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日本帝国

增加 1,230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日本1.jpg|缩略图|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日本法律|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施行之间的[[日本历史|历史时期]]。]]
'''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日本帝国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译为'''日本帝国''')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的[[国号]],在[[日本法律|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现于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1936年后才成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国号。现在「大日本帝国」一词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结束至1947年[[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施行之间的[[日本历史|历史时期]]。统治期间,[[日本皇室]]成员均以[[农曆]]而并非[[新曆]]来计算生日。
==简介==
日本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政治权力]]从[[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现代化]]进程。《[[大日本帝国宪法]]》于1889年发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国议会 (日本)|帝国议会]]。
 
由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位于[[东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日本与[[大英帝国|英国]]结成同盟,双方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约失效。
'''大 二十世纪初,[[加藤高明]]内阁于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 本帝 为抑制 '''( 内[[共产主义]]运动,公佈了《治安维持法》,于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举行的第16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得到实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宪政友会]]及[[立宪民政党]]两 政党轮替执政,开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File: 本帝国本3.png|缩略图|左|hg=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大 日本 帝国dainippon teikoku, dainihon teikoku;中文又译为''' 日本 帝国''')是在二战时所统治及占领的地区 。]] 1930年代中期后,自1912年[[ 日本护宪运动|第一次护宪运动]] 在1936年至1947年间所使用 以来 的[[ 国号政党政治]] ,在日渐衰落。早年军部兴起[[日本法 西斯主义|法 西斯主义]],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部便乘机制造了一连串政变。 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事件|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后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 使用 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 最早出 于1889年公佈 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 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与[[大政翼赞会]]掌控了[[政治权力]]。1936年11月与[[纳粹德国]]签定 《[[ 大日本帝 反共产 宪法际协定]]》, 在1936 后才成为 [[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加入。[[File:昭和1.jpg|缩略图|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在位),是 日本 官方文件上 最长寿以及在位时间最长 通用国号 天皇,执政长达62年零13天 现在「 大正十五年(1926)[[ 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为 日本 帝国」 词主要是 任天皇。在位期间,他策划和 日本 在1868年相继发动[[ 江户时代侵华战争]] 结束至1947年[[ 日本 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 宪法|新宪法和[[东南亚]] 施行之间 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 死亡。]]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 历史与中国[[中国抗日战争| 历史时期全面爆发战争]] 。统治期间 。1940年9月27日 大政翼赞会促成了《[[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定, 日本 皇室成为[[轴心国]]成员 均以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 农曆日本投降|投降]] 而并非,成为二战[[ 新曆轴心国]] 来计算生 阵营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这也意味着大 本帝国已名存实亡
随后同盟国对 日本 经过实施[[ 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军事占领]] 同时修改宪法与改造[[政治 权力制度]] 从[[德川幕府]][[武家]]重回天皇手中,开始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现代化]]进程。 。1947年 《[[ 日本 国宪法]]》 于1889年发 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国议会 ( 日本)|帝 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 议会]]。由明治时代开始, 号。1951年9月8 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 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位于[[ 东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 三藩 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汉口日租界]] 。1902年1月30日 》签定 ,日本 与[[大英帝国|英国]] 成同盟,双方 束长达七年 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1923年 约失效。二十世纪初 军占领时期 [[加藤高明]]内阁于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为抑制 并恢复正常 内[[共产主义]]运动,公佈了《治安维持法》,于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举行的第16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得到实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宪政友会]]及[[立宪民政党]]两大政党轮替执政,开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家地位
1930年代中期后,自1912年[[护宪运动|第一次护宪运动]]以来的[[政党政治]] 渐衰落。早年军部兴起本帝国是[[日本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历史]]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军部便乘机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事件|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后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 上的 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 一个重要时期 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统制派]]与[[大政翼赞会]]掌控了[[政 自1868年明 权力]]。1936年11月与[[纳粹德国]]签定 天皇发表 《[[ 反共产国际协定五条御誓文]]》 至1947年修改宪法为止 存在79 [[意大利王 ,帝 (1861 的疆域在1942 –1946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与中国[[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1940年9月27日 达到最盛 控制着 政翼赞会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 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多 签定 人口 日本成为[[轴心国]]成员之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至此完全涉入[[第二次世界 战]]。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 (第二次 约相当于当时 世界 大战)|同盟国]][[日本投降|投降]],成为二战[[轴心国]]阵营最后一个投降 总人口 国家 百分之六。期间 这也意味着 大日本帝国 已名存实亡。随后同盟国对日本实施[[同盟国 在经济、文化、政治和 军事 佔领日本|军事占领]] 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同时修改宪法与改造[[ 制度维新]] 。1947年《主张脱离[[ 日本国宪法亚洲]] 》颁布后 开始的国力提昇 使 日本 官方不再以此为正式国号。1951年9月8日,《很早就进入[[ 三藩市和约]]》签定,日本才结束长 已发展国家|发 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 国家 地位 ]]行列
大日本帝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宪法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亿多的人口,这大约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间,大日本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维新]]主张脱离[[亚洲]]开始的国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进入[[已发展国家|发达国家]]行列。 大日本帝国时期的日本经历迅速现代化,出现空前的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后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段时期的日本积极进行军事扩张,先后经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塑造了近现代[[东亚]]的政治局势,战争同时为世界各国遗留不少历史争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 名称 ===
