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家角古镇旅游区

增加 22,65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
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 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朱家角古镇旅游区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青浦区


地理位置
地处江、浙、沪交界处

面积
49.8 km²

目录
1简介
2朱家角镇
3历史
4特色
5大事记
6地理位置
7其他信息
8朱家角的桥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
中国邮政2016年5月19日发行的《中国古镇(二)》邮票之一
中国邮政2016年5月19日发行的《中国古镇(二)》邮票之一
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折叠编辑本段朱家角镇
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青浦、昆山、松江、吴江、嘉善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民国时期,三县联防指挥部等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境


内公路密布,北通沪宁高速公路,南接沪杭线320国道,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线,水路横有淀浦河,纵有朱泖河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朱家角古镇(2018)
朱家角古镇(2018)
名镇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上刊载过一段"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事,更能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 ,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蜡人蜡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 ,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折叠编辑本段大事记
朱家角镇在宋元期间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朱家村改名为珠街阁,又名珠里、珠溪,俗称角里。1949年建国后,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沈港、万龙、葑沃、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东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

朱家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贸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标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朱家角地区宋元时系一小集市,名朱家村,明时成镇,万历年间定镇名为珠街阁,又名珠溪、珠里、俗称角里;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属于五十七个三区之二图、十一图和一区二十五图。清末实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称珠蔚自治区,为江苏省青浦县管辖的十六个自治区之一;

·民国初年,仍称珠葑市,设市公所;

·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珠葑市行政 局;

·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为青浦县十三区之二区;

·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设第二区公所,列为青浦县八个区公所之一;

·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汪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薛间、葑沃、张甸、张丁、安庄、沈巷六乡;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复第二区公所,仍辖三镇六乡;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区公所,改称区署,辖一镇二乡,即将原有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张丁乡合为一 镇,名珠溪镇;薛间、安庄二乡合为一乡,名安庄乡;沈巷、葑沃、张甸三乡合为一乡,名葑沃乡;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实行乡镇归并,全县设青东(青龙)、青西(淀泖)两个区署,珠溪镇及安庄、葑沃乡均属青西区署;

·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随即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沈巷、万龙、葑沃、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东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

· 1951年4月撤销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区,从所辖沈巷、薛间二乡各划出三个村,组成安庄乡,遂成五乡一镇。

· 1954年原属松江县的天心乡,划归朱家角区,同时把万龙乡的诸家村划归城厢区的城南乡,把葑沃乡的南横村划归松江县天马乡;

· 是年夏,整编机构,撤销朱家角区。将沈巷、安庄、葑沃三乡划归练塘区,万龙、薛间、天心三乡划归城厢区。复建朱家角镇建制,直属县领导;

·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区,对原划出的六个乡全部划回,并把城厢区的盈中、万寿、城南三个乡划归朱家角区管辖。朱家角镇仍为县属镇,镇人民政府改称镇人民委员会,建制不变;

· 1957年,叶龙乡万隆片划归朱家角镇;

· 1958年9月朱家角镇和叶龙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

· 1959年改名为朱家角人民公社;

·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镇工作组,负责城镇工作,筹备镇社分治。1962年2月,镇社正式分设,朱家角镇恢复为县属镇,成立镇人民政府;

· 1968年镇政府改名为"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镇人民政府名称;

· 1991年,朱家角镇和朱家角乡合并成一个县属建制镇。

·2000年青浦区行政区划调整中与沈巷镇合并为新建制镇--朱家角中心镇,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镇,并被列为上海"十五"其间重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境内地势平坦,河港纵横,道路宽广。东靠虹桥国际机场(仅距30公里),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镇南有公路大动脉"金色玉带"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东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2000年全镇总面积49.8平方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朱家角是典型水乡,盛产河鲜,出产淡水鱼类近60种,青、草、鳊、鲤、鲫、银鱼、鳗、鳝、甲鱼、河蟹、河虾,活蹦鲜跳,应有尽有。 镇上点心、食品业向来以品种繁多、质量上乘而名闻遐迩。茂林馆的鳝糊面,香糯可口,食后令人久久不忘;羊肉面酥肥不腻,另加羊血汤略带辣味,更是合人胃口。时令点心,花色百出,味美价廉。
盐水虾
盐水虾
螺丝
螺丝
放生桥
放生桥
红烧扎肉
红烧扎肉
朱家角地沃水秀,民物埠康,自古就是人间富庶地,江南鱼米之乡。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千滋百味的 佳肴美点大都出自古老石板街上的寻常百姓家,口味鲜醇而纯朴,雅驯而隽永。

