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吕玉兰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吕玉兰 </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吕玉兰 </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吕玉兰(1940年~1993年3月3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ref>[ ], , --</ref>
==个人简介==
吕玉兰(1940—1993年)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逐步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
吕玉兰是中共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妇女联合会代表、执行委员。1970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赴朝鲜访问;1973 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阿尔巴尼亚访问;80年代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赴法国、泰国 进行农业考察。她听党的话,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1993年病逝。其骨灰存放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北凤正厅一室0076号。
吕玉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50年代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 本村24户农民组成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但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志向不移。由于时代的变化,她的职务也发生过较 大的变化,但她无论职务高低,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她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文凭。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她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社长伊始,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指挥。从未当过干部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搞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吕玉兰一边领着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说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劳动模范==
正是由于吕玉兰的出色工作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她于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她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 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1955、1958、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66年,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杆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最初的慌乱迷惑过去之后,吕玉兰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周恩来。1966年国庆节,她作为全区三八红旗手第一次来北京,与顾阿桃、尉凤英、杨怀远、夏菊花等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又见到过周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于是吕玉兰先是成为县革委会成员,后来又作为工农兵的代表结合进“红色政权”。
==省委书记==
1969年她在村里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九大”代表,以后又进入中国地方一级最高领导层,成为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乡姑,她有过许多困惑也有过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全国妇联筹备组成立时,吕玉兰成为副组长,她由此结识了康克清,开会时常常关起门来向康大姐诉说心中的苦闷与疑惑。当受到江青一伙指使的人,暗示她批判康大姐她们时,吕玉兰觉得不对劲,就借口带人去大寨参观学习,离开了北京。她经常穿着件紫黑相间的大格对襟上衣,黑布鞋,很像进城的农村干部。
==县委副书记==
1980年,组织上决定调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职务虽然下降了,而她并不感到有什么失落感。
吕玉兰一生中曾受到几次错误批判,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30多年以来,她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她党性强,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农业副厅长==
1985年6月,吕玉兰在河北省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她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舍不得在医院休养,仍坚持带病工作。 就这样,虽然她的身体状况又明显恶化,但她总舍不得休息。人们一再劝她休息几天,但她总不同意,仍然忙个不停。然而,过度劳累的她,终于再次被送入了医院。1993年3月31日凌晨4时40分,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吕玉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曾多次受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著名女劳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迟到的婚恋==
青年时代的吕玉兰身材细高,爱说爱笑,又是劳模,又是公社书记,小有名气,倾慕的人自然不少。可是事情有些奇怪,那些追求者都表示喜欢吕玉兰却不喜欢她那贫困的家乡,设想着吕玉兰日后夫唱妇随,离开东留善固。这引起吕玉兰的反感,她为什么要带头组织合作社,为什么又要累死累活在沙滩上种树,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吗?她不想离开自己的根,抛弃自己的梦。她的坚决,使得一个个“白马王子”望而却步。接下来便是文化大革命,风雨变幻,吕玉兰的婚事也就搁浅了。
==总理做媒==
关于吕玉兰和江山的婚姻,河北有过种种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说吕玉兰和江山是周总理保的媒。的确,周总理生前不仅关心着她的工作,也关心她的婚姻,既赞赏她的晚婚,又嘱咐过要抓紧时间解决个人问题。虽然她与江山的婚姻并不是周总理保媒,但她对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感激却是至深至切。一次,邓颖超接见外宾时,江山也在场,送走外宾后,江山把他与吕玉兰的婚事主动告诉了邓大姐,邓大姐高兴地说:“听说玉兰找了个记者,没想到就是你呀!”周总理逝世后,他们跟邓大姐的关系更为密切。1986年邓大姐到石家庄参加河北师大的校庆,晚上,吕玉兰和江山专门到宾馆看望邓大姐。
==丈夫江山==
江山是江苏省武进县农家子弟,1964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吕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河北分社工作。
==患病的日子==
1990年4月,江山发现吕玉兰近一段时间总是精神不振、语言迟缓,便和她一起到来河北省人民医院。经检查,她患上了脑血管痉挛病,这是一种轻度脑血栓,当下就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时间。
6月,病情刚有好转,吕玉兰就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6月到这年年底,半年时间内,她几乎一刻也没停息。6月,她到大曹庄农场参加现场会,回来后又赴秦皇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究会、全省地市农机科长会;7月,她飞赴昆明,参加全国农机工作会议;8月,她到承德、唐山、秦皇岛检查工作;9月,又连续行程2000多公里,上天津、下邢台。回来后病情加重,住院治疗一个多月;11月15日刚出院就赶赴保定,参加一个培训班开幕式,然后到保定、廊坊所属数县调查研究,24日回到石家庄,26日又赶赴邯郸现场办公。28日,从邯郸直接又去保定……
1990年12月27日,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两天后,确诊为脑血栓。在医生、护士的竭力抢救和江山的精心护理下,到1991年春天,吕玉兰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有所好转。3月底,转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后又转到北京西苑医院,在这两个医院医生的精心诊治下,她的病情进一步好转。
1991年6月12日,吕玉兰从北京西苑医院出院,回到石家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全靠她的爱人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俩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他说:爱的真谛是忘我的奉献,爱的极点是心灵的交融。望着病中的妻子,江山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玉兰哪玉兰,你带领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你病了,但还是人民的功臣,好人应当有好报,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你!”