1867年11月9日([[庆应]]3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向登基不久的[[明治天皇|天皇]]归还政权,称为[[大政奉还]]。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日本改元[[明治]],[[朝廷]]同时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根据大号令,以讨幕派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领导班子为中心组成了新的政府,[[天皇]]正式重新掌握政治实权。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生效,天皇定为[[国家元首]],政体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分支),[[日本内阁|内阁]]及[[日本国会|国会]]也渐次设置。
 
之后的时间裡,“日本”、“日本国”、“大日本”、“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名称都曾经被[[日本政府]]使用过。受到西方影响崩溃的藩幕体制,自明治维新以来藉由再造天皇制的方式,试图创造日本人现代的国家认同。直到1934年发表:「国体明徵声名」,日本为由天皇统治的国家,首度确立现代国体意义的“日本”主干。<ref>甘怀真,东亚政治秩序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以近代日本的国家转换为例,法鼓人文学报第二期
2005 12 月,页 203 '"'-'215</ref><ref>安丸良夫(著)、刘金才(译)(2010)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ref>。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称。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败战的日本在[[驻日盟军总司令|盟军占领当局]]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ref>。1936年([[昭和]]11年),[[国号]]正式统一为「大日本帝国」,但根据[[外务省]]的通知,不是法定名称。通称“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败战的日本在[[驻日盟军总司令|盟军占领当局]]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国家体系;1947年(昭和22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 君主 ===
*[[明治天皇]](1867年1月30日-1912年7月30日)
=== 早期历史 ===
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高喊高举「攘夷」大旗,两藩对于「开国」的幕府不满,与朝廷联手逼迫幕府转向「攘夷」,继而不惜主动挑起与西洋诸国的事端。萨摩与幕府对长州作战,种下传统武士的不满加深日后武力讨伐幕府的种子。1866年1月21日,在[[坂本龙马]]的中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萨长同盟|缔结同盟]],决定在倒幕上合作 。1867  1867 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眼见[[萨长同盟]]的威胁,决定先行上奏明治天皇,提出[[大政奉还]],翌日获得敕许,将260年来由德川幕府掌握的政权交还天皇,并创设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德川家将作为政治中枢继续掌握实权。[[公家]]的[[岩仓具视]]和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等讨幕派见此,策划政变以阻止亲德川派建立以德川家为中心的新政府。在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召开的最后一次朝议后,萨摩等五个藩的军队封锁了京都御所的九门,禁止亲德川派的摄政[[二条齐敬]]和贺阳宫朝彦亲王进宫。   随后,明治天皇在[[京都御所]]内学问所发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并在当天进行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天皇交还内大臣官职和领地。<ref>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59187 |title=大政奉还与王政复古 |publisher=[[中华民国教育部]]| accessdate=2013-12-09</ref>此事刺激了德川庆喜,更激化了德川庆喜与讨幕派的对立。1868年1月中,亲德川派的[[会津藩]]、桑名藩以谒见天皇为名,从[[大坂]]向[[京都]]进军。同时,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讨幕军亦在京都重兵集结,双方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爆发武装冲突,即[[鸟羽伏见之战]],内战[[戊辰战争]]爆发。讨幕派的萨长军获得鸟羽伏见之战的胜利。   德川庆喜战后于庆应4年1月6日放弃大坂城,并由海路逃往江户。1月31日,天皇发布讨伐德川庆喜的命令,并在2月3日剥夺了德川的官职。以萨摩、长州等藩兵为主力的讨幕军,相继从[[京都]]出发。3月12至13日,讨幕军队到达江户城外。经过一连场谈判后,讨幕军统帅[[西乡隆盛]]成功劝服德川庆喜投降,于4月21日[[江户开城|和平接收江户]]。事后德川庆喜遭到软禁,[[江户时代]]结束。
1869年5月的箱馆湾海战是日本内战[[戊辰战争]]的最后阶段,帝国海军猛烈扫荡[[德川幕府]]的残馀军力。
在德川庆喜被迫使交还权力后,讨幕军征讨由[[仙台藩]]的[[伊达氏]]作为盟主的[[奥羽越列藩同盟]]等残馀幕府势力。幕府军在接连败仗后,在1869年1月北上佔领[[五稜郭]],将领[[榎本武扬]]宣布成立[[虾夷共和国]],并和讨幕军之间爆发[[箱馆战争]]<ref> 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11700789/ |script-title=ja:五稜郭の歴史 箱馆戦争~现在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函馆市 </ref>。1869年6月27日,[[榎本武扬]]宣佈投降,随着幕府势力的抵抗消失,日本全境统一。
在幕府军投降之后,新政府[[废藩置县]]及废除[[大名 (称谓)|大名]],并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设11国86郡。1869年天皇和新政府[[迁都东京|迁都]],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同年,新政府创建了[[开拓使]],北海道开始进入大规模开发时代。除了政府动员的移民之外,亦有自发性的大规模移民,其代表例为[[带广市|带广]]的晩成社<ref> http://www.city.obihiro.hokkaido.jp/seisakusuisinbu/kouhoukouchouka/shishi_03.html |script-title=ja:第三章 开拓使・札幌県时代(明治2年〜19年) |accessdate=2014-09-06 |publisher=帯广市 |language=ja</ref>。   为了加强国防,还设置了屯田兵制度<ref>cite web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script-title=ja:开拓时代 |accessdate=2014-09-06 北海道デジタ儿図鑑 |language=ja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3155617/ http://www1.hokkaido-jin.jp/zukan/story/02/15.html |archivedate=2015年3月13日 </ref>。1882年,开拓使被废止,政府改设[[函馆县]]、[[札幌县]]、[[根室县]]三个县来管理北海道<ref> "100 years">cite book |author=大庭幸生・永井秀夫|script-title=ja:《北海道の百年》 |year=1999 |publisher=山川出版社 |location=东京都 |isbn=4-634-27010-2 |language=ja</ref>rp|28-30。1886年,政府决定废除三县,改设北海道厅 (1886-1947)|北海道庁 (1886-1947)|北海道厅  日本后来有出兵台湾之议<ref>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书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ref><ref>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译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ref>。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国]]船隻于[[颱风]]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ref> "征台记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译/陈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记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ref>,其中54名登岛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杀害,史称[[八瑶湾事件]]<ref>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ref>。 由于当时琉球国同时向日本和[[清朝]]朝贡,而清廷表示将事件交由日本处理<ref>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询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台番,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当时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原文:「副岛:「生番害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因与贵国盟好,特先来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ref>,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湾南部[[排湾族]]部落,是为「[[牡丹社事件]]」<ref>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学]]|accessdate=2014-03-14</ref>
