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顿

移除 23,744 位元組, 5 年前
重定向页面至喬治·巴頓
喬治·巴頓
{{Infobox person| 姓名 = 乔治·巴顿 | 圖像 = [[File:T01c8b8d8664cbc7d13.jpg|缩略图|巴顿|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c8b8d8664cbc7d13.jpg?size=180x220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陆军四星上将 美国军事统帅| 出生日期 = 1885年11月11日| 國籍 = 美国| 别名 = | 職業 = 军人|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二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 '''[[乔治·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是一位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军事统帅。乔治·巴顿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巴顿不仅是将军也是文人;是一个具有政治、军事、哲学头脑的人;更是一个最具个性和人性的人。使之成为第二世界大战中一颗耀眼军事明星。<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2/5csr5l7ae05o2lb.html 乔治·巴顿], 名人简历, </ref> == 人物简介 == 乔治·史密斯·巴顿1885年11月11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传统家庭。18岁时进入私立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入[[西点军校]]的保送资格。1909年6月,巴顿军校毕业,随即以少尉军衔赴美国第一集团军骑兵部队服役。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美国面临战争。巴顿的军事才能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认为他是能在战场上战胜快速机动的德军的优秀将才。1940年7月,马歇尔批准组建装甲师,巴顿受命组建一个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同年,巴顿被任命为第二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1月,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11月,巴顿率领美国特遣队4万多名官兵横渡大西洋,在法属摩洛哥海滨登陆,经过74小时的激战,终于迫使驻摩洛哥的德军投降。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巴顿被任命为美国驻摩洛哥总督。 1943年3月5日,巴顿临危受命,接任被隆美尔击败的美第二军军长,他从到达第二军的那天起,便全力以赴地整肃军纪。迅速改变了全军涣散的软弱状态。3月17日,面目一新的美第二军向德军发起进攻,一路猛攻猛打,进展迅速,很快与英军在突尼斯北部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 突尼斯战役不久,巴顿晋获中将军衔,升任美第7集团军司令。1943年7月9日,盟军发起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巴顿率美第7集团军攻取巴勒莫,随后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墨西拿城。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德军退到意大利本土。 1944年任第三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指挥装甲兵团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擢升四星上将,任巴伐利亚洲军事长官,15集团军司令。战争后期,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 1944年12月,巴顿率第3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击退德军的大反扑,解救了被围的盟军部队。1945年3月,巴顿再次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1945年5月初,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直推进到奥地利边境方才住脚。在9个月的推进过程中,巴顿部队歼敌140余万,取得了惊人的战果。4月16日,巴顿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巴顿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军事长官。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德国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 在美国军事历史上,没有那一个军事人物像巴顿那样更能征服人们想象力。他在一战中创造了美军的装甲作战,并被公认为二战中美军最为杰出的作战指挥家。 == 家世背景 ==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加布里埃尔]](San Gabriel),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1856年9月30日—1927年6月)是一名地方检察官,1877年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简称VMI),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力诺(San Marino)首任市长,之后继承了威尔逊事业,生活富裕。母亲[[露斯·威尔逊]](Ruth Wilson),外公本杰明·威尔逊(Benjamin Wilson)是南加州的大地主、<ref>[http://www.sohu.com/a/27874088_199045 巴顿将军鲜为人知的十件事], 搜狐网,2015-08-17 </ref>洛杉矶首任市长,也是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葡萄酒和白兰地酒制造商。乔治·S·巴顿排行老大,尚有一名妹妹妮达·巴顿(Nita Patton,1887年—1971年)。 