再精心的治疗,再好的药物,再尽心的护理也没能从病魔手中夺回吕玉兰的生命。1993年3月31日凌晨,党的好女儿、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吕玉兰与世长辞。
1993年4月9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切怀念==
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
习近平
知道玉兰同志病魔缠身,去年春天我因公到石家庄,赶忙去看望她,见她虽未康复,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许多。谁知病魔无情,当我从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传来她病逝的噩耗。我为玉兰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的悲痛。
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
玉兰同志曾在中央和省委任过要职,1981年9月,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安排,调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面对职务的变动,玉兰同志毫无怨言,服从组织安排,并很快同县委“一班人”打成一片。当时,县委分工玉兰同志抓多种经营工作。正定县是我国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只看重粮食生产,而忽视了多种经营,经济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交粮食征购 76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为了保征购,不得不压缩经济作物,致使种植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不能平衡发展,增产不增收。玉兰同志了解到征购过重的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玉兰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她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口号,建议成立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把发展农业、工业和多种经营作为正定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她还主动请缨,不顾身体疾病,亲自带队走南闯北,学习取经,为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全县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行“大包干”时,县委“一班人”中认识不尽一致。玉兰同志根据四川、安徽等地全面推行农业“大包干”很快使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的事例,大力宣传“大包干”的好处,并提出可以先搞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由于县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从而为正定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奠定了思想基础。
玉兰同志有句口头禅,叫做“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意思是说领导干部不要只浮在上面,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和工作实际,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分头解决、落实,这是玉兰同志的经验之谈。玉兰同志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她还非常注意抓典型,凡是涉及全局的重要举措,她总是强调一定要先搞好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开。当时正定县在推行农业“大包干”,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所在的地方,都有玉兰同志留下的足迹。
玉兰同志15岁参加革命工作,既任过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后来也当过省委书记,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但她并不知足。1982年后,她提出要到大学去深造。当时考虑到她的身体不太好,年龄又偏大,家务负担很重,我和一些同志都劝她不要去了,但她决心已定,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怎么能干好工作呢?我们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她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专科课程,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
玉兰同志深知知识的重要,所以她爱惜人才。她看到在发展多种经营、大上工副业,实现正定经济新飞跃的过程中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就提出可以借鉴当时江苏的经验,即充分利用本地的能人,又从外地广纳人才。1983年4月,正定县制定出“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年内,我们就引进各类技术人员46人。这些人才到正定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找资金、上项目、建工厂,使全县经济建设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当年就新上项目58个,工业产值增加9000万元。这些都和玉兰同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从不搞特殊化,住的是一间机关平房,又暗又潮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都被她婉言谢绝。平时吃饭,她总是和机关干部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有时开会或下乡回来晚了,也不让师傅另做,吃凉饭是常事。但谁有了什么烦心事,她就亲切地安慰劝解;谁有了什么困难,她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她的心目中,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群众的难事,就是她的大事。有一个叫李志安的县文化馆干部,毕业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但多年以来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由库房改造的居室里。玉兰同志知道后,亲自找有关部门协调,为其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离休老干部王世恭同志,当时已70多岁,体弱多病,玉兰同志就常去王老家里看望,并帮助调理饭菜。对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玉兰同志总是体贴入微、情到意到。
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呼呼的。那时,虽然她远在100多公里以外的位于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学习,还时常在节假日回正定来了解县里的工作,给我当参谋、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学习紧张顾不得回来,就给我写信。正定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1983年,我们开始酝酿发展旅游业,恰逢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我们设法把它拉到了正定县。原计划用57万元置起假景,拍完也就了事。后来,我们又考虑不如借此机会建成实景,为正定县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这需要增加投资300多万元,因而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恰逢玉兰同志从保定回来,我便和县长程宝怀同志征求她的意见。她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县委抓得及时、抓得好,我全力支持。同时她还利用回来的短暂时间,积极说服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在玉兰同志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做出了兴建“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决定,为正定旅游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建立,使正定县的旅游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旅游点的门票总收入都达1000多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正定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