日本后来有出兵台湾之议<ref>cite book |author=林明德 |year=1986 |title=日本史 |publisher=三民书局|pages=248 | isbn=957-14-0710-0</ref><ref>cite book |author=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译 |year=2001 |title=《明治天皇(上)》 |publisher=新潮社|pages=431-447 | isbn=4-10-331704-3</ref>。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国]]船隻于[[颱风]]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ref> "征台记事p.26"cite book |author=Edward H. House (译/陈政三) |year=2003 |title=征台记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publisher=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ages=26-30 | isbn=957-8491-95-6</ref>,其中54名登岛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杀害,史称[[八瑶湾事件]]<ref> "真相">cite book |author=林呈蓉 |year=2006 |title=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publisher=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isbn=957-0463-76-7</ref>。由于当时琉球国同时向日本和[[清朝]]朝贡,而清廷表示将事件交由日本处理<ref>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务卿[[副岛种臣]]前往中国,询问清朝为何不惩办台番,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当时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原住民)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原文:「副岛:「生番害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因与贵国盟好,特先来奉告。」毛、董:「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ref>,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湾南部[[排湾族]]部落,是为「[[牡丹社事件]]」<ref>cite |url=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6/ch16_sec02.htm |title= 牡丹社事件|publisher=[[世新大学]]|accessdate=2014-03-14</ref>。 在驻华英国公使调停下,日清两国签订《[[北京专约]]》。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出使外国。1873年,日本政府取消了自[[丰臣秀吉]]起,基督教传教士在日本国内传教的禁令。
=== 君主宪政的形成 ===
明治初期,政府内长州与萨摩两派摩擦越来越烈,不久政治家[[板垣退助]]提出的[[征韩论]]引致明治政府的内部冲突,于1873年10月爆发[[明治六年政变]],事件中[[大久保利通]]等人成功说服明治天皇搁置征韩。事后[[征韩论]]领导者[[板垣退助]]、[[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均宣布下野,连同六百多名军人及官员离开政府。   直至1874年,已经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人撰写[[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向明治政府表达开设民选议会的期望,是一份肇始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文书。由于大量士族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失业,旧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西乡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转投士族抗争,最终引发1877年的内战[[西南战争]]。<ref>cite |url=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6/1010934_3.html |title=日本最后的内战:日本武士覆灭的西南战争 | publisher=华夏经纬网 |date=2008-06-26 |accessdate=2014-01-22</ref><ref> 小岛庆三 |year=1996 |title=《戊辰戦争から西南戦争へ》 |publisher=中央公论新社|pages=186-191 | isbn=4-12-101316-6|language=ja</ref>
1875年,与俄国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日本获得[[堪察加半岛]]以南的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鄂霍次克海]]的捕鱼权和其周边俄国港口十年的免费使用权,条件为让出整个[[桦太]]的主权予俄国。板垣退助虽然于[[明治六年政变]]失败,但是征韩论始终未有失势 。1875年9月,发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终使日朝双方签订[[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并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侧」为名,发起西南战争讨伐明治政府,最终萨摩兵败
1875年9月,发生了[[江华岛事件]],最终使日朝双方签订[[江华条约]],日本最终透过条约打开朝鲜国门,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并承认朝鲜为独立国。1877年,[[西乡隆盛]]以「清君侧」为名,发起西南战争讨伐明治政府,最终萨摩兵败。 1878年,实行地方三新法。引发各地不安,1878年5月14日,明治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在东京的纪尾井钉清水谷遭到[[纪尾井坂之变|暗杀]]。1878年8月23日,发生[[竹桥事件]],驻扎在竹桥附近的帝国陆军近卫军发起武装叛乱。1879年,日本政府将《[[北京专约]]》中的「[[琉球族|琉球人]]」诠释为「日本国属民」,[[琉球处分|染指]]中国自明清两朝以来的朝贡国[[琉球国]],藉此机会在1879年8月31日吞并了琉球,琉球王国灭亡<ref name="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I0002/112357/web/#02 |title= 琉球王国的灭亡 (三)|publisher=历史月刊|author=赤岭守|accessdate=2014-03-14</ref>,并改设为[[冲绳县]] 。1880  1880 年,[[国会期成同盟]]结成,是自爱国社等组织改称发展而成的组织。借着这个组织,国会开设运动得以发展成全国性的运动。1881年,发生[[自由民权运动]],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明治政府表达一系列开设议会、保障自由等期望。1880年,[[元老院]]按明治天皇的要求制定了《日本国国宪按》,并将此作为草案提交。此外,时任大藏卿的[[大隈重信]]与自由民权运动组织互相呼应,也提出了自己的《宪法意见》,这使得他与伊藤博文不和。而《日本国国宪按》规定了天皇需遵守宪法,并给予议会很大权力,亦遭到了伊藤博文、岩仓具视等人的反对,与大隈的意见一样,未能获得最终通过。   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岩仓具视最终以财政政策失政为由褫夺大隈重信参议一职。大隈被罢免后,天皇随即颁布开设国会的敕谕。大隈垮台后,[[松方正义]]接任大藏大臣和内务大臣,上任后推行松方通货紧缩,削减政府开支,改革地税改革、设置有权发行可兑换钞票的央行[[日本银行]]和兑换制度。三年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建于1883年的[[鹿鸣馆 (明治时代)|东京鹿鸣馆]],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脱离亚洲、全面西化的象徵。俄国在十七世纪末进行的[[彼得大帝改革|西化改革]],成为日本西化的参照。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并不等同[[罗马化]],而事实上在日本实行完整的[[罗马化]]是一样不可能的事,当年日本西化的对象是更具匈人色彩的[[普鲁士]](德国)。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云岘君]](兴宣大院君)兵变成功掌握政权后不久,即被清朝朝鲜事务大臣[[吴长庆]]、帮办大臣[[袁世凯]]平定,清方将云岘君监禁于直隶[[保定]]。事件中,当地日本公使馆被焚,多名日本侨民遇害,日本公使花房义质亦经[[仁川|济物浦]]乘船返回日本求援。同年8月12日,花房义质带着日军一千五百人和四艘军舰回到[[汉城]],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损失,以及同意日军驻扎朝鲜 。8  8 月30日,日朝双方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开化党]]人挟持国王[[李熙]],[[矫诏]]称清军作乱,请求日方派兵支援,日军藉此占领朝鲜王宫。至12月6日清军入宫,击败开化党人和日军。政变失败后,日方于1885年派[[井上馨]]与载着军队的兵舰六艘登陆朝鲜[[济物浦]],要求朝鲜赔偿损失,朝鲜在日本威脋下签署了《[[汉城条约]]》,同意日本在汉城增置戍兵 。1885  1885 年4月,日本与清方签订《[[朝鲜撤兵条约]]》,双方皆从[[朝鲜半岛]]撤军。日本虽然撤走了驻朝军队,但保留随时派兵到朝鲜半岛的权利,为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曾任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阁揆]]的[[山县有朋]],在任内颁布的《[[教育敕语]]》,其宗旨成为该时期日本教育的主轴。
=== 帝国的扩张 ===
