科品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较正常生长。
==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9'~129°50',北纬33°30'~50°14'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实施措施==
这项工程,根据中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中国在“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8%,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变成森海。三北地区有1/3的县农业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建设历程==
三北工程建设之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生态面貌,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粮食安全,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建设以平原农区的防护林体系。
二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统一,改变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模式,做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七个结合,使防护林体系达到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三期工程,1996年启动,总投资78.57亿元,是前十五年总投资的2倍多,奋斗目标是在造林4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末,在东北西部到内蒙东部、京津与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等地区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防护体系,使三北地区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从三北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三北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一批党政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的县旗,进行重点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提出到2000年,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国务院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坚持全面推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期工程,根据日益严峻的防沙治沙形势,提出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2018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我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我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2022年10月,三北工程启动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试点建设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
==建设成就==
2018年11月30日从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三北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
==风沙治理==
三北防护林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减少489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地区。
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8.9%,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85%;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9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6%。
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生态效益,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由1979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9721万亩,森林面积由1979年的2.34亿亩增加到3.79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13.23%增加到21.03%,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水土流失治理==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38.9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9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9吨。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5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
==农区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平原农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一些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113公斤/亩,提高到2009年的811公斤/亩,总产由0.9亿吨提高到1.59亿吨。
==森林资源==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以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9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2021年,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343.8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95%,其中山西、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
==经济发展==
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发展经济林569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4万吨,比1979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9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9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420个村、30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总结表彰==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进行了表彰。
==所获荣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987年,作为这项生态工程主管单位的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奖章。
1989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亲笔书写了“绿色长城”的题词。
三北工程东西横跨近9000里,担负着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内保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护北京、天津等要地等重要任务,然而30多年来,工程总投入不过100多亿元,不及京沪高铁总投入的1/20。尽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被爆出售==
2013年2月底,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牛古吐乡所辖村镇有人举报称,该地近几年陆续出租、出卖了几万亩用于防沙固沙林的柠条。该地所属的大五家村于2011年4月与山西王姓商人签订合同,将村里的9000多亩柠条地转给其承包,每亩200元,时间70年,每年转让价格2.84元/亩。
==需更新换代==
2013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副市长杨玉成表示,要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成过熟林更新换代,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杨玉成说,“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部分林木已经进入成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明显下降。”
据林业部门介绍,河北坝上地区百万亩防护林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已经大面积干枯死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百万亩杨树防护林在不远的将来会不复存在,不仅坝上地区800万亩牧场、良田面临沙化侵蚀的危险,而且由此带来的沙尘也威胁着距离坝上地区仅200多公里的京津两市。
==双碳意义==
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现实所需。三北地区既是我国林草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未来新增林草碳汇的主阵地。从量上来看,三北地区可绿化用地占全国的五成以上,而森林覆盖率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从质上来看,三北地区乔木林亩均蓄积量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尚有老化退化林分5000多万亩,还有大量退化草原需要修复。推动三北工程科学绿化,不断扩总量、提质量,对于增加林草碳汇、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发展==
三北地区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积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69%。三北地区也是中国林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宜林地面积3939万公顷,占全国宜林地面积的68.9%;全国近50万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区;黄土高原45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区。
中国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和2050年29%的战略目标,增值空间重点在三北地区。三北工程对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发展,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提高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022年,三北工程将紧扣建设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目标,按照“规模化建设、系统化治理、集约化经营、林场化管理”模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启动六期工程建设,落实科学绿化,推进“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建设,推动退化林草修复,加快建设智慧林草系统,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目标任务==
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加快发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平原农区建成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地承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明显增强。到2050年,完成三北工程规划建设任务,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15%左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建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2019年7月,据三北地区生态扶贫现场会消息,三北工程将持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每年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通过推进生态修复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生态产业脱贫等方式,力促三北地区生态扶贫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布局==
在沙区,以遏制土地沙化为根本,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推进全面治理,建设乔灌草复合防护林体系;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平原农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集中力量抓好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新疆绿洲外围和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加大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强化江河源头和风沙源的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从源头上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以《[[中国林业区划]]》为依据,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将三北工程建设地区划分为东北西部、蒙新、黄土高原、华北北部4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一级区),22个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区(二级区),59个防护林类型区(三级区,亦即省级区)。具体为:
东北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土地总面积5530.1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13.9%。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县县毗连,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蒙新地区:包括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长城沿线以北、河北坝上部分,土地总面积29985.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73.7%。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陕西长城沿线以南渭河以北、内蒙古阴山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土地总面积3670.7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9%。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华北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土地总面积1504.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3.9%。通过造林、育林,尽快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建设以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三北防护林</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中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已经启动第六期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25个县(旗、区),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5%,在国内外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
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ref>[ ], , --</ref>
==背景情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北部边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昆仑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9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42.4%。从1979年到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
,规划造林5.35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9年的5.05%提到14.95%。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9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据调查,三北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
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千米流失土壤万吨以上,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黄河每年流经三门峡16亿吨泥沙,使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沙4亿立方米,下游部分地段河床高出地面10米,成为地上“悬河”,母亲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中的三北地区,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积为133万平方公里,大于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这里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农、牧区,如今已是遍地黄沙,年风沙日达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总体规划要求: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
