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戊申岁六月中遇火</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戊申岁六月中遇火</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3785662850,255511250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360&h=25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13/14/8448336_814677490.shtml 来自个人图书馆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描述了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全诗情感真切自然,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诗人以隐耕为主线,襟怀婉转明述,使诗臻于完美。
==原文==
{{cquote|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集》}}
==译文==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ref>[https://www.lishik.cn/ti_feng_ma_/5477.html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戊申岁六月中遇火</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3785662850,255511250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360&h=25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13/14/8448336_814677490.shtml 来自个人图书馆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描述了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全诗情感真切自然,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诗人以隐耕为主线,襟怀婉转明述,使诗臻于完美。
==原文==
{{cquote|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渊明集》}}
==译文==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ref>[https://www.lishik.cn/ti_feng_ma_/5477.html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