1894年1月11日至1895年3月29日,[[李氏朝鲜|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东学党起义]]中,日清按1885年《[[朝鲜撤兵条约]]》同时出兵朝鲜半岛,起义平息后日本要求继续驻兵被拒,其后扣留[[朝鲜高宗]][[李熙]],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理朝鲜国事。1894年7月16日,日本与英国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条约由日方代表青木周藏与英方代表约翰·伍德霍斯在[[伦敦]]签署。促成条约签订的官员,包括日方的[[陆奥宗光]],英方的休·弗雷泽 、约翰·哈林顿·歌宾斯。   条约规定由1899年7月17日开始,在日本的英国国民会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国法律与领事法庭。以往根据[[德川幕府]]与外国人的相关协定,在条约港居住的外国人,由该人的所属国家制定的法例管制。该条约的签订促成了1902年缔结的[[日英同盟]]。1893年,化学家长井长义自[[麻黄碱]]合成出[[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后来被广泛作军事用途。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f> 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 | title=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对方宣战 |date=2012-08-01| accessdate=2014-01-23|publisher=[[共识网]]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1746/http://www.21ccom.net/lsjd/ssjt/2012/0801/64881.html|archivedate=2016-03-05|deadurl=yes</ref>。1895年2月,清军战败后,派[[李鸿章]]代表清廷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此条约中获得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的主权以及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ref> http://www.millionbook.net/lsxs/d/dingzhongjiang/byjf/008.htm | title=北洋军阀史话:六、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author=丁中江| accessdate=2014-01-23</ref>。台湾住民因不满《马关条约》的签订,于1895年5月29日[[乙未战争|爆发起义]]。至1895年11月18日,日军平定了台湾原住民暴乱。1900年5月10日,[[皇太子]][[嘉仁|嘉仁亲王]]([[大正天皇]])与[[贞明皇后|九条节子]]结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在1914年8月23日向同盟国宣战。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早年,[[高峰让吉]]就提出日本应该建立「国民科学研究所」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得到了资本家[[涩泽荣一]]的响应,于1917由日本政府补助经费,加上民间的捐款,成立了[[理化学研究所]],其[[原子物理]]研究促进了日本后来在二战时期的[[核武器]]研制。   同年,俄共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单独议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此,协约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俄国白军]]得到日本等协约国成员支援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派遣军队在西伯利亚东面海岸登陆,直接武装支援[[俄国白军]]推翻在西伯利亚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事件最后失败告终,苏联共产政府确立。1920年协约国撤出俄国,日本军队鑑于1920年2月至3月发生[[庙街事件]]后与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府交涉不果,一直驻守西伯利亚至1922年,并佔领库页岛北部,直至1925年与苏联建交后才撤出该地。
一战协约国胜利后,根据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转交日本,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国际联盟托管地]]亦委任日本统治。1922年,日本在其委任统治的[[南洋群岛]]上设置的[[南洋厅]],行政首府位于[[帕劳群岛]]的[[科罗尔岛]]。数学家[[高木贞治]]在一战期间完成了[[类域论]]中的高木存在性定理的证明,并于1920年提交到[[国际数学家大会]],导致1920年代[[类域论]]古典理论的发展。战后日本政局出现不稳,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第二次护宪运动。1925年实行全民[[普选权|普选]],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期。日本为1920年建立之[[国际联盟]]的[[国际联盟会员国列表|创始会员国]]及常任理事国。
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ref> http://www.tanken.com/sinsai.html |title=关东大震灾の惨状 |publisher =探検コム | accessdate=2008-01-12|language=ja</ref>,死亡人数达十三万人。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翌年,[[台湾总督府]]宣布,开始[[台湾日治时期]]极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ref> 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title=嘉南大圳 |publisher=中华民国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 |accessdate=2014-01-22 |deadurl=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27030857/http://wcis.pcc.gov.tw/files/15-1004-1886,c121-1.php |archivedate=2014-04-27 </ref>,并于1930年竣工<ref> 台湾的古圳道 王万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ref>。1927年4月,由于日本政府救济[[台湾银行]]失败,陷全国金融于险地,史称「[[昭和金融恐慌]]」<ref> http://news.sina.com.tw/books/history/barticle/9504-4.html | title=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银危机(之三)台湾总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应对 |publisher=远流出版 | via=新浪新闻 | accessdate=2014-03-14 | author=黄绍恒</ref>。1928年,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两人发明了[[引向天线]],后来被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 。1930  1930 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经济衰退|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间,[[滨口雄幸|滨口]]、[[犬养毅|犬养]]和[[冈田启介|冈田]]内阁为挽救经济,主张削减军费,使军部和右翼组织不满,三人亦先后被暗杀<ref> http://www.simplyarticle.com/article/63591498004/ | title=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publisher=中华网 2015-06-11</ref>。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在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扶植[[傀儡国家]][[满洲国]]而引发国际危机,于1935年3月27日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汤川秀树]]以核作用力的理论基础预言[[介子]]的存在。
=== 军国体制的确立 ===
[[政党政治]]日渐衰落(例如[[田中义一]]主张惩罚杀害[[张作霖]]的凶手而被迫下台),首相甚至会被军人政变刺杀(如[[五一五事件]]与[[二二六事件]])或任意废立(首相意见或政策若与军部不同调,便会遭到军方倒阁撤废,换上亲军部的人马),二二六事件之后,[[统制派]]首脑[[东条英机]]等军人集团渐渐掌握内阁与议会的控制权。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ref> http://www.tanken.com/226.html |title=写真で见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缀る226事件 |author= | publisher = 探検コム </ref>,[[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ref>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08/content_3057728.htm | title=甲级战犯中被绞死的惟一文官:广田弘毅|publisher=中国青年报|via=新华网 | date=2005-06-08 | accessdate=2013-12-09</ref>。
统制派军人[[东条英机]]掌权后,日本对[[中国]]开展[[中国抗日战争|大规模侵略]]。1937年,武见太郎建造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心电图仪,并在1939年发明了心向量图机。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战时[[日本皇军|日军]]佔领华东平原,包括首都[[南京]],杀害中国军民,史称[[南京大屠杀]]<ref>cite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4/content_6022978.htm |title=日本政府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杀害非战斗人员行为 |publisher=新华网| accessdate=2015-03-21</ref>,估计被杀人数约三十万人<ref>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title=论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演变|publisher=江海学刊|author=孙宅巍|year=2001|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2091900/ http://jds.cass.cn/UploadFiles/2010/11/201011041014223781.pdf|archivedate=2014-03-22</ref><ref group="注">数字有争议,详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ref>,[[蒋中正]]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祇能退守中国西南一带<ref>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99/page032.asp |title=中国命运‧关键十年 - 美国与国共谈判真相(1937~1947) | publisher=天下文化 |date=2010-07-07 |accessdate=2014-03-25</ref>。   但其后战情僵持不下,令日军陷入[[消耗战]];旷日持久,消耗日军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ref>cite | http://hk.crntt.com/doc/1010/0/5/6/101005686.html |title=险象环生的日本二战投降内幕:主战派爆兵变|publisher=中国评论新闻网|date=2009-06-26 |accessdate=2013-12-09</ref>
为了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日本认为必须封锁中国取得同盟国支援的途径,于1940年9月派军进驻[[维希法国]]所控制的[[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切断了中国赖以取得同盟国军火的[[中越铁路]]。1941年4月,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华盛顿特区谈判,但谈判破裂告终。日本遂于7月2日决定增派部队至越南。而美国则于7月25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8月1日对「所有侵略国」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英国与荷兰亦同时实施对日经济制裁。对于石油、钢铁、工具母机有70%从美国进口的日本来说,这政策极为致命,除非日本将军队撤出中南半岛,否则日本国内储存的石油资源将会耗尽。日本不接受此条件,并称这三国和中国为[[ABCD包围网]]。