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本文写于吕玉兰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的1994年春天,习近平同志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吕玉兰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堌村玉兰公园内。二者形为一体,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占地总面积40亩。内设吕玉兰事迹展厅、党史展厅、国防教育展厅、劳模展厅以及接待、放映、留言厅。展线长达500米,照片上千幅。通过吕玉兰大量照片和遗物的展示,对激励世人弘扬玉兰精神、追忆往事,珍惜幸福的今天,创造美好的未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园内有高5.3米花岗岩吕玉兰塑像;别具一格的功德碑;安装了高新产品“太阳能灯”,还有湖、亭、水榭、花草、树木、体育器材等供人们观赏、健身、游玩。实属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赏心悦目、强身健体之宝地。
玉兰走了,但玉兰精神永存。十多年来,东留善堌人继承玉兰遗志,发扬玉兰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出了更加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吕廷祥担任书记以来,思想不变,志向不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不守旧摊创伟业,开拓进取绘新图。在抓好农业生产年结构调整的同时,大上工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村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厂房林立、村容整洁,民富村强的繁荣景象。
==吕玉兰墓==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郊,整个园区由北凤山、南凤山和双凤湖组成,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陵园管理处共有8个职能科室,在职员工90人,担负着管理、维护烈士纪念建筑物和各类纪念设施,编辑撰写英模人物宣传资料和纪念文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安放、保管省会党政军机关县(团)级以上病故干部骨灰的重要职能。陵园主要纪念建筑设施有英模事迹陈列馆,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摄影艺术馆,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黄绮艺术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浮雕像,著名妇女运动领袖、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塑像等。陵园历经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山青水秀,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纪念建筑物庄严雄伟,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省会石家庄建设早、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全、品位高、距离市区最近的大型综合性陵园。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现安放、安葬社会各界人士的骨灰近3万份,其中省军级病故干部100多位,地师级病故干部1100多位,革命烈士40多位,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00多位,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家、知识分子300多位。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叱咤风云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舍身忘我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战斗英雄,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了充分发挥陵园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丰富省会文化教育场所,双凤山革命陵园征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历史资料及遗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 近几年来,陵园管理处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陵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革命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陵园的教育功能,积极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推进省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殡葬改革先进单位”,多次被中共河北省省直工委和河北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吕玉兰 </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吕玉兰(1940年~1993年3月3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ref>[ ], , --</ref>
==个人简介==
吕玉兰(1940—1993年)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人。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逐步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
吕玉兰是中共第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妇女联合会代表、执行委员。1970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员赴朝鲜访问;1973 年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赴阿尔巴尼亚访问;80年代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赴法国、泰国 进行农业考察。她听党的话,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了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逐步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女劳动模范和女省委书记。1993年病逝。其骨灰存放在河北省双凤山陵园北凤正厅一室0076号。
吕玉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50年代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 本村24户农民组成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但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志向不移。由于时代的变化,她的职务也发生过较 大的变化,但她无论职务高低,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 她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文凭。
1955年7月,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并被选为初级农业社社长。她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社长伊始,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指挥。从未当过干部的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搞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吕玉兰一边领着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说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劳动模范==
