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上栗花炮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上栗花炮 是萍乡一大传统产业,产品种类达数百种,远销欧美、东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4f8619cd7bd2b3b.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5142595&sid=26127360 来自 呢图网 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 的 第 24届国际烟花节上,上栗花炮以其构思奇特、造 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型独特、音色交织的燃放效果,获得第二名。'''<big></big>'''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上栗花炮 已经成为 外文名称;ShangLi fireworks 地区;江西省 萍乡 地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商标。市上栗县 起源;唐代
'''上栗花炮'''是萍乡一大传统产业,产品种类达数百种,远销欧美、东 外文 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 24届国际烟花节上,上栗花炮以其构思奇特、造 型独特、音色交织的燃放效果,获得第二 名 称ShangLi fireworks。<ref>[https://new.qq.com/rain/a/20200401A0SFZL00 上栗花炮的前生今世] , 腾讯网 2020-04-01 </ref>
上栗是"[[爆竹祖师]]"[[李畋]]的故乡,是中国鞭炮生产的正宗发祥 地 区江西省 。据《[[昭 萍 乡市 志略]]》记载:到了明末清初,上栗的"正鞭"、"八扣"(鞭炮产品之一)就已远销"[[南洋]]"(旧时 上栗 县人对东南亚各国和香港的代称)各地,开始驰名中外。
花炮是烟花、鞭炮的统称。旧时,上栗人都习惯地把鞭炮叫做"爆竹"。因为鞭炮是由"竹实硝磺"到"纸筒实以硝磺"演绎发展而来的。纵观上栗鞭炮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唐宋前的"竹实硝磺"的爆竹生产的雏形阶段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利用火烧竹子以求平安吉祥的记载。但从 [[ 李畋 ]] 利用"竹实硝磺"给 [[ 唐太宗 ]] 除妖解瘴的故事可知,到了唐代,以"竹实硝磺"的"爆竹"在民间已经开始流行了。
上栗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尤其是杨岐山的南源、长平的流江和桐木的枣木等山区,毛竹资源丰富,是做纸的最好原料,具有雄厚的发展造纸业的物质基础。据萍乡《 [[ 武功山志 ]] 》载: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年间, [[ 道教家 ]] 、 [[ 理论家 ]] 、 [[ 炼丹术家 ]][[ 葛洪 ]] ,继从祖葛玄,来到萍乡武功山修身炼丹。为萍乡地区的火药(爆竹的主要原料之一)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隋唐时代,唐开元年(即公元713年至714年),佛教开山祖 [[ 乘广禅师 ]] ,在上栗杨岐山修建了 [[ 杨岐寺 ]] , [[ 彭莹和尚 ]] 也在瑶金山建立了 [[ 金山寺 ]] 等一大批佛教设施,更为上栗地区的爆竹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有关史料介绍,由于李畋祖师的传教,南宋后期,上栗的"竹实硝磺"的爆竹生产已开始遍及广大乡村,这便是南宋之前上栗地区爆竹生产的雏形阶段。 ===发展阶段===
"纸筒实以硝磺"爆竹生产的进化发展阶段
南宋晚期至元朝中后期,上栗地区的杨岐、流江和桐木镇的枣木等山区乡村,群众开始利用山上的毛竹生产"爆料纸"。据杨岐南源村梁氏族谱记载:"元朝至正年间, [[ 梁仲德 ]] 自 [[ 山东 ]] 鱼台举家迁徙南源落户遂家,利用山上毛竹生产"大捆纸"(即生产鞭炮的爆料纸)。在当地爆竹作坊销售。"这足以说明南宋之前上栗人以竹实硝磺做爆竹,主要是缺少纸张的话,那么到了元朝后期,生产鞭炮的主要原材料---一硝二纸三硫磺就全都具备了,也就为上栗鞭炮生产由"竹筒实硝磺"向"纸筒实硝磺"的进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是上栗生产鞭炮为何早于浏阳,而又先于醴陵的缘故。进入明朝以后,上栗市栗水河的帆船可直通醴陵入湘江,随着水运交通的畅通和生产发展,上栗市的鞭炮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据《 [[ 萍乡县志 ]] 》记载:明朝中期,上栗市的鞭炮作坊达200家,年产鞭炮近万箱,鞭炮除内销外,还用船从栗河运往湘江销入长沙和南洋各地。 ===鼎盛阶段===