==== 开战、日军攻势 ====
战争的第一枪在马来亚打响。日本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00:30,日军发动[[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吉兰丹哥打峇鲁海岸开始炮轰岸面登陆作战,当时距离珍珠港事件发生前还有约48分钟。这场战役中,日军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军防线,使得英军只能一退再退最终撤退到[[新加坡]],最后以日军的胜利告终。日军以少许代价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以及新加坡,远比大本营预计占领时间还要短上许多,因此该战役被称为马来亚闪击战。   马来亚战役爆发后不足一小时,日军于东岸时间1941年12月7日,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迅速进攻太平洋区内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包括[[马来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新畿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地,扶植多个傀儡政权,大批[[同盟国]]士官被日军俘虏,[[泰国]]亦在日本压力之下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这段时间裡,日本势力向西达至[[英属印度]]、以东至[[新几内亚]]群岛,形成「绝对国防圈」,能掩护日本的海上战略资源运输。除了对东南亚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连佔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中被摧毁,无法援助其战区,且日军大规模进攻,岛屿纷纷被日军所佔领。日军在各岛上修筑各个不同的防御工事和机场,使得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范围不断扩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这段时间裡,日本势力向西达至[[英属印度]]、以东至[[新几内亚]]群岛,形成「绝对国防圈」,能掩护日本的海上战略资源运输。除了对东南亚英美荷殖民地的攻佔外,日本接连佔领太平洋的各个岛屿,由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中被摧毁,无法援助其战区,且日军大规模进攻,岛屿纷纷被日军所佔领。日军在各岛上修筑各个不同的防御工事和机场,使得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范围不断扩增,但兵力大量分散。 此外日军还有试过对[[澳洲]]的[[达尔文空袭|达尔文展开空袭]],并在澳洲的东部海域攻击沿岸与来往的商船,但在空袭与攻击沿岸后未即时登陆,且在不久后盟军开始反攻,失去进攻澳洲的机会。在海上,日本海军局部巡弋陆续消灭盟国海军,其中最大的战果是在[[印度洋空袭]]中将[[英国皇家海军]]彻底逐出太平洋。日本海军攻击美国西海岸。
==== 战争转捩点:中途岛海战 ====
==== 最后阶段 ====
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连攻下[[硫磺岛]]和[[冲绳岛]],美军[[B-29轰炸机]]随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许多城市遇袭,市民伤亡惨重、工业设施尽毁,并重创日本的飞机工厂和机场<ref>cite web | http://wenhui.news365.com.cn/xsz/201307/t20130710_1310055.html | title=1945,攻佔冲绳岛 | date=2013-07-10 | accessdate=2013-12-09 </ref>。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依次在[[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同时[[苏联]]亦于8月8日对日本宣战,[[八月风暴行动|佔领满洲]]。8月15日,[[裕仁天皇]]以[[玉音放送|电台广播宣佈向同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降伏文书]],接受[[波茨坦宣言]],并将领土范围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其他指定岛屿<ref>cite web | http://www.ndl.go.jp/constitution/e/etc/c06.html | title=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 accessdate=2013-12-11</ref>。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f>cite web http://library.educationworld.net/txt15/surrend1.html |title=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publisher=educationworld.net |accessdate=2006-12-28</ref>,大日本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但日本政府直到1947年才放弃大日本帝国的称号,改称日本国。原属日本的位于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领土在战后被[[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收回,[[琉球群岛]]和[[硫磺岛]]被美国军事占领,后美国陆续将这些地区归还日本,但美国并未归还原属日本的[[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而[[北方四岛]]则被[[苏联]]和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占领至今。
==== 战争损失 ====
1883年,[[伊藤博文]]授意[[井上毅]]着手宪法草案的起草,并设立宪法取调局,次年改称制度取调局,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国会的进程。1885年,随着[[太政官|太政官制]]的废止和[[内阁]]制度的创立,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井上毅于1887年5月初步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以该初稿为基础,伊藤博文、井上、伊东巳代治、金子坚太郎等人聚集在位于夏岛([[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伊藤别墅中,进行再次修改,写成了「夏岛草案」。此后,在夏岛草案的基础上再做修改,于1888年4月基本完成了定稿。随后不久,伊藤博文设置[[枢密院 (日本)|枢密院]],并自任议长,对宪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审议过程持续到1889年1月方告终结。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钦定宪法」。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11月29日施行。
1885年12月22日,第一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基于内阁职权组成第一任内阁。四年后[[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后,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大臣]]辅弼[[天皇]]。而宪法内文并没有「内阁总理大臣」及「内阁」名词。内阁当时依据内阁官制之法律运作,「内阁总理大臣为(国务大臣)同辈中之首席」,实际上职权并不明确,内阁总理并没有阁臣的任免权,由于任免权在天皇手上,所以当内阁意见不一时只能总辞。内阁总理大臣的任命,由天皇向总理「大命降下」授命组阁。[[明治]]后期至[[昭和]]中期,总理的人选由曾当过总理,被称为「[[元老]]」、「重臣」向天皇推荐。 [[大正]]后期至昭和初期的政党内阁时代,是基于「宪政之常道」,由[[众议院]]的[[政党]]构成而任免政党[[党魁]]组阁(例如[[政友会]]为最大党,则任命其组阁。当政友会下台后,则任免另一个大党[[宪政会]]组阁,由大党轮流执政。)[[陆军大臣]]及[[海军大臣]]在大部份时间採用「[[现役武官制]]」,必须由现役武官出任,人选必须由[[陆军]]及[[海军]]推荐。而两大臣亦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权利。所以两大臣如果直接向天皇辞职,而所属军部拒绝推荐后继者则内阁倒台。而且军令方面属于天皇的[[统帅权]],所以一般文人内阁较难干预军事政策。
[[加藤高明]]是第二十四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护宪运动|第二次护宪运动]]后出任护宪三派联合内阁首相,任内制定《普通选举法》及改革[[贵族院]]。
[[大日本帝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帝国议会,是日本国会从1890年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到1947年发布《日本国宪法》期间的正式名称。帝国议会的历史从1890年11月29日的第1回议会开始,直至1947年3月31日的第92回帝国议会。1890年11月29日,第1届众议院、贵族院开议。直至1947年3月31日,第92届众议院解散、贵族院停会。帝国议会由[[日本众议院|众议院]]和[[贵族院]]构成,众议院议员由国民选出,贵族院议员则由不经选举的[[日本皇室|皇族]]、[[华族 (日本)|华族]]、勅任议员构成。贵族院不解散,所以多数议员是终身任期。两院权限对等,但是众议院拥有预算先议权。
日本二战时主导政府的大政翼赞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政治团体,于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动[[政治权力]]集中的「新体制运动」作为主要目标,将既有的[[政党]]解散成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以[[一党专政]]的模式统治日本。由于当时任何形式的[[结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赞会因而自称是一种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结社」。虽然自身认为是一个超越党派的组织,但战后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党,较不同之处是大政翼赞会採取[[多数决]],与上述政党多为个人独裁相异。   除了位于首都[[东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国各地设有道府县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区钉村支部、钉内会、部落会等分支机构。大政翼赞会成立后,曾与许多功能类似的团体合併、也成立许多[[外围团体]],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学报国会」、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论报国会」等。在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情势下,以大政翼赞会为中心、对[[军部]]的方针给予支持的政治体制,被称为「翼赞体制」,无论是政府运作、[[公共政策]]、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各种国政事务,均在这种体系下被大政翼赞会及其外围团体紧密掌握。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负[[议会]]政党职责的{{link-ja|翼赞政治会|翼賛政治会}}改组为「[[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本身则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应[[本土决战]]而成立的「[[国民义勇队]]」。