正是由于吕玉兰的出色工作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她于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她发表了《[[十个为什么]]》,以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 抒发了她的人生观。
1955、1958、196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65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66年,被评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她被当作刘少奇路线的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脊背上插着削尖的竹杆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流出滴滴点点的鲜血,背上至死还有那时留下的疤。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没有一点人身自由。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玉兰就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最初的慌乱迷惑过去之后,吕玉兰冷静下来,她认真地回忆了自己十几年走过的路,认定自己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做法没错,她不能听凭造反派的纠缠,她要回到乡亲们身边去工作,这时她想到了一个能够救她,也会救她的人———周恩来。1966年国庆节,她作为全区三八红旗手第一次来北京,与顾阿桃、尉凤英、杨怀远、夏菊花等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观礼时又见到过周总理。于是,她背着人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既说了自己的情况,又陈述了她对当时时局的看法。
仅仅隔了一个月的时间,驻邢台的支左部队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信,要他们解放吕玉兰。于是吕玉兰先是成为县革委会成员,后来又作为工农兵的代表结合进“红色政权”。
==省委书记==
1969年她在村里从广播中听到自己当选为“九大”代表,以后又进入中国地方一级最高领导层,成为河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经历了文革初期那段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波折之后,她不再是熟悉家乡黄土地、脑子里只想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单纯乡姑,她有过许多困惑也有过许多思考,意识到面临局面的复杂。全国妇联筹备组成立时,吕玉兰成为副组长,她由此结识了康克清,开会时常常关起门来向康大姐诉说心中的苦闷与疑惑。当受到江青一伙指使的人,暗示她批判康大姐她们时,吕玉兰觉得不对劲,就借口带人去大寨参观学习,离开了北京。她经常穿着件紫黑相间的大格对襟上衣,黑布鞋,很像进城的农村干部。
==县委副书记==
1980年,组织上决定调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职务虽然下降了,而她并不感到有什么失落感。
吕玉兰一生中曾受到几次错误批判,文革中也受到冲击,但她毫无怨言,仍然忠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30多年以来,她坚持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她党性强,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
==农业副厅长==
1985年6月,吕玉兰在河北省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她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舍不得在医院休养,仍坚持带病工作。 就这样,虽然她的身体状况又明显恶化,但她总舍不得休息。人们一再劝她休息几天,但她总不同意,仍然忙个不停。然而,过度劳累的她,终于再次被送入了医院。1993年3月31日凌晨4时40分,吕玉兰因病治疗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吕玉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曾多次受过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著名女劳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迟到的婚恋==
青年时代的吕玉兰身材细高,爱说爱笑,又是劳模,又是公社书记,小有名气,倾慕的人自然不少。可是事情有些奇怪,那些追求者都表示喜欢吕玉兰却不喜欢她那贫困的家乡,设想着吕玉兰日后夫唱妇随,离开东留善固。这引起吕玉兰的反感,她为什么要带头组织合作社,为什么又要累死累活在沙滩上种树,不就是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吗?她不想离开自己的根,抛弃自己的梦。她的坚决,使得一个个“白马王子”望而却步。接下来便是文化大革命,风雨变幻,吕玉兰的婚事也就搁浅了。
==总理做媒==
关于吕玉兰和江山的婚姻,河北有过种种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说吕玉兰和江山是周总理保的媒。的确,周总理生前不仅关心着她的工作,也关心她的婚姻,既赞赏她的晚婚,又嘱咐过要抓紧时间解决个人问题。虽然她与江山的婚姻并不是周总理保媒,但她对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感激却是至深至切。一次,邓颖超接见外宾时,江山也在场,送走外宾后,江山把他与吕玉兰的婚事主动告诉了邓大姐,邓大姐高兴地说:“听说玉兰找了个记者,没想到就是你呀!”周总理逝世后,他们跟邓大姐的关系更为密切。1986年邓大姐到石家庄参加河北师大的校庆,晚上,吕玉兰和江山专门到宾馆看望邓大姐。
==丈夫江山==
江山是江苏省武进县农家子弟,1964年高中结业后到新华社做译电员。他们相识后,相距两地,见面的机会不多,只能鸿雁传书。吕玉兰在江山写给她的信中领悟到一片情后,把江山领到自己的家乡,让这个南方小伙子看看北方的农村,并直言相告,她这个省委书记还是完全的农民,日后恐怕还要当农民。江山也毫不含糊地回答,吕玉兰仍在东留善固,也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日后江山真的履行了他的诺言,吕玉兰没有继续在全国妇联工作,江山也就妇唱夫随,离开北京,到石家庄的河北分社工作。
==患病的日子==
1990年4月,江山发现吕玉兰近一段时间总是精神不振、语言迟缓,便和她一起到来河北省人民医院。经检查,她患上了脑血管痉挛病,这是一种轻度脑血栓,当下就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时间。
6月,病情刚有好转,吕玉兰就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6月到这年年底,半年时间内,她几乎一刻也没停息。6月,她到大曹庄农场参加现场会,回来后又赴秦皇岛,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全国农机监理学术研究会、全省地市农机科长会;7月,她飞赴昆明,参加全国农机工作会议;8月,她到承德、唐山、秦皇岛检查工作;9月,又连续行程2000多公里,上天津、下邢台。回来后病情加重,住院治疗一个多月;11月15日刚出院就赶赴保定,参加一个培训班开幕式,然后到保定、廊坊所属数县调查研究,24日回到石家庄,26日又赶赴邯郸现场办公。28日,从邯郸直接又去保定……
1990年12月27日,过度疲劳的吕玉兰再次被送进河北省人民医院。两天后,确诊为脑血栓。在医生、护士的竭力抢救和江山的精心护理下,到1991年春天,吕玉兰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有所好转。3月底,转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后又转到北京西苑医院,在这两个医院医生的精心诊治下,她的病情进一步好转。
1991年6月12日,吕玉兰从北京西苑医院出院,回到石家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这期间全靠她的爱人江山日夜陪伴在她身边,帮她穿衣、吃饭、喂药,为她洗澡、换洗衣服。长期以来,吕玉兰忙于工作,经常出差,而江山也常常外出采访,俩人很少能厮守在一起。这次吕玉兰生病住院,倒为他们夫妻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照料吕玉兰,江山错过了担任新华社河北分社领导职务的机会,也错过了晋升高级记者职称的机会,但他无怨无悔,他说:爱的真谛是忘我的奉献,爱的极点是心灵的交融。望着病中的妻子,江山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玉兰哪玉兰,你带领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你病了,但还是人民的功臣,好人应当有好报,我一定要好好地照顾你!”