上栗鞭炮的兴盛时期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到明末清初,上栗人做鞭炮已遍及千家万户。据《 [[ 萍乡县志 ]] 》载,至明朝崇祯年间,上栗市杨岐、流江、桐木枣木等山区,私营纸槽就有80余家,鞭炮作坊多达400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包括做下手加工的女工、小孩)。年产鞭炮在3.5万箱以上。仅上栗市南北两街著名的爆庄就有" [[ 泰和隆]]"、"祥生厚"、" [[ 松茂源]]"、"益盛祥"、" [[ 正利乾]]"、"元记本"、" [[ 荣茂隆]]"等数十家。加上桐木、金山、鸡冠山(秋江)等地的一些爆竹作坊及货栈,上栗地区有名的爆庄多达70家。上栗市生产的"正鞭"、"八扣"、"红绿头"等鞭炮产品已成为"南洋"市场的抢手货。虽然当时上栗的陆路交通欠发达,但水上运输却也方便快捷。仅上栗街上的栗江河段就设有"江西"和"湖南"两个码头,上栗地区生产的大量鞭炮均由栗江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 [[ 南洋]]"销售。到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上栗的鞭炮生产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大小爆竹庄由原来的数十家发展到上百家,鞭炮作坊由原来的200余家发展到800余家,"松茂源"等几家大爆庄还分别在桐木、慈化、株潭、醴陵和万载等地分别设有子庄70余家,有的还在长沙、广州、烟台、香港、佛山等地设有鞭炮货栈。鞭炮的年购销量达20万箱。随着鞭炮生产的快速发展,鞭炮的原材料生产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普及。仅杨岐、斑竹、石枧、桐木的枣木村、流江等地的纸槽就有100多家。炼硝作坊也由原来的3家发展到十六七家。上栗"家家猪屎臭,户户爆竹香"的地区特色得到边界省市人民的一致认同。 ===迈入新时代===
上栗花炮迈向科技攻关的新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栗的花炮生产进入了科技攻关的鼎盛时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上栗的鞭炮、烟花便以她精湛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品牌包装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远销中国30余个省市,并出口 [[ 欧 ]] 、 [[ 美 ]] 、 [[ 日 ]] 、 [[ 泰 ]] 等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上栗县的经济振兴和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而也使上栗这个久享"小南京"雅号的湘赣边陲古镇成为闻名遐迩的"花炮之乡"。 ==工艺荣誉==
2008年,上栗传统烟花制作技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上栗县花炮行业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其中出口2.33亿美元),占国内国际销售份额的25%。其中:爆竹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在全国花炮行业中产销总量仅次于湖南浏阳,位居第二。2014年,上栗县花炮产业提供工商税收6.2亿元,占全县工商税收总额的38%,从业人员近10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花炮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近4万元,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与解决劳动就业的稳压器。
上栗县通过不断加大花炮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促进了花炮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被评为中部工业强县,多次获省工业崛起贡献奖,从2010年开始,连续5年(截止2014年)为江西省工业十强县,并被授予"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称号,鞭炮制作工艺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2015年2月,上栗县烟花爆竹产业共有生产企业659家(约在2015年底,新一轮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后将只保留460家。)印刷企业36家、原材料生产企业7家,销售公司200多家,零售网点59家,物流公司6家,机械制造和加工厂51家,出口贸易公司39家,燃放公司28家,逐步形成了集产品 [[ 研发 ]] 、生产、 [[ 运输 ]] 、营销、 [[ 造纸 ]] 、包装、 [[ 印刷 ]] 、燃放等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a0503tclvtz|480|270|qq}}<center>萍乡: 上栗燃放史上最长鞭炮 游客体验花炮文化盛宴</center></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