=== 意识形态 ===
[[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出现以[[兴亚会]]为代表的「兴亚论」,其内容包括新日本的[[现代化]]、国家协同合作、国家合併、构筑新秩序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认为日本、中国之间如同近邻。而日本已经成功现代化,但中国仍然是落后地方,所以福泽认为应该想方法改善中国,不然落后的中国将会牵连日本,使日本也受到损害。   为了日本的福址,日本应该不惜强佔落后的中国、朝鲜,帮助其建设。而且事实上,福泽甚至还通过出资购买武器来资助过当时朝鲜的政变。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根源。最初亚洲主义主张日本和大陆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但是后来亚洲主义得到修正,一改过往建立平等关系的主张,提倡日本成为亚洲国家发展的导师,日本应当参与东亚的政局,积极左右大陆国家的发展。根据昭和研究会的「东亚协同体论」,二战时成为构筑「[[大东亚共荣圈]]」的根基。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日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现代学者一般将这理解为[[军国主义]]。战前日本军部(陆军省)兴起法西斯主义,[[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日本军国体制确立。日本的东方会是当时国内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典范。该会由中野正刚创建,主张将[[天皇]]变成纯粹象徵性的国家元首。其政党在1937年选举获得2.1%的选票。东方会后来遭到取缔,中野正刚受到软禁,他在软禁时剖腹自杀。虽然在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没有形成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已经对二战期间日本军部的思想影响深远。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1940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将继续扩大战争,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政策;「[[八紘一宇]]」被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战争的方针 。1940  1940 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确提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包括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中华民国]]、[[法属印度支那|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海峡殖民地|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北婆罗洲|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布鲁克王朝|砂捞越]]与[[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   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于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中国(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实质独立的参与国)、[[菲律宾自治领|菲律宾自治邦]](总统[[劳威尔]])、[[缅甸国]](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标。
=== 殖民地事务 ===
日本派往其殖民地的总督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兵权,掌握着殖民地所有的管治资源,并且很多时是独立于[[日本内阁]]自主运作,只对天皇负责。
台湾总督府成立之初,设民政、[[陆军]]、[[海军]]三局。[[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局]]下置内务、殖产、财务、学务四部。此外,[[乙未战争]]期间曾短暂命[[高岛鞆之助]]为台湾副总督,高岛也是为期五十年之[[台湾日治时期]]内的唯一副总督。1896年,陆海军两局合併为军务局。民政局则在原本组织下增设总务、法务、通信共七局。之后在1898年、1901年皆曾修订总督府官制,最后在1919年的最后一次修订中,[[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民政部]](原民政局)被废除,军事部份也改由直属[[日本内阁]]的[[台湾军司令官]]负责。一般而言,台湾总督府的行政组织分为直属部局、所辖官署与地方行政三大部门 。不管1896年发布的《[[六三法]]》及后来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号]]》,台湾日治时期的地方政体皆採[[委任立法]]制度,总督府为当然之中央机关。而一般政策形成过程,通常是由总督府的[[技术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后,即授权台湾总督以「总督府令」命总督府各级单位、所辖官署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也因此,总督府辖下机关、尤其是地方行政机关的政策实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员皆只以执行法律及管理行政为主要事务,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层以[[台湾总督府警察|警察]]为中心,除了维护[[治安]]外,举凡[[政治思想]]、[[结婚]]生子、[[户口]]管理,还有[[鸦片]]管理、[[公共卫生]]、徵收[[税金]]、物资分配、[[地政]]调查等,均是警察的事务
不管1896年发布的《[[ 中日甲午战争六三法]] 》及 ,朝鲜王国易国号为大韩帝国,并且由于 来1906年 《[[ 乙巳条约三一法]]》 的签订,成为了日本的或1921年《[[ 保护国法三号]] 台湾 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并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併吞朝鲜 治时期 针,这受到了政体皆採[[ 伊藤博文委任立法]] 的反对 制度 伊藤坚持暂缓併吞朝鲜 总督府为当然之中央机关 伊藤博文经 而一般政策形成过程,通 是由总督府的[[ 山县有朋技术官僚]] 制定法律政策后,即授权台湾总督以「总督府令」命总督府各级单位 所辖官署或[[ 桂太郎地方政府]] 执行政策。也因此,总督府辖下机关 尤其是地方行政机关的政策实行深具[[ 寺内正毅人治]] 等支持[[扩张 色彩,所有行政官员皆只以执行法律及管理行政为主要事务,各级地方行政机关缺乏自 义]]的陆军军阀有衝突 <ref> 伊藤博文之韩国併合|author=海野福寿|publisher=青木书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ref>1909年10月26日 另外 地方行政基层以[[ 伊藤博文台湾总督府警察|警察]] 国东北的[[哈尔滨站]]遭到[[朝鲜民族主义]]者心,除了维护[[ 重根]] 暗杀身亡。伊藤死后,韩国随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帝国统监,负责完成合併朝鲜的任务。1910年8月22日 大韩帝国总理举凡[[ 李完用政治思想]] 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ref>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结婚]]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ref><ref>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ref>的《生子、[[ 日韩併合条约户口]] 管理 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总督。还有[[ 大韩帝国皇帝鸦片]] 陛下之一切统治权永久让予管理、[[ 日本天皇|大日本帝国天皇公共卫生]] 陛下(併合条约第一条),日本正式吞并、徵收[[ 朝鲜半岛税金]] ,改统监府为、物资分配、[[ 朝鲜总督府地政]] 。<ref name="AnnexTreaty">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ref>朝鲜总督直隶于[[天皇]],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 动权。<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页</ref>全权总督下设置政务总监、总督官房、五部(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另外 查等 设有中枢院、 均是 察的事 总监部、法院和铁路司等机构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朝鲜王国易国号为大韩帝国,并且由于《[[乙巳条约]]》的签订,成为了日本的[[保护国]],日本始此牢牢控制着[[朝鲜半岛]],并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1909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併吞朝鲜的方针,这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反对,伊藤坚持暂缓併吞朝鲜。伊藤博文经常与[[山县有朋]]、[[桂太郎]]、[[寺内正毅]]等支持[[扩张主义]]的陆军军阀有衝突。<ref> 伊藤博文之韩国併合|author=海野福寿|publisher=青木书店|year=2004|isbn= 978-4-250-20414-2|language=Ja</ref>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站]]遭到[[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暗杀身亡。伊藤死后,韩国随即被日本併吞。1910年5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被任命为大韩帝国统监,负责完成合併朝鲜的任务。 