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4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 圖像 = [[File: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 伦伦1.jpg|缩略图| 居中|250px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96725755391556402752575&di=1f5c07c694543ce0709068b6ec8cc4e81d41c3eaba33c0c946c87d1afd535fde&imgtype=0&src=http%3A%2F%2Fimgtu2Fpic.baike.5011soso.net%2Fuploadscom%2Fcontent2Fp%2F201607252F20140625%2F72278114694293642Fbki-20140625074137-656121949.jpg 原 圖鏈 图链 接] [https://baike.sogou.com/v23632.htm?ch=ch.bk.innerlink 图片来源于搜狗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59年1月27日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德国 | 職業 = 普鲁士国王、德意志帝国皇帝| 知 别 名 原因 = 威廉二世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世界大战:德国的梦》
}}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德语: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1881年获学士学位。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少年时期'''
1859年1月27日,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王子,即后来的威廉二世出生于 [[ 柏林 ]] 菩提树下大街的太子宫,他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 [[ 维多利亚 ]] 公主的长子。但是三天后护士发现,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他患有厄尔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至左臂萎缩。 <ref>[ http://news.cpd.com.cn/n19016/n47141/c22710744/content.html德皇威廉二世,究竟是怎样的人?)]中国警察网[引用日期2017-01-15]]</ref>
1859年 3月4日威廉王子终于在波茨坦的和平教堂接受了洗礼,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医疗的和体育的治疗措施非但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反倒给未来的威廉二世皇帝留下多年后仍然无法忘怀的的痛苦和折磨。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于马术。
是从1879年威廉告别波恩,前往波茨坦恢复服役至1883年前后。这是威廉逐渐具备独立地位,并与以祖父和傅斯麦代表的亲俄保守阵营建立良好政治关系时期。重新进入军营不久,威廉就开始严肃、认真、热情地履行起军事义务来,并完全沉醉其中。不久后,威廉二世与什勒苏益格一霍尔斯坦因大公之女,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公主(昵称“多娜”)订婚。
1881年2月的成婚最终标志着威廉成为了 [[ 德国 ]] 政治生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及其与父母关系的进一步疏远,因为太子妃很快就会为儿媳彻底的保守主义倾向而懊悔,皇帝威廉一世、俾斯麦与威廉的个人关系却变得更加接近。到1883年前后,这种变化终于结出不利于太子阵营的果实。
从1883年到1886年前后,威廉开始独立履行一些外交事务,而这些活动最终都将有利于保守阵营。第一个信号是威廉在年月通过写信请求“亲爱的祖父”的干涉,拒绝了父亲带其随同访问西班牙的请求,从而首次主动利用与祖父关系针对父亲。与保守阵营合作的第一个政治成果则是威廉在1884年夏成功的访俄使命。由于太子“荒谬的反俄姿态” ,威廉被普遍认为是更合适的访俄人选,但只是事后才被告知的太子却感受到了父亲的冷落与儿子的背叛。
1887年和1888年。这是威廉向权力顶峰发起最后冲刺时期。
1887年初,太子突患失声症,威廉王子原本遥不可及的继位前景骤然便近在眼前。多名 [[ 德国 ]] 医学专家经过会诊后认为太子已患上喉癌,主张立刻进行手术。但这是一个激进而危险的方案,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太子完全失声——从而粉碎其登基希望,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1887年11月10日, [[ 英德 ]] 两国专家的联合会诊确定太子患有喉癌,但此时即使手术也未必能保全生命了。最后,太子决定不动手术,顺其自然。 这就注定了后来弗里德里希太子短暂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改革不能深入和长久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威廉成为政治关注中心,他与俾斯麦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瓦德西从军方立场,施托克尔从反资本主义的基督教社会关怀立场,奥伊伦堡从个人情感立场出发,都试图努力恶化这种关系。虽然威廉自己从未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反对宰相,但他与俾斯麦在这些很快就会平息的纠纷中形成的复杂的政策与个人分歧却保留了下来。
'''继位皇帝'''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后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由于腓特烈三世是被庸医误诊而死,当时威廉曾经愤怒地说过:“ [[ 英国 ]] 医生杀了我的父亲!”