==工程意义==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9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中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中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三北地区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程建设前,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89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达140万公顷,为大规模进行沙害、水患治理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
==适宜树种==
泓森槐有一定的抗旱、抗烟尘、耐盐碱作物。适生范围广,是改良土壤、水土保持、防护林、“四旁”绿化的优良多功能树种。可作为行道树、住宅区绿化树种、水土保持树种、荒山造林先锋树种等。
泓森槐
生长迅速,木材坚硬,纹理细致,耐水湿,抗腐朽,易燃,热值高,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能源树种。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料。
全国造林树种单一,土壤地力衰退严重,而营造泓森槐混交林可大大改良土壤,根瘤菌能固氮,落叶可肥土。用榆树、杨树、柳树等混交,长势都会更好。泓森槐根系发达,具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故其耐瘠薄、耐旱性优于杨柳科品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较正常生长。
==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9'~129°50',北纬33°30'~50°14'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实施措施==
这项工程,根据中国国情,采取民办国助形式,实行群众投工,多方集资,自力更生,国家扶持为辅的建设方针,走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护林建设之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造林中重视依靠科学技术。中国在“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旱作林业丰产”、“窄林带、小网格式农田防护林网”、“宽林网、大网格式的草牧场防护林网”和“干旱地带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难题的研究及其有关新技术大面积推广,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05%提高到8.28%,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变成森海。三北地区有1/3的县农业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建设历程==
三北工程建设之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生态面貌,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粮食安全,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集中力量建设以平原农区的防护林体系。
二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工程建设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统一,改变单一生态型防护林建设模式,做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七个结合,使防护林体系达到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三期工程,1996年启动,总投资78.57亿元,是前十五年总投资的2倍多,奋斗目标是在造林4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末,在东北西部到内蒙东部、京津与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等地区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级的区域性防护体系,使三北地区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从三北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三北农牧业生产迫切需要、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选定一批党政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的县旗,进行重点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提出到2000年,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2012年8月26日到27日,国务院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坚持全面推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期工程,根据日益严峻的防沙治沙形势,提出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2018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介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我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我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
2020年8月18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2022年10月,三北工程启动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试点建设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
==建设成就==
2018年11月30日从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
三北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19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
==风沙治理==
三北防护林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减少489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地区。
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8.9%,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85%;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9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6%。
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生态效益,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由1979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9721万亩,森林面积由1979年的2.34亿亩增加到3.79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13.23%增加到21.03%,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水土流失治理==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38.9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9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9吨。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5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
==农区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平原农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一些低产低质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113公斤/亩,提高到2009年的811公斤/亩,总产由0.9亿吨提高到1.59亿吨。
==森林资源==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以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9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截止2020年底,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
2021年,三北防护林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343.8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95%,其中山西、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
==经济发展==
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发展经济林569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4万吨,比1979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9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9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420个村、30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总结表彰==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当前,三北地区生态依然脆弱。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进行了表彰。
==所获荣誉==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987年,作为这项生态工程主管单位的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奖章。
1989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亲笔书写了“绿色长城”的题词。
三北工程东西横跨近9000里,担负着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内保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护北京、天津等要地等重要任务,然而30多年来,工程总投入不过100多亿元,不及京沪高铁总投入的1/20。尽管如此,三北工程仍然在防沙治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被爆出售==
2013年2月底,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牛古吐乡所辖村镇有人举报称,该地近几年陆续出租、出卖了几万亩用于防沙固沙林的柠条。该地所属的大五家村于2011年4月与山西王姓商人签订合同,将村里的9000多亩柠条地转给其承包,每亩200元,时间70年,每年转让价格2.84元/亩。
==需更新换代==
2013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副市长杨玉成表示,要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成过熟林更新换代,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杨玉成说,“三北防护林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但是部分林木已经进入成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明显下降。”
据林业部门介绍,河北坝上地区百万亩防护林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已经大面积干枯死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更新改造,百万亩杨树防护林在不远的将来会不复存在,不仅坝上地区800万亩牧场、良田面临沙化侵蚀的危险,而且由此带来的沙尘也威胁着距离坝上地区仅200多公里的京津两市。
==双碳意义==
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现实所需。三北地区既是我国林草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未来新增林草碳汇的主阵地。从量上来看,三北地区可绿化用地占全国的五成以上,而森林覆盖率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从质上来看,三北地区乔木林亩均蓄积量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尚有老化退化林分5000多万亩,还有大量退化草原需要修复。推动三北工程科学绿化,不断扩总量、提质量,对于增加林草碳汇、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发展==
三北地区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积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69%。三北地区也是中国林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宜林地面积3939万公顷,占全国宜林地面积的68.9%;全国近50万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区;黄土高原45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区。
中国实现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和2050年29%的战略目标,增值空间重点在三北地区。三北工程对于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发展,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提高中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022年,三北工程将紧扣建设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目标,按照“规模化建设、系统化治理、集约化经营、林场化管理”模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启动六期工程建设,落实科学绿化,推进“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建设,推动退化林草修复,加快建设智慧林草系统,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目标任务==
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加快发展,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平原农区建成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地承载力和人口环境容量明显增强。到2050年,完成三北工程规划建设任务,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15%左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建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2019年7月,据三北地区生态扶贫现场会消息,三北工程将持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每年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通过推进生态修复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生态产业脱贫等方式,力促三北地区生态扶贫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布局==
在沙区,以遏制土地沙化为根本,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推进全面治理,建设乔灌草复合防护林体系;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平原农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集中力量抓好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新疆绿洲外围和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加大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强化江河源头和风沙源的综合治理措施,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从源头上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以《[[中国林业区划]]》为依据,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将三北工程建设地区划分为东北西部、蒙新、黄土高原、华北北部4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一级区),22个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区(二级区),59个防护林类型区(三级区,亦即省级区)。具体为:
东北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土地总面积5530.1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13.9%。以建设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县县毗连,互为一体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蒙新地区:包括新疆和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长城沿线以北、河北坝上部分,土地总面积29985.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73.7%。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以防风固沙林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山西省西部和陕西长城沿线以南渭河以北、内蒙古阴山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土地总面积3670.7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9%。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华北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土地总面积1504.4万公顷,占三北地区总面积的3.9%。通过造林、育林,尽快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建设以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