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总理[[李完用]]与寺内正毅签订具有法理争议<ref>cite news | first=Kawasaki | last=Yutaka | title=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 date=1996-08-07 | publisher= | url http://www.murdoch.edu.au/elaw/issues/v3n2/kawasaki.html | work =[[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 pages = | accessdate = 2007-02-19 </ref><ref>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Duus, Peter;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p. 18–24</ref>的《[[日韩併合条约]]》,寺内正毅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任朝鲜总督。[[大韩帝国皇帝]]陛下之一切统治权永久让予[[日本天皇|大日本帝国天皇]]陛下(併合条约第一条),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改统监府为[[朝鲜总督府]]。<ref name="AnnexTreaty">cite news |first= |last= |title=Treaty of Annexation |publisher= 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work=USC-UCLA Joint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pages= |accessdate=2007-02-19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1234114/http://www.isop.ucla.edu/eas/documents/kore1910.htm |archivedate=2007年2月11日 </ref>朝鲜总督直隶于[[天皇]],掌握朝鲜半岛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军队调动权。<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1-232页</ref>全权总督下设置政务总监、总督官房、五部(总务部、内务部、度支部、农商工部、司法部)。另外,设有中枢院、警务总监部、法院和铁路司等机构。 自大韩帝国沦为日本保护国后,朝鲜民族主义运动兴起,[[义兵运动]]、国权恢复运动等民族运动持续不断,因此日本在并吞朝鲜后,以镇压朝鲜民族主义运动为由,实行宪警统治。<ref>水田直昌‘统监府时代の财政’|title=《朝鲜近代史料研究》|date=2002年12月|publisher=友邦协会编、クレス出版〈友邦シリーズ〉|isbn=4-87733-121-2</ref>1919年[[朝鲜高宗|高宗]]去世。3月1日在为高宗举行国葬时,韩国民众藉机在各地游行,韩国独立运动者在[[首尔|京城]][[塔洞公园]]发表了独立宣言,要求[[韩国独立运动|韩国独立]],是为[[三一运动]]。<ref>cite book | last = Lee | first = Ki-Baik | coauthors =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 J. Shultz | title = A New History of Korea (韩国史新论) | publisher = Ilchora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date = 1999 | pages = p. 1080 | doi = | isbn = 0-674-61575-1</ref>三一运动的爆发迫使日本改变管治政策。在镇压[[韩国独立运动]]后,日本以文人替代军人政府,[[出版自由]]得到容许,[[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皆在这段时期创立。<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3-235页</ref>   此外,于1930年代起实行同化政策,作为[[皇民化运动]]的一部分,宣传“[[内鲜一体]]”、“[[日韩同祖论|日鲜同祖]]”等思想。1939年日本颁布《[[创氏改名|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本人名|日式姓名]],该法令的颁布推翻了之前朝鲜总督府颁布的禁止韩国人使用日本名字的法令。<ref>cite book |author=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 |title=新编韩国史 |year=2010 |publisher=山东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740997 |pages=第235-238页</ref>
== 军事 ==
1878年12月,陆军省独立出分管军令权的参谋本部<ref> [http://kindai.ndl.go.jp/BIImgFrame.php?JP_NUM=40022968&VOL_NUM=00013&KOMA=298&ITYPE=0 法令全书. 明治11年 内阁官报局]</ref>。1886年3月,参谋本部内分设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掌管海军和陆军的军令。1888年,海军部和陆军部分别改为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而陆海军全军参谋长称为「参军」。1889年,陆军参谋本部长改称「参谋总长」,设置海军参谋部负责海军军令。1893年5月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规定,陆海军的军令部门(陆军的参谋本部和海军的军令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根据同年制定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战时,海军军令权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52号) 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敕令第五十二号)] 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1903年12月,根据修改后的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陆海军的军令部门也保持对等的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2018年7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no </ref>。
1903年以勅令第294号为基础设立的军事参议院,是大日本帝国军中回复[[天皇]]重要军务咨询的国家机关。当[[天皇]]要进行军事咨询时,军事参议院会召开参议会并将意见上奏给天皇,但不允许军官独自上奏。当有海陆军不相互干涉的军务时,可只由[[大日本帝国陆军|陆军]]或[[大日本帝国海军|海军]]的参议官进入参议会。军事参议院由议长、军事参议官、干事长,和干事组成。议长由军事参议官中一般由军事元老担任,当发生紧急事件时议长可以绕过议院回应天皇咨询。军事参议官主要是[[元帅]]、[[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及特别的[[亲任官]]陆海军将官,[[亲任官]]作为军事参议官[[副官]]只由佐尉官1人担任。干事长由侍从武官长或其他将官担任,负责整理军事参议会的庶务。干事由[[侍从武官]]中的陆海军佐官各一人担任,负责辅助干事长的职务。   另外在必要的场合中,担任要职的将官可以作为临时参议官参加参议会。但是,参议会结束后将会解任临时参议官。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列明天皇掌握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然而,近代日本实行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是只听不答,所以即使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是一个独立势力。
1921年三名日本军部军官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冈村宁次参与了在德国莱茵河畔的巴登温泉聚会,达成了巴登巴登密约,承诺将加强日德之间的邦交,聚会的第二天,[[东条英机]]亦刚从[[柏林]]赶到。军部也演变成一法西斯团体。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军部开始猛烈评击政党政治,并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及政变事件。[[陆军省]]与[[海军省]]联合[[黑龙会]]之激烈夺权斗争,终于爆发1936年「[[二二六]]」[[东京]]军事政变,[[海军省]]及[[黑龙会]]政军界闻人数人遇害,事后[[皇道派]]被整肃,[[统制派]]领袖[[东条英机]]控制的陆军省自此彻底掌握军部及内阁政权。 {{和暦|1936}}发生[[二二六事件]]之际、当时的军事参议官之中的野中四郎大尉等同情反乱军,以结束当前事态为目举行了由军事参议官参加的非正式会议。之后又陆军大臣发表告示(昭和11年2月26日)。1936年的军事政变后,由军部所扶植的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国家的决策权便从属于军部。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国家机构,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广田内阁全面改组政府后,结束了「二重政府」的局面,确立了日本军国体制,即是[[军事独裁]]的[[政治体制]]。
=== 战时大本营 ===
[[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大日本帝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是大本营,能够以大本营命令形式发布[[天皇]]敕命,是直属于天皇的最高司令部。大本营最初为临时性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都临时设置了大本营,战争结束后即告解散。[[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爆发后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
1893年([[明治]]26年)5月19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敕令第52号);甲午战争爆发后的1894年6月5日,首次设置了大本营。根据1893年制定的《[[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海军军令部]]条例》(敕令第37号),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和平时期是对等的。而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战时海军军令属于作为幕僚长的陆军[[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总长]]<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_(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战时大本营条例 (明治二十六年勅令第五十二号)]</ref>。同年9月15日,天皇和大本营都移到[[广岛]],称为「广岛大本营」<ref>cite web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0-09-11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710144250/ http://www.cc.matsuyama-u.ac.jp/~tamura/hirosimadaihonnei.htm |archivedate=2010-07-10 </ref> 。1896  1896 年4月1日,大本营奉诏解散。190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做了修改(敕令第293号):在战争时期,海军军令部长和陆军的参谋总长都被视为幕僚长,陆海军的军令部门在战时也保持对等地位<ref> [http://ja.wikisource.org/wiki/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 战时大本营条例改正ノ件]</ref>。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设置于1904年2月11日,解散于1905年12月20日。日中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日中两国都没有正式向对方宣战<ref>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ISBN 9787214030344.</ref>,于是在1937年([[昭和]]12年)11月18日,根据敕令第658号废止大本营只能在战时设置的规定,另颁大本营令(昭和12年军令第1号)规定大本营在发生事变时也可以设置 。11  11 月20日,随即依新令设置了大本营,这次设置的大本营一直存在到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9月13日。太平洋战争末期,曾经计划将大本营转移到[[长野市]][[松代钉]]的地下掩体中,称为「松代大本营」;但工作尚未完成,战争就结束了<ref>西条地区を考える会,松代でなにがあったか! 大本宫建设、西条地区住民の証言,竜凤书房,2006年1月ISBN 978-4947697295</ref>。