21世纪初的宫庭文献中有关于他出生纪录:威廉可能因为患严重疾病,导致脑部功能有问题。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使他日后性格变得充满野心而且冲动鲁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有些骄横。
这是否妨碍了他的政治前途与日常生活,历史学家还尚未有定论。 若此论点属实,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来至于他的个性所造成,例如辞退俾斯麦。他的母亲维多利亚公主对他的管教太严,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 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运动。却导致威廉二世与其母亲关系非常恶劣。 另外,由于腓特烈皇后出身 [[ 英国 ]] 王室,她常常向儿子灌输 [[ 英国 ]] 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威廉在德作“Wilhelm”,但她称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 未来皇帝威廉二世从小就对 [[ 英国 ]] 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 [[ 英国 ]] 的外交政策。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
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究其根源,当时的 [[ 德国 ]] 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于是,作为 [[ 德国 ]] 帝国主义阶层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麦辞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冯·比洛继承职务。
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与他分道扬镳。<ref>[ http://news.cpd.com.cn/n19016/n47141/c22710744/content.html德皇威廉二世,究竟是怎样的人?)]中国警察网[引用日期2017-01-15]]</ref>
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实际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经让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
1896年, [[ 德兰士瓦 ]] 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威廉二世竟然用电报向德兰士瓦总统祝贺。当时布尔人与 [[ 英国 ]] 关系紧张,因此 [[ 英国 ]] 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极为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 [[ 中国 ]] 。导致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绰号。
他想为自己外交政策辩护,却屡次犯了严重的错误,反而使得外交关系更恶劣。 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 [[ 英国 ]] 报章《每日电讯报》的访问。他想借此机会宣扬德英的友好关系。可是,他逞口舌之快,竟然冒犯 [[ 英国 ]] 、 [[ 法国 ]] 、 [[ 俄国 ]] 以及 [[ 日本 ]] 。 他指出, [[ 德国 ]] 人并不喜欢 [[ 英国 ]] 人、 [[ 法俄 ]] 两国曾煽动 [[ 德国 ]] 干预第二次布尔战争,以及 [[ 德国 ]] 的海军扩张是针对 [[ 日本 ]] ,而非 [[ 英国 ]] 。(他还讲了一句:“你们这些 [[ 英国 ]] 人真是疯了。”) 因为他这番激进的言论,连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蝉。而威廉二世本人在此事之后几个月,都保持低调。比洛由于没有适当编辑并取舍当天访问的纪录就被威廉给辞退 。 虽然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英王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名列第一 。
不过,这次的报导的事件已令威廉二世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在他最后十年的统治期间,他极少参与政府事务,这是当时社会所意想不到的。
在战争前,威廉不再继续俾斯麦所倡导的:孤立 [[ 法国 ]] 的政策。虽然威廉二世的诚意不足,却也努力尝试 [[ 法国 ]] 修好—─不过因为 [[ 法国 ]] 之前在普法战争受到 [[ 德国 ]] 极大的羞辱,所以威廉二世想为两国关系破冰的计划,效果极为有限。
威廉尝试缓和 [[ 法国 ]] 的复仇心理,但还是跟对英国的建立外交政策一样,最后都宣告失败,这是因为他实在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他访问丹吉尔时,不经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言论,触怒了想在该地扩展势力范围的 [[ 法国 ]] 。所幸,外交官员表现出色,才成功在 [[ 阿尔赫西拉斯 ]] 会议上避免德国与法国及两者同盟正面交锋。辞退俾斯麦以后,跟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在1890年失效,威廉二世未积极与俄国洽谈如何延续该条约。这令 [[ 德国 ]] 失去俄国的支持,从此之后无法保证俄国在德法两国有冲突时会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张,让 [[ 德国 ]] 对于 [[ 英法俄 ]] 三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坚持与奥匈帝国的同盟─—
1889年,他甚至向奥皇表示,只要奥国以任何理由出兵,德军也会全力支持;此外, [[ 德国 ]] 又与 [[ 英国 ]] 合作,甚至曾经想跟 [[ 法俄 ]] 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威廉自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就已经得到 [[ 俄国 ]] 的支持。