再精心的治疗,再好的药物,再尽心的护理也没能从病魔手中夺回吕玉兰的生命。1993年3月31日凌晨,党的好女儿、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吕玉兰与世长辞。
1993年4月9日,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省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由省委组织部审阅批准的《[[吕玉兰同志生平]]》中,这样评价她:“吕玉兰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切怀念==
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
习近平
知道玉兰同志病魔缠身,去年春天我因公到石家庄,赶忙去看望她,见她虽未康复,但精神尚好,也就放心了许多。谁知病魔无情,当我从北方回到福州不久就传来她病逝的噩耗。我为玉兰同志英年早逝,而感到深切的悲痛。
早在60年代,玉兰同志就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激励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人。1982年春,我从北京调到河北省正定县,有幸和她一起共事,耳闻目睹了她的高风亮节、公仆风范,对她更加敬佩和尊重了。
玉兰同志曾在中央和省委任过要职,1981年9月,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安排,调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面对职务的变动,玉兰同志毫无怨言,服从组织安排,并很快同县委“一班人”打成一片。当时,县委分工玉兰同志抓多种经营工作。正定县是我国北方粮食单产最早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只看重粮食生产,而忽视了多种经营,经济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产穷县”。全县每年上交粮食征购 7600万斤,每亩平均负担200多斤,为了保征购,不得不压缩经济作物,致使种植结构单一,林、牧、副、渔不能平衡发展,增产不增收。玉兰同志了解到征购过重的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玉兰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她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口号,建议成立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把发展农业、工业和多种经营作为正定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她还主动请缨,不顾身体疾病,亲自带队走南闯北,学习取经,为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全县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行“大包干”时,县委“一班人”中认识不尽一致。玉兰同志根据四川、安徽等地全面推行农业“大包干”很快使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的事例,大力宣传“大包干”的好处,并提出可以先搞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由于县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从而为正定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奠定了思想基础。
玉兰同志有句口头禅,叫做“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意思是说领导干部不要只浮在上面,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干部群众和工作实际,不论哪方面的情况,哪方面的反映都要听、都要看,回来以后再分门别类加以分析研究,分头解决、落实,这是玉兰同志的经验之谈。玉兰同志总是喜欢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要求和建议。她还非常注意抓典型,凡是涉及全局的重要举措,她总是强调一定要先搞好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开。当时正定县在推行农业“大包干”,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方面,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所在的地方,都有玉兰同志留下的足迹。
玉兰同志15岁参加革命工作,既任过基层农村党支部书记,后来也当过省委书记,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但她并不知足。1982年后,她提出要到大学去深造。当时考虑到她的身体不太好,年龄又偏大,家务负担很重,我和一些同志都劝她不要去了,但她决心已定,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我们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怎么能干好工作呢?我们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她用三年的时间学完了大学专科课程,以坚强的意志、刻苦的学习精神,取得良好的成绩。
玉兰同志深知知识的重要,所以她爱惜人才。她看到在发展多种经营、大上工副业,实现正定经济新飞跃的过程中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就提出可以借鉴当时江苏的经验,即充分利用本地的能人,又从外地广纳人才。1983年4月,正定县制定出“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年内,我们就引进各类技术人员46人。这些人才到正定后,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找资金、上项目、建工厂,使全县经济建设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当年就新上项目58个,工业产值增加9000万元。这些都和玉兰同志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
玉兰同志总是那样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严以律己,处处表现出劳动模范的崇高凤范,时时记住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从不搞特殊化,住的是一间机关平房,又暗又潮湿,很多同志提出要给她换房子,都被她婉言谢绝。平时吃饭,她总是和机关干部一样,到大食堂排队买饭。有时开会或下乡回来晚了,也不让师傅另做,吃凉饭是常事。但谁有了什么烦心事,她就亲切地安慰劝解;谁有了什么困难,她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她的心目中,群众的事,就是她的事;群众的难事,就是她的大事。有一个叫李志安的县文化馆干部,毕业于天津美术专科学校,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书法家,但多年以来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两间由库房改造的居室里。玉兰同志知道后,亲自找有关部门协调,为其安排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离休老干部王世恭同志,当时已70多岁,体弱多病,玉兰同志就常去王老家里看望,并帮助调理饭菜。对于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玉兰同志总是体贴入微、情到意到。