青香糯米粽、豆腐干片、扎肉、香糯糖藕、排骨王、菜苋、状元糕、薰青豆等均各具特色,充满浓郁的 古镇韵味和江南田园风情。



【罗锅船】

罗锅船

罗锅船:此船得名于清代乾隆时期。朱家角清代著名学者王昶,为官数十年,官至刑部右待郞,与刘墉同朝为官,是终生挚友。王昶七十岁向乾隆提出辞呈,回家乡朱家角归隐。后来,刘墉专程到朱家角来看这位挚友,于是王昶亲自乘此船到朱家角西市梢去接刘墉,故后人都称此船为罗锅船。 朱家角是江南水乡,游览朱家角时只有乘上一次罗锅船再到老街走一走,才能真正的完全体会到江南水乡朱家角的韵味。收费标准:50元每船(半个小时),100元每船(一个小时)

营业时间:8:30-16:30 (每船最多可坐六人)

【莲湘舞】

莲湘舞

莲湘队一般有8至12人组成也有数十人近百人组队,有男子队、女子队、男女混合队。莲湘棒一般长140厘米,直径在4--5厘米的竹竿,中间节子打通均匀分成八节。每节开个口子,用竹梢横串4--5只铜钱或铜片固定在竹管里。每节为了美观,莲湘棒用漆涂成红绿色彩,棒的两头系上绸带和绸须,在敲打时铜片撞击发出节奏很强的悦耳之声。表现程式:右手握莲湘棒边唱边敲,每小节打一下,依次拍打在演员自身的手背、手肩、胸部、腰部、大腿、小腿、脚背、脚掌、颈部、肩部、手腕、臀部、腋下,一边移动舞步,一边滚动莲湘棒,上、下、左、右、前后共四十二节舞蹈动作,在广场和行街列队演出中甚为群众所喜爱。 【荡湖船】

荡湖船

早期《荡湖船》表演二人为一组,一人握桨,另一人一只手捏蒲扇,另一只手提手帕男扮女装,扮成丑搭子(即小丑),二人用民间小调《倒十郎》、《十把扇子》边唱边舞进行交流,动作滑稽十分逗人。

后来为了美化道具用绸布和竹片扎成小船,表演者二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村妇划船与其搭子小丑或老翁,并有江南丝竹队伴奏尤其是在行街表演时热烈壮观极受观众欢迎。《荡湖船》(见图)道具上部是顶轿子色彩鲜美,下面是条大鲤鱼意是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动作和音乐伴奏都很现代但服装还是民俗服装在行街演出中可与观众直接交流逗乐极受观众喜爱。

【蚌舞】

蚌舞

"蚌舞"是个有故事情节的民间舞蹈常演出于庙会、灯会赶集行街之中,但行街表演中由于表演区域局限,无法施展舞蹈动作和情节所以表现形式较为简单,蚌壳一开一合蚌壳精头一伸、脸一笑挑逗渔翁,而渔翁怒目相视。一手提网,一手捉拿蚌精,在广场和舞台演出就能发挥其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舞蹈动作,达到以舞蹈来塑造人物表达人物思想、性格,表现舞蹈主题的目的。

"蚌舞"因为渔翁要有武术功底的演员来扮演,所以现代"蚌舞"已取消渔翁变一只蚌为数只蚌身穿民族服装列队舞蹈表演,并有江南丝竹和锣鼓伴奏,在行街中仍可与路边观众逗笑交流很受欢迎,尤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折叠编辑本段朱家角的桥
"小桥、流水、人家"是千年古镇朱家角的精髓。如果把流水比作朱家角秀美的长发,那么小桥便是长发上看似不经意的玉簪,轻轻一绾,或婉约或壮丽或平和,万千风情汩汩而出,让无数游人心生爱意。

朱家角古镇旅游区
朱家角古镇旅游区
粉墙黛瓦、曲巷幽弄、河港纵横,36座古风犹存的石桥将朱家角沿河而伸的9条长街点缀得蜿蜒清丽,依水而立的千栋明清建筑因为水的分离与桥的连接而有了距离与思念。"长街三里,店铺千家",如今我们还依稀看得见明末清初时江南巨镇朱家角百业兴旺、鱼米丰盛、人头攒动的盛景。

36座桥中,至今保留完好的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拱桥、石板桥、砖木结构的古桥还有20多座。首推当是"放生桥",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即1571年,全长72米,宽5米,高7.4米,是古镇标志性建筑。每年七月廿七站在桥顶看摇快船,那一派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让人过目难忘。还有三孔九峰桥、高拱泰安桥也很壮观,而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平安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更是默默地向行人诉说着它们的前尘往事。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