'''瓜分狂潮'''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符合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需求。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他通过1897年与1900年的新海军方案,实行提尔皮茨计划,以加快帝国的海军扩张,赶上大英帝国的海军力量。 这与俾斯麦尝试跟 [[ 英国 ]] 保持良好关系的政策背道而驰。
1889年的海军演练中, [[ 英国 ]] 海军就邀请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到临,以展示其军力。 [[ 德国 ]] 一直都不甘在海军上落后于英国,积极争取海上霸权。
1898年10月,威廉二世访问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成为几百年间首位进入圣地的基督教君主。在君士坦丁堡,威廉二世为蓝色清真寺捐建了一处穆斯林洗面池,并在石头上刻下“两经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样,土耳其苏丹则回赠西奈山下据传是圣母玛利亚故居的100多亩土地,轰动欧洲。
1900年克林德被杀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正式派遣2万多人的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不过这支部队尚未抵达中国,战争已经结束。
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 威廉二世以无比的热情说: “ 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应当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国贸易应当是‘ [[ 德国世界贸易 ]] ’, [[ 德国 ]] 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 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 [[ 德国 ]] 政策⋯⋯”
帝国议会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光是瓦德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 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 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
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 周年的集会上, [[ 柏林 ]] 的德意志帝国电台播发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贺词: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应当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商品, 德国的知识, 德国人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全世界, 尤其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 惊悸地听着这称霸世界的宣言, 感觉到一个庞大的火药桶就在身旁, 随时可能爆炸而祸及自身。
1904年, [[ 英国 ]] 与 [[ 法国 ]] 达成挚诚协定(见英法协约)。在该年, [[ 英国 ]] 与 [[ 西班牙 ]] 承认 [[ 法国 ]] 在摩国的利益,令 [[ 德国 ]] 有感利益受损,故此以外交途径挑战法国。于是,威廉二世想邀请 [[ 欧洲 ]] 各国举行会议,企图借挑衅与测试三国协约的实力。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访问 [[ 摩洛哥丹吉尔 ]] ,并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战 [[ 法国 ]] 在摩国的影响力。
德皇的言论令 [[ 法国 ]] 民众普遍震怒。在得到 [[ 英国 ]] 的支持下, [[ 法国 ]] 外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设立一个保护国,并促请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但 [[ 法国 ]] 恐怕德国会开战,所以反对他、迫使他下台。危机在6月达到高峰:德尔卡塞下台后,由温和派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兼任外长。
1905年7月时,德国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国同意以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然而,法德仍然剑拔弩张—德国在12月调动后备军队,而法国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与德国接壤的边境。
'''扩张思潮'''
1911年7月13日威廉二世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 [[ 德国 ]] 在摩洛哥的利益。
1911年7月9日, [[ 法德两国 ]] 开始谈判,最后在1911年11月4日达成协议。 [[ 德国 ]] 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 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 [[ 法国 ]] 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专为她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威廉二世19世纪末曾计划袭击 [[ 美国纽约 ]] 和 [[ 波士顿 ]] 等港口城市,以清除 [[ 美国 ]] 海军设置的障碍,从而使 [[ 德国 ]] 在 [[ 太平洋 ]] 地区扩张殖民统治的道路畅通无阻。 <ref>[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5/20020509/724827.html 德皇百年前曾计划突袭美东海岸城市)]人民网.2002-05-09[引用日期2013-04-08]]</ref>,