巴顿祖先原为苏格兰人,是苏格兰东部亚巴登的地主。巴顿家族第一个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维吉尼亚州的祖先是[[罗伯特·巴顿]](Robert Patton),是一名契约工,后来迎娶安妮·戈登·摩塞(Ann Gordon Mercer)为妻而晋身上流社会。家族中有多人参与过美国重要战事与殉职者,其中包括罗伯特·巴顿的岳父,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将领,休尔·摩塞准将。摩塞将军在特伦顿袭击战中表现突出,之后在普林斯顿之战中负伤而死亡。 父亲一名朋友,约翰·史格顿·莫斯比(John Singleton Mosby)是美利坚联盟国(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中的骑兵英雄及游击战领导人,经常给巴顿讲述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巴顿崇拜联盟国将领“石壁”[[杰克逊]]将军,家族的多位成员都曾在杰克逊麾下任职。这些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充满自信、战绩赫赫,成为巴顿效法的楷模。 == 身世自述 == 巴顿相信灵魂转世的说法,认为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拿破仑]]麾下元帅、古希腊重甲步兵、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的骑兵、斯图亚特王朝的苏格兰高地人等多个著名、善战、勇敢,不同时代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年少的巴顿认定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将军与英雄是必然的事情。巴顿以及其它家族成员,宣称曾经明确目睹祖先的灵魂。就读维吉尼亚军校前到裁缝店做军校制服时发现,他的制服尺寸在高度、肩宽、腰围、胸围上与祖父、父亲都一致,认为得到祖先的庇佑。 曾祖父是家族第一个叫乔治·史密斯·巴顿(1833年6月26日—1864年9月25日)的人,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菲德堡(Fredericksburg)。1852年以全班24人中的第二名毕业于维吉尼亚军校,同时也是卡巴奥发兄弟会(Kappa Alpha Order)的成员。毕业后继续修读法律,并在查尔斯顿执业。南北战争期间,担任联盟国军维吉尼亚第22步兵团连长,后晋升为第22骑兵团团长、上校,参加厄尔利将军对联邦首府华盛顿进行的偷袭战。1864年9月在Opequon战役(第三次温切斯特之战)中阵亡。叔祖父瓦乐·巴顿(WallerT.Patton)在盖兹堡之役皮克特冲锋(Pickett's Charge)中伤重不治。联盟国将军[[休尔·温杜·摩塞]](Hugh Weedon Mercer,休尔·摩塞孙子)也是巴顿的亲戚之一。 南北战争结束后,曾祖母苏珊·铎登·格雷瑟(Susan Thornton Glasssell)带领第二位乔治·史密斯·巴顿等3个孩子(另两个孩子为一男一女)来到洛杉矶,1871年改嫁给曾祖父的表兄弟,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的乔治·休尔·史密斯(George Hugh Smith,1834年2月2日─1915年2月7日)。父亲原名乔治·威廉·巴顿(George William Patton),生于1856年,为了纪念其继父而于1868年改名为乔治·史密斯·巴顿。姨母安妮·威尔逊(Anne Wilson),对巴顿疼爱有加,曾在他就读西点军校期间与他作伴陪读。 == 军事生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巴顿组建了美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他因此获得“[[美国第一坦克兵]]”的美誉。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1932年,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下,当时是少校的乔治·巴顿参与军队对酬恤金进军事件的镇压活动。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晋升为准将。1911年12月,巴顿进入陆军参谋部任职。1912年夏季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取得五项全能项目的第五名。同年底在陆军参谋部办公室临时任职,一度担任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副官。在此期间在《陆海军杂志》上撰文建议改进骑兵军刀获得采纳,他设计的2万把“巴顿剑”被配发到美国陆军部队,使他崭露头角。1913年夏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1916年任潘兴将军的中尉副官,两年后升任上尉。1917年随潘兴将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行动。1940年12月晋少将,任第2装甲师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之后,巴顿1942年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同年8月率部渡大西洋登陆北非。占领法属摩洛哥。同年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遣部队司令。1943年率领美军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军队肃清了北非德军,1943年3~4月任美第2军军长。晋升为中将,任第一军团司令,7~8月指挥美第7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在英国就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8月1日率部投入战斗,突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部。尔后协同盟军其他部队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逃敌。阿登战役中,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击退德军进攻。 1945年3~5月率军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河,突入德国腹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进抵捷奥边境。