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內生產毛額

增加 122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通常被當做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指在特定期間內,所有國民生產的勞務及最終商品的市場價值,GDP 愈高,代表該國生產力愈高,是[[國家]][[經濟]]力的指標,數值愈高,經濟活動愈活躍,景氣愈好,但近年則有不少學者專家持不同看法主張。
==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DP=民間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投資-淨 [[ 出口 ]] 。它是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的國土範圍內,本國和外國 [[ 居民 ]] 所生產的供最終使用的商品和勞務的總和。
==內容==
國內生產毛額GDP 包含民間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投資-淨出口
* 投資:非居住性投資與居住性投資的加總<br>
又稱為 [[ 固定資產 ]] 投資,可分為非居住性投資,例如[[機械]]、[[ 廠房]] ;以及居住性投資,例如住宅等。
* 政府支出:政府徵稅後進行建設、開發與 [[ 投資 ]] 的金額<br>
又稱為政府消費與支出,將政府徵稅後進行建設、開發和投資等活動所支出的金額加總起來,就是政府支出。
* 實質GDP :以基期的價格計算該年份的總產值,一般來說在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年份的 GDP 時,會使用實質 GDP。
== 升跌 ==
GDP 由跌轉升,景氣上揚,代表股市將[[ 多頭]] 表現。GDP 由升轉跌,景氣下滑,代表景氣將[[ 空頭]] 格局。
再來,我們要怎麼從 GDP 的走勢看出現在的景氣狀況呢?在這邊要注意,觀察任何指標時,都不能以某一期的數字來斷定,必須觀察至少兩期的數字趨勢,再作分析與結論。
==盲點與迷思==
大多數 [[ 經濟學 ]] 家、 [[ 政治家 ]] [[ 企業 ]] 都喜歡看到GDP穩步上升,因為GDP上升通常意味著人們 [[ 消費 ]] 更多,創造更多的 [[ 就業 ]] 機會,支付更多的 [[ 稅收 ]] [[工人| 勞工 ]] 得到更好的加薪幅度。如果GDP下降,那麼經濟就會萎縮,這對企業和勞工來說是壞消息。如果GDP連續兩個季度下降,那就被稱為 [[ 經濟衰退 ]] ,可能意味著 [[薪水| 工資 ]] 凍結和 [[ 失業 ]]
GDP這個衡量指標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滿足戰時生產需要,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它是一個有用的衡量指標,但繼續採用它卻導致了扭曲的分析和結論。
污染嚴重的小化工企業,既帶動了就業,又增加了GDP,如果考慮到污染治理,又可以增加一批就業,還能增加更多的GDP,如果再考慮到污染結果,帶動的就業就更多了,比如說[[醫藥]]企業、[[醫院]]、護理等,增加的GDP就更多了。再比如,花五千萬建一座樓,結果是[[豆腐渣工程]],只好再花一千萬拆掉,剩下一堆廢墟,但這堆廢墟體現在GDP上是六千萬的投資增長。近幾年來,[[台灣]]以拉動GDP增長和就業為借口發展[[房地產]]就如同上面建污染嚴重的小[[化工]]廠一樣荒謬,這是典型的有增長無發展模式,GDP上去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沒有同步增長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GDP不衡量社會成本和增長的代價===
GDP不僅排除了有益的非貨幣化的經濟活動,且省去了某些當下和未來的活動對社會造成的實際成本。GDP沒有統計自然資本,表層[[土壤]]、[[礦物]]、[[森林]]、[[河流]]、[[海洋]]中的[[生命]]以及大氣的消耗,而這些自然資本的減少會耗盡任何 [[ 社會 ]] 的未來。GDP只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們在追求GDP政績過程中,急功近利,可以把 [[ 環境污染 ]] 和資源破壞忽略不計,一方面對內資企業的排放污染物進行縱容,另一方面降低 [[ 環保 ]] 的標準,對那些污染嚴重和破壞生態平衡的外資項目也大開方便之門。<ref>[https://www.storm.mg/article/3656034?page=1 觀點投書:破除對GDP崇拜—探究GDP不可告人的秘密]風傳媒</ref>
==專家見解==
自1953年以來,GDP一直是由聯合國監督的複雜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的主要衡量標凖。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最早開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原因是政府需要確定能夠負擔多少戰爭開支。
=== 納入對生活質量造成損害的壞事 ===
三位經濟學家,分別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訪問教授保羅・艾林(Paul Allin)、[[劍橋大學]][[公共政策]]教授戴安・科伊爾(Diane Coyle)和薩里大學可持續發展學 [[ 教授 ]] 添姆・傑克遜(Tim Jackson)。他們一致認為,在衡量經濟活動的 [[ 貨幣 ]] 價值時,GDP可以納入許多對我們生活質量造成損害的「壞事」:如[[戰爭]]、污染、 [[ 犯罪 ]] [ 賣淫、[[交通]]擁堵、 [[ 野火 ]] 等災害和對 [[ 大自然 ]] 的破壞等。這些都可以對GDP產生積極影響,然而,卻不能被視為經濟成功的組成部分。
===傳統經濟帳無法考慮進去的因素===
同時,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在這個傳統的經濟帳中根本沒有被考慮進去:如社會中的不平等、無償 [[ 工作 ]] 所做的貢獻、那些在 [[ 庭|家]] 裡或 [[ 社區 ]] 裡照顧年幼和年長者所付出的 [[ 勞動 ]] [[ 自然資源 ]] [[ 生物多樣性 ]] 的耗損,以及數據和許多數位服務的價值。<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2286 不再迷信GDP:國際經濟發展指標開始跌落神壇的關鍵原因]thenewslens關鍵評論</ref>
==參考資料==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