据《时代》周刊报道,威廉二世和其海军上将们曾草拟数个袭击纽约和波士顿等城市的计划。但计划最终没能得以实施,而作为军事秘密档案被保存在 [[ 德国 ]] 南部城市弗赖堡,并且鲜为人知。
据报道,这一袭击 [[ 美国 ]] 东海岸城市的计划首先是由当时年轻的海军军官埃伯哈德·冯·曼泰于1898年提出的。曼泰的最初计划是要出其不意地袭击位于 [[ 美国 ]] 俄勒冈州波特兰和弗吉尼亚州诺福克两地之间的港口城市,从而迫使 [[ 美国 ]] 与德国谈判,使德国能够横霸 [[ 太平洋地区 ]] 。但曼泰当时指出,由于 [[ 纽约 ]] 设防过严,因此突袭很难成功。可是在1899年第二次提出这一方案时,曼泰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而把纽约作为袭击的重点。曼泰当时写道:“美国要是想到纽约可能被炮轰,一定会爆发极大的恐慌。”
《时代》周刊指出,当时正值19世纪末, [[ 美国 ]] 不断地在 [[ 太平洋地区 ]] 扩建军事基地, [[ 美国 ]] 海军还在萨摩亚和 [[ 菲律宾 ]] 等地连连挫败 [[ 德国 ]] 战舰。因此,曼泰袭击 [[ 美国 ]] 的计划立即引起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们的注意。
威廉二世在1899年曾亲自率领过海军。为使 [[ 德国 ]] 战舰和数十辆装煤的货船能够顺利穿越 [[ 大西洋 ]] ,威廉二世在曼泰计划的基础上,根据 [[ 德国 ]] 海军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更详细的袭击方案。
但该计划为何没有实施呢?秘密档案中的记录和信件表明,这一计划1901年受到当时 [[ 德国 ]] 陆军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的坚决反对。施利芬认为,这一远征计划预计至少需要10万人的部队,而 [[ 德国 ]] 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承担能力。
另外, [[ 英国 ]] 和 [[ 法国 ]] 在此后几年与 [[ 德意志帝国 ]] 的矛盾激增也迫使 [[ 德国 ]] 不得不专注于临近国家,也是造成这一计划流产的原因,而 [[ 美国 ]] 强大的海上力量也使 [[ 德国 ]] 不敢轻举妄动。 <ref>[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5/20020509/724827.html 德皇百年前曾计划突袭美东海岸城市)]人民网.2002-05-09[引用日期2013-04-08]]</ref>,
'''酝酿大战'''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人刺杀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威廉大为震惊。于是,他向奥匈帝国提供协助,支持后者镇压策划刺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甚至容许奥匈帝国以武力对付被怀疑是该组织幕后黑手的 [[ 塞尔维亚 ]] 。
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 [[ 柏林 ]] ,但他的部下建议他按每年习惯在7月6日到 [[ 北海出航 ]] 。这样的建议,可能是出于 [[ 德国 ]] 政府中有人认为皇帝会干预事件,希望借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国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战。威廉二世对此甚为敏感。奥匈帝国向 [[ 塞尔维亚 ]] 发出“最后通牒”后, [[ 塞尔维亚 ]] 于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条款,除了第六条:
“在奥匈帝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 [[ 塞尔维亚 ]] 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 [[ 塞尔维亚 ]] 领土的人士。”
威廉于1914年7月28日赶回[[柏林]]。阅读过[[塞尔维亚]]的回应后,他的回应是:“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时之内!这比理想更好。[[奥地利]]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既然赢了,就再没有任何开战理由了。[奥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实应该安心留在[[贝尔格莱德]]。在这份文件上,我实在不应该下达总动员的命令。” 威廉二世在开战前的最后一刻,其实想劝谕 [[ 奥地利 ]] 和平解决事件。然而,在奥国政府还未得知德皇的意见时,政府内的部长与将军已经说服了八十四岁高龄的奥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7月28日向 [[ 塞尔维亚 ]] 宣战。 [[ 欧洲 ]] 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本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作为 [[ 德国 ]] 帝国主义的代表,威廉二世可以在某些方面影响战争的局面,却无法决定战争的发生与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影子皇帝'''
威廉二世的确希望 [[ 德国 ]] 变得强大,但他在先前从未想过以如此大规模的冲突来实现这个目标。从 [[ 萨拉热窝 ]] 刺杀事件发生到 [[ 德国 ]] 向 [[ 俄国 ]] 宣战期间,德皇明白大战即将爆发,于是竭力争取和平。威廉与沙皇尼古拉二世 在1914 在[[1914 年7月29日 ]] 沟通,尝试避免战争。他乐观地解读奥匈帝国对 [[ 塞尔维亚 ]] 的最后通牒,认为奥军只会将战争限于该地。然而,威廉的努力为时已晚。在部下的劝谕之下,德皇下令总动员并开始进行施里芬计划。