9个月间,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擢升四星上将,德国投降后任巴伐利亚军事长官。同年10月转任第15集团军司令。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期间,巴顿因殴打士兵遭到媒体抨击(即“打耳光事件”),引起盟军总部的反感。战争结束不久,他又在正式场合出言不慎,被媒体加以利用,使他在军中的地位更受到影响。1945年12月9日,打猎途中遇车祸受伤,12月21日殁于德国[[海德堡]]。 == 所获殊荣 ==[[File:1247714 591160.jpg|缩略图|右|center|#REDIRECT [http://pic.enorth.com.cn/0/01/24/77/1247714_591160.jpg 原图链接][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04/000796455.shtml 來自北方网]]] '''本国勋章''' 巴顿将军所获得勋章,以现今美军勋章排列方式呈现 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加铜质橡叶 杰出服役勋章加2枚铜质橡叶 银星勋章加铜质橡叶 [[功绩勋章]] 铜星勋章 紫心勋章 银质救援勋章 墨西哥服役勋章 一次大战胜利勋章加5枚战斗勋标 欧-非-中东战役勋章加银质和2枚铜质服役星章 美国防卫服役勋章 [[二次大战胜利勋章]] 作为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首任占领军司令,1955年美国陆军追赠[[陆军占领勋章]],以表扬他的表现。 '''外国勋章''' [[File:巴顿2.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56678888117509483.jpg 原图链接][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creative?imageId=56678888117509483&source=360tusou 來自图虫创意]]] [[大不列颠巴斯勋章]] 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比利时猎豹勋章 比利时十字勋章 法国荣誉勋章 法国十字勋章 卢森堡十字勋章 卢森堡最高阿铎费 - 拿梭十字勋章 摩洛哥高级功勋十字勋章 捷克斯洛伐克白狮勋章 捷克斯洛伐克十字勋章 巴顿将军尚有多项奖章,由于不符合军服规章或非军事勋章,所以没有佩戴于戎装上。 == 奥运英雄 == '''参加奥运会''' 奥运与军事有什么关系?马拉松,便是由于战争而诞生,而战争史上著名的巴顿将军也出身奥运。可以说,如果不是1912年的奥运会,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就将被历史埋没。 在国际奥委会的创始人中,有一位瑞典将军,[[维克多·古斯塔夫·巴尔克]],从国际奥委会成立时起,他就希望能在瑞典举办奥运会。1909年德国柏林宣布放弃19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巴尔克抓住机会,将奥运会带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由他本人担任组委会主席。 这届由一名将军操办的奥运会,成就了另一名职业军人,30年后,他率领的美国装甲军团横扫欧洲,他就是美国四星上将[[乔 治·巴 顿]]。 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由射击、游泳、击剑、马术和越野跑五个项目组成现代五项,经顾拜旦大力倡导首次进入奥运赛场。它是一个军事训练综合项目,能培养军人勇敢顽强的品质,因此参赛者多属军人。当时还是上尉的巴顿从旁人那里得知消息后,便决定自费去瑞典参加比赛。自视为现代武士的巴顿认为这是挑战体能和毅力的绝好机会。有43名勇士参加了这场引人注目的比赛,其中有包括巴顿在内的3名美军正规军官,比赛结束后,前四名都被瑞典选手夺走,巴顿夺得第五名。他游完300米时,是被人用船钩从池子里捞上来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力气了,跑完4000米越野赛全程后,他精疲力竭而晕倒在终点前的皇家观礼台下,他这个第五名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正是由于他在奥运赛场上不屈的表现,打动了当时的另一位美国将军潘兴,在他眼里,一个标准的军官首先应该是一个标准的斗士。而参加过奥运会军事全能比赛的乔治-巴顿无疑具备他所要求的品质。巴顿被他招入侵略墨西哥的部队,迈出了军界的重要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报纸将巴顿在战争中指挥才能大肆渲染,巴顿却向记者们表示:"参加奥运会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誉。当时游完300米上岸后,我休克了。醒来后,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拼下最后一项4000米越野赛。记者先生,你可能体会不到一个人休克后醒来再跑4000米的滋味,但我体会到了。我不但跑完全程,还得了这个项目的第五名,这才是我一生的骄傲、一生的荣誉。" == 人物评价 == '''名人评价'''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 军事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 ”。 [[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结论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 英国[[亚历山大]]元帅评论说: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去冒险,他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年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 德军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担任冯·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他和我们自己的‘装甲兵将军’古德里安很相似。大概是由于他最接近于我们对古典军事统帅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战指挥给我们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进一步提高了拿破仑的基本教义——兵贵神速。” [[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德军G集团军群,后来在齐格菲防线对付第3集团军)坦率地总结道:“巴顿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战术天才。