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6
次編輯
變更
肌肉注射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肌肉注射'''<br><img src="https://scpic.chinaz.net/files/pic/pic9/201709/zzpic672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c.chinaz.com/tupian/171002308723.htm 圖片來自站长素材]</small>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 [[ 注射器 ]] 注入 [[ 肌肉组织 ]] 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 [[ 静脉注射 ]] ,要求比 [[ 皮下注射 ]] 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 [[ 三角肌 ]] 。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 [[ 髂前上棘 ]] 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以下姿势: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 [[ 门诊 ]] 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 [[ 中指 ]] 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br>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 [[ 热水袋 ]] 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儿童护理==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 [[ 气短 ]] 、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 [[ 热敷 ]] 或艾条促其吸收。
==传播途径==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