当时, [[ 英国 ]] 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皇的战争” (也正如断言二战是希特勒的战争一样) 。此看法被视为不公平,这是基于它断言威廉二世要为此负个人责任,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言论。其实,在威廉二世大力鼓吹军国主义,支持 [[ 德国 ]] 军扩,又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令 [[ 德国 ]] 陷入与周围国家之间的军事竞赛。当这场军事竞赛变得难以收场的时候,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在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威廉被认为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但他最终鼓励 [[ 奥地利 ]] 对 [[ 塞尔维亚 ]] 采取强硬政策。在战争期间,威廉更自任德军大元帅。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 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 至1916 至[[1916 年后 ]] 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 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虽然如此,这位 [[ 德国 ]] 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
'''演说鼓励士兵。'''
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减少与英军正面冲突。
1918年, [[ 德军 ]] 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很明显,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军向协约国军队投降,以免 [[ 德国 ]] 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
'''帝国崩溃'''
直到临近大战结束的几个星期, [[ 德意志帝国 ]] 仍然坚固不动 。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不久前已迫切要求实现和平与民主化,但促使德意志帝国崩溃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大战最后几年,独裁政权日益集中在鲁登道夫将军手中,到1918年9月,只有他及其最亲近的军事助手才认识到,德国的事业已经毫无希望。9月29日,鲁登道夫从设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最高司令部向德皇报告,德国必须请求和平。他竭力主张,一定要按照民主的议会制的原则,在柏林成立一个反映帝国议会大多数人意志的新政府 。
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不久前已迫切要求实现和平与民主化,但促使[[德意志帝国]]崩溃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 大战最后几年,独裁政权日益集中在鲁登道夫将军手中,到[[1918年9月]],只有他及其最亲近的军事助手才认识到,[[德国]]的事业已经毫无希望。9月29日,鲁登道夫从设在比利时斯帕的德军最高司令部向德皇报告,[[德国]]必须请求和平。 他竭力主张,一定要按照民主的议会制的原则,在[[柏林]]成立一个反映帝国议会大多数人意志的新政府。 他要求立刻进行和平谈判,似乎是怀着两种打算:第一,他可以赢得时间去改组军队,并准备发动一次新的进攻;第二,如果 [[ 德国 ]] 崩溃成为不可避免,那么 [[ 德国 ]] 的文官或者民主分子将会请求和平。 <ref>[http://www.lishiquwen.com/news/20920.html 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古拉二世)]历史趣闻网[引用日期2016-07-20]]]</ref>
当时找到了自由派的巴登亲王马克斯充当内阁首脑。在此内阁中,甚至包括有社会主义者。10月间,颁布了多方面的改革法令。俾斯麦体制结束了,德国变成一个自由的立宪君主制国家。这些变革是符合鲁登道夫及其他将领的需要的,因为德国军事集团在德国处于危机的时刻,渴望拯救军队超过要拯救帝国。军队肯定决不会承认投降;那是商业诉讼中小人物的事。皇帝、最高统帅部、军官和贵族们正在卸下重担,粗暴地加到文官们的身上。
威尔逊总统无意中做了一件对他们有利的事情。现今他作为协约国的主要代言人(和平提议就是首先向他提出的),坚持主张, [[ 德国 ]] 政府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这使人们回想到,在1871年击败法国以后,俾斯麦曾经要求 [[ 法国 ]] 在和谈以前应首先实行一次普选。跟俾斯麦并不一样,威尔逊是真正地信奉民主政治的,可在实际上,他的地位与俾斯麦是一样的。他要人们深信,他是在跟 [[ 德国 ]] 人民本身打交道,而不是跟名誉扫地的高贵人物打交道。他所要的是由真正的 [[ 德国 ]] 提出请求并接受协约国的条款 。 在[[德国]],由于战争的灾难蔓延,许多人都认识到,德皇是实现和平的障碍。或者他们觉得,如果[[德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出现在协约国面前,它将会获得较好的条款。 甚至连军官们为了在军队溃散以前停止战斗,也开始议论德皇退位问题 。
'''宣诏退位'''
威廉正在 [[ 比利时斯帕 ]] (Spa)的德军总部。兵变令他十分惊讶,不知应否退位。 直到那时,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称号,仍可保留 [[ 普鲁士国王 ]] 的身份。不过, 在1918 在[[1918 年11月9日 ]] ,为求得政治统一,首相马克斯·冯·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两个称号也废除。 威廉的皇帝梦幻灭了。亲王得知只有 [[ 德国 ]] 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 [[ 德国 ]] 的局势后,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后辞职。
然后,在德军总部,首席参谋总长鲁登道夫辞职,由威廉·格勒纳接任。格勒纳向德皇保证在元帅兴登堡的统领之下,德军会撤退至 [[ 德国 ]] 而不会镇压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国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就连兴登堡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将军,也只能劝谕威廉退位。