我至今仍将曾与他对抗看做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和难忘的经历。” '''死因疑云''' 美国军界和史学界一直有说法指出巴顿将军并非死于车祸而是谋杀。《[[目标巴顿]]》(Target patton)一书中论述了美国战略情报局才是策划谋杀巴顿的真正幕后主谋。概述提及了巴顿在死前一个月内经历了3次离奇的车祸,和后来一次车祸后被抢救并“恢复得挺快”甚至准备回美国过圣诞节。然而在动身前一天病情忽然恶化,12月21日下午离世。然后是所有有关巴顿车祸的记录如事故报告、目击人证词等失踪,巴顿的卡迪拉克专车不做任何记录和检查直接拖走、消失。 巴顿是一个极端仇视[[苏联]]的将军,然而他的对手显然不能做到把谋杀抹得如此干净。研究者认为巴顿连续挑衅苏联的行为可能导致美苏战争,这当然不符合世界战争的真正操盘者国际银行家们的利益。 '''综合评价''' '''能文能武'''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认为他是个只懂打仗的武夫就大错特错了。巴顿将军投注在军事领域的用心是全方位的,其中不乏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结晶,“巴顿剑”的成功就是一例。美国是一个善于使斧的国家,早期的骑兵更习惯挥舞马刀砍杀。训练时,骑兵们乘坐在马背上,像使用球棒一样疯狂地舞动手里的骑兵弯刀。年轻的巴顿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不禁在心里开始了思量。那时的巴顿曾经在第5届奥运会军事五项比赛中获得过击剑的第3名,号称“军中第一击剑高手”,并获得过“剑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在参加完奥运会后,巴顿到法国索米尔军事学校学习击剑课。在那里,他发现法国骑兵使用马刀的方法远远超过美国骑兵,原因很简单:法国人是用刀尖去刺杀,而美国人则是用刀刃去砍杀。与砍杀相比,刺杀能更快地接近敌人,作战效率更高。怀揣改进骑兵军刀的想法,巴顿调到了弗吉尼亚的迈尔堡。这是一个骑兵驻地,有军队里最优秀的骑手,有美国出身最好的军官,他们熟悉华盛顿的每一位要人。在这个“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血气方刚的巴顿决定大干一番,改进骑兵军刀就是他的“敲门砖”。“以法国式的直剑取代美军盛行的弯刀。”巴顿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写在文章里,并把文章交给迈尔堡骑兵团团长格拉德上校。上校是位老骑兵,当然看出了巴顿的主张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他建议巴顿再增添一些内容,然后把文章投寄给《骑兵月刊》。 受到鼓舞的巴顿没有听从团长的建议。他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级别的军事刊物。他知道,小小的《骑兵月刊》不足以引起军界高层的注意。他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写道:“我希望这篇文章引起轰动。我相信一定会的。”果然,1913年1月11日,颇有影响的《陆海军杂志》刊登了巴顿的文章,并立即引起军界的关注。“我想我要出名了!”巴顿心里异常兴奋。几个月后,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命令按照巴顿设计的样式和规格,打造两万把新军刀。这种新型骑兵军刀是直线型设计,刀有940毫米长,刀身的宽度为257毫米,刀刃非常长,是一种理想的击刺武器,能够完美地用于刺杀。巴顿的钻研和思考结出了果实。 新军刀选在斯普林菲尔德的工厂铸造。为保证军刀的生产质量,巴顿被专门派去负责检查验收。美国军械部次长也对巴顿设计的新军刀很满意。他说:“巴顿作为一位击剑手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军械部价值无限。”新军刀还需要新的训练教程。春风得意的巴顿开始编写《军刀教员讲义》。1914年3月,《军刀训练》一书由陆军部批准出版。巴顿在书里进一步强化了他附着在新军刀中的“刀尖”精神:要记住刀尖是压倒一切的重点,富有活力、勇于进取的勇士要像刀尖一样,在进攻中刺穿敌人的身体…… 批量生产的新型骑兵军刀在骑兵部队中广泛使用,并以“巴顿剑”闻名天下。1916年3月,巴顿调任布利斯堡骑兵团时,高兴地看到团队使用的军刀全是自己设计的“巴顿剑”。这一发现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但凌厉的枪弹使骑兵的军刀失去了用武之地。“巴顿剑”更多地成了骑兵们的标志性装备,很少在实战中使用。巴顿成名后,更没有机会和胆量拿他的“巴顿剑”去和纳粹们单挑。 == 个人著作 == 巴顿作品《[[狗娘养的战争]]》,在这本书中对自己二战时远征北非,荡平西西里、横扫欧洲进行了回顾,并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一些看法。书名缘于巴顿将军的口头禅。他习惯于用“狗娘养的”来衷赞和呵斥。对于战争,他在热爱至极的同时又不忍面对它的惨烈,如此矛盾的用调方式和迥异的情感组合到一起,对视觉和心理的撞击力是不小的。中国的读者不会有何接受障碍,只能激发强烈的好奇,至于巴顿将军的在天之灵嘛,让他笑骂一句“狗娘养的”好了。 本书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是娴熟而传神的,不论是勾画晨曦中的大漠风光还是讲述严冬怎样“使战死沙场的士兵的脸孔很快变成了一种紫红色”。他以日记和书信当画板,也以之抒发情怀。在本书中,巴顿对盟军所作的那几个令军史家困惑了50年之久的战术战略决策表示了不满。他常对那些他认为缩手缩脚的没能在漫无边际西部的凡尔赛包围住德军,致使他们逃跑并卷土重来。作者对[[艾森豪威尔]]的让第3集团军在法国东部放慢推进速度的昏招表现出最强烈的愤慨;这位最高统帅喜欢所谓的“长战线”推进——英军在北,美军在南——使得德军有时机加固防线,使得希特勒在阿登地区也就是人们所知的凸出地带大发淫威。今天看来,他痛斥“重大战争失误”时的义愤是多么的可悲。 == 相关信息 == '''后世纪念''' 美国多处街道以巴顿为名,纪念这位将军: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巴顿路(Patton Drive) [[田纳西州]]那希维尔市乔治·巴顿将军路(General George Patton Road) 还有: 由巴顿将军设计的M1913骑兵军刀,也称为巴顿军刀(Patton Saber)。 美国M46坦克、M47坦克、M48坦克、M60坦克均命名为巴顿坦克。 《[[巴顿将军]]》,1970年的[[传记式]]美国战争电影,以乔治·巴顿为主角描述他的战功。 == 参考资料 ==
3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