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3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呼呼的。那时,虽然她远在100多公里以外的位于保定的河北农业大学学习,还时常在节假日回正定来了解县里的工作,给我当参谋、出主意、想办法。有时学习紧张顾不得回来,就给我写信。正定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1983年,我们开始酝酿发展旅游业,恰逢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我们设法把它拉到了正定县。原计划用57万元置起假景,拍完也就了事。后来,我们又考虑不如借此机会建成实景,为正定县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这需要增加投资300多万元,因而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恰逢玉兰同志从保定回来,我便和县长程宝怀同志征求她的意见。她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旅游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县委抓得及时、抓得好,我全力支持。同时她还利用回来的短暂时间,积极说服持反对意见的同志。在玉兰同志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做出了兴建“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决定,为正定旅游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建立,使正定县的旅游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旅游点的门票总收入都达1000多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正定一个很有特色的产业。
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常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痛心伤永逝,挥泪忆深情。”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本文写于吕玉兰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的1994年春天,习近平同志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吕玉兰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堌村玉兰公园内。二者形为一体,建筑风格庄重优雅,占地总面积40亩。内设吕玉兰事迹展厅、党史展厅、国防教育展厅、劳模展厅以及接待、放映、留言厅。展线长达500米,照片上千幅。通过吕玉兰大量照片和遗物的展示,对激励世人弘扬玉兰精神、追忆往事,珍惜幸福的今天,创造美好的未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园内有高5.3米花岗岩吕玉兰塑像;别具一格的功德碑;安装了高新产品“太阳能灯”,还有湖、亭、水榭、花草、树木、体育器材等供人们观赏、健身、游玩。实属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赏心悦目、强身健体之宝地。
玉兰走了,但玉兰精神永存。十多年来,东留善堌人继承玉兰遗志,发扬玉兰精神,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出了更加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吕廷祥担任书记以来,思想不变,志向不移,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不守旧摊创伟业,开拓进取绘新图。在抓好农业生产年结构调整的同时,大上工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村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厂房林立、村容整洁,民富村强的繁荣景象。
==吕玉兰墓==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始建于1974年,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郊,整个园区由北凤山、南凤山和双凤湖组成,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陵园管理处共有8个职能科室,在职员工90人,担负着管理、维护烈士纪念建筑物和各类纪念设施,编辑撰写英模人物宣传资料和纪念文章,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安放、保管省会党政军机关县(团)级以上病故干部骨灰的重要职能。陵园主要纪念建筑设施有英模事迹陈列馆,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摄影艺术馆,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黄绮艺术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耿长锁浮雕像,著名妇女运动领袖、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朱琏塑像等。陵园历经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山青水秀,花红柳绿,景色宜人。纪念建筑物庄严雄伟,形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成为省会石家庄建设早、规模大、环境美、功能全、品位高、距离市区最近的大型综合性陵园。 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现安放、安葬社会各界人士的骨灰近3万份,其中省军级病故干部100多位,地师级病故干部1100多位,革命烈士40多位,抗战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00多位,地市级以上劳动模范100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专家、知识分子300多位。他们当中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叱咤风云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舍身忘我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战斗英雄,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以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为了充分发挥陵园的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丰富省会文化教育场所,双凤山革命陵园征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历史资料及遗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 近几年来,陵园管理处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十分注重陵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革命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陵园的教育功能,积极争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推进省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殡葬改革先进单位”,多次被中共河北省省直工委和河北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