威廉二世的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9250/227415/15280383.html 德皇威廉二世的去世)]wilhelm-der-zweite.2013-09-08[引用日期2013-09-08]]</ref>
*中文:我永久放弃一切作为普鲁士王国国王以及兼有的德意志皇帝所拥有的权力,
同时我解除一切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的公务员,所有军官,军士,海军部队,普鲁士陆军以及曾向我作为帝国皇帝宣誓效忠的一切军事部队的职务。我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在 [[ 德国 ]] 掌握实权的人,对抗逐渐逼近的无政府状态危险、 饥饿和外国统治以保护 [[ 德国 ]] 人民,直到德意志帝国的新秩序建立为止。
此文件由本人亲笔签名并已盖上皇帝印章
[[威廉]]
1918年11月10日,威廉流亡 [[ 荷兰 ]] —一个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国家。 [[ 凡尔赛条约 ]] 第227条明确规定将威廉定为战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 (例如 [[ 德国 ]] 入侵永久中立的 [[ 比利时]]) 。但 [[ 荷兰 ]] 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凭着与女王的亲戚关系,在多伦(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伦庄园(Huis Doorn),度过余生。他免除与官员和仆人的君臣关系,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头衔。
'''战后生活'''
威廉与妻子一直感情良好,而妻子在1921年4月21日去世,更令他非常痛心。在威廉被迫流亡 [[ 荷兰 ]] 后,他的幼子约阿希姆王子因受到参军后的忧郁症与婚姻失败之影响, 在1920 在[[1920 年 ]] 开枪自杀身亡。
1922年1月27日,舍奈希-卡洛拉特的约翰·格奥尔格王子的儿子向威廉贺寿。威廉邀请他与其母赫尔米内·罗伊斯·楚·格赖茨(Hermine Reuss zu Greiz)到他家做客。威廉觉得她非常迷人,并决定要娶她。威廉受到其支持者与子女反对,但仍在11月9日与她结婚。赫尔米内的女儿亨丽埃特 (Henriette;威廉的继女) 与约阿希姆王子之子卡尔·弗朗茨·约瑟夫于1940年10月5日结婚,却在1946年离婚。赫尔米内则与丈夫感情良好,一直至威廉去世。
在威廉结婚之前,他曾深深倾慕Grand Duchess Elizabeth Fyodorovna (后来嫁给 [[ 俄国亚历山大 ]] 二世之子谢尔盖大公。她是维多利亚女王之孙女,亦即威廉的表妹) ,更为她写下数段情诗。Elizabeth最初受到他吸引,但后来拒绝了威廉的追求 。在一战期间,威廉曾多次想协助她逃离俄罗斯,但她不为所动。最后,Elizabeth于1918年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杀害。威廉始终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时承认没有忘记过她 。
在一战期间,威廉曾多次想协助她逃离[[俄罗斯]],但她不为所动。最后,Elizabeth于1918年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杀害。威廉始终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时承认没有忘记过她。 威廉在位期间,曾经有传言指他与其好友菲利普·楚-奥伊伦堡-赫特费尔德(Philipp zu Eulenburg-Hertefeld)有染。在当时,这种同性恋行为乃 [[ 德国 ]] 法律所不容许 [[ (德国刑事法第175条禁止男性同性恋行为) ]] 。传言引致1907年的哈登-奥伊伦堡事件。俾斯麦曾经指出威廉与奥伊伦堡有“不正当关系”,但此话可能只是纯粹的推测。
'''一战之后'''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他本来很希望希特勒会帮他复辟王朝,但纳粹党始终未有如愿以偿。不过,对于希特勒成功解决 [[ 德国 ]] 的政经困难,他深感欣赏。 [[ 德国 ]] 在1940年占领 [[ 荷兰 ]] 后,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22年,妻子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公主去世后,威廉又娶了罗伊斯公主(Hermine Reuß ältere Linie 1887——1947)为妻子,但没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为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对于希特勒在二战初期的辉煌胜利,威廉二世也曾向希特勒发去电报予以祝贺和赞扬 。
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为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对于希特勒在二战初期的辉煌胜利,威廉二世也曾向希特勒发去电报予以祝贺和赞扬。 1940年5月,当希特勒入侵 [[ 荷兰 ]] 后,威廉拒绝了温斯顿·丘吉尔邀请他前往 [[ 英国 ]] 寻求政治庇护的好心建议,宁可死在荷兰。
1941年6月5日,威廉因肺栓塞发作在荷兰的多伦病逝,被葬于多伦庄园(Huis Doorn),希特勒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军事葬礼,共有几百人出席了威廉的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无需赞赏我,因为我无需赞赏。不要给我荣誉,因为我不要荣誉。不用制裁我,因为我即将受难” <ref>[http://news.163.com/17/0313/10/CFDC36F6000187UE.html 网易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正文 交友 "大嘴巴"德皇威廉二世:发表著名的"匈奴"演讲 )]网易.2017-03-13[引用日期2017-08-17]]</ref>
(1)他死后葬礼上不能出现纳粹标志,但是纳粹党并没有满足威廉二世的这个要求。
(2)王朝不复辟他的遗体就不运回 [[ 德国 ]] 安葬,这个遗愿却得到了纳粹 [[ 德国 ]] 的尊重,原本希特勒当时准备把威廉二世的遗体迎回柏林举行国葬,所以直到今天,威廉二世的遗体还安葬在 [[ 荷兰 ]] 。 == 参考资料 ==
== 参考来源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