大本营下辖的机构大部分是[[参谋本部 (大日本帝国)|参谋本部]](陆军)和[[日本帝国海军军令部|军令部]](海军)的机构。大本营会议由天皇、参谋总长和次长、军令部总长和次长、参谋本部第1部长(负责作战事务)和作战课长、军令部第1部长和作战课长组成;[[陆军省|陆军大臣]]和[[海军省|海军大臣]]列席会议,但没有发言权。大本营中不包含[[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等政府文官([[小矶内阁]]时期,首相曾例外地成为大本营的成员)。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负责在大本营和政府之间协调。
总军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队的最高编制,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下辖数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陆军]]计有[[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 (日本陆军)|南方军]]、[[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等6个总军。
1939年以前,日本陆军的最高编制为[[军 (军队)|军]],下辖数个[[师团]],但[[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开战后,日军大幅徵召兵员,扩建陆军,方于军之上再设立方面军及总军的编制。1939年9月12日,[[陆军省|日本陆军省]]为因应中日战争的需要,将华中方面军与华北方面军合并,首先于[[中国]][[南京]]设立了第一支总军「中国派遣军」,首任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1941年11月6日,日本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前一个月,另编成「南方军」,以利进军[[南洋群岛]],首任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 。1942  1942 年10月1日,德苏开战,日本又将驻扎于[[新京]]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将),以作为日苏之间战争之准备。1944年后,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军方开始有人喊出「本土决战」的口号,1945年4月7日,日本将原本防卫总司令部改制为「第一总军」(总司令官[[杉山元]]大将,驻地[[东京]])、「第二总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元帅]],驻地[[广岛]],在8月6日[[原子弹]]攻击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及航空总军(总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驻地东京)。战后,除第一总军改制为复员司令部,专门负责部队复员工作外,其馀总军均遭裁撤  [[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鲜军 (日本陆军)|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等4军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军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军改组为[[第1军 (日本陆军)|第1军]],在[[华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军 (日本陆军)|第2军]],与其他部队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方面军。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军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鲜军 (日本陆军)|朝鲜军]]、[[台湾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等4军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军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8月31日中国派遣军改组为[[第1军 (日本陆军)|第1军]],在[[华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军 (日本陆军)|第2军]],与其他部队统和编组而成的[[华北方面军]]是大日本帝国陆军最初的方面军。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华中方面军]],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华南方面军]],[[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军的仅有华北方面军。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军,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军之上,设立[[总军]]作为陆军部队的最大单位。军队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军)、2HA(第2方面军)等与[[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列表|军]]相区别。[[司令|司令官]]由[[大将|陆军大将]]或[[中将]][[亲任官|亲补]]。
大日本帝国没有独立的空军,陆军与海军拥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队。
日本海军之后在“复制·改进·创新”的政策下继续了自己的扩张道路。工厂经常会为测试和分解买入两艘相同型号的外国舰艇,随后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这样子的作法使得最初只能依靠进口的军舰逐渐可以在国内进行组装,直到最后可以完全国产,从一八八〇年代开始的小型鱼雷艇到一九〇〇年代早期的大型战列舰。1905年建造的[[萨摩号战舰|萨摩]]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于英国,而在1910年完成的[[河内号战舰|河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日本海军最后的大型军舰进口是在1913年从维克斯购买的[[金刚号战列舰|金刚]][[巡洋战舰|战列巡洋舰]]。
在经历了日本海海战后,佐藤铁太郎|佐藤铁太郎}}等海军战略家,开始计划对策以应付美国海军的威胁,佐藤认为战列舰的数量必须达到对方的70%以上,但由于日本工业输出的局限性,战列舰数量只保持在60%。1918年,日本海军的预算达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32%,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舰]][[凤翔号航空母舰|凤翔]]竣工。410毫米口径的[[长门号战列舰|长门]]和460毫米口径的[[大和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后来成为了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象征。1920年,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海军开始了一套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八艘战舰加上八艘巡洋舰)增强政策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驱逐舰]],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因为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导致主力舰的建造被一度中断,但在伦敦海军条约破裂后则重新开始了扩充。1941年,到了[[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日本海军的旗下拥有了十艘战舰,三百八十五艘舰艇和包括[[零战]]在内的3260架军用机。从日俄战争胜利以来一直到太平洋战争战败,大日本帝国海军一直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世界三大海军。1928年,日本海军推出了[[吹雪型驱逐舰]],开创性的127毫米口径炮和鱼雷塔成为了其它海军模仿的目标,而它610毫米的[[九三式鱼雷|九三式鱼雷]]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前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鱼雷之一。 1920-30年代,[[日本海军]]大概分舰队派及条约派两个对立派系,于[[海军假日]]时期的日本政坛上挑起多次衝突。条约派认识到日本经济的困难,中主张遵守[[伦敦海军条约]],限制军备发展以充实国力的势力,以[[加藤友三郎]]元帅为代表人物,以[[海军省]]为代表。相对于此,舰队派是指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反对《[[伦敦海军条约]]》,提倡全力扩张[[舰队]],挑战欧美列强在亚太地区权力的势力,以[[伏见宫博恭王]]、[[加藤寛治]]、山本英辅、末次信正、高桥三吉等人及[[军令部 (日本海军)|军令部]]为中心,日后[[珍珠港事变]]率领日军舰队偷袭[[夏威夷]]的[[南云忠一]]中将亦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虽说舰队派与条约派互为对立,然而事实上,两者所代表者仅为当时日本海军中两种对立的意见,并非有组织的两个团体,两者之间亦无明确的定义与分割。1929年,日本帝国海军成立了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戦队|海军陆戦队,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
=== 卫戍部队 ===
宪兵队是隶属于[[大日本帝国陆军]],存在于1881年至1945年。海军有自己的宪兵队,称作{{Link-ja|海军特别警察队|海军特别警察队}}。<ref>Masae Takahashi (editor and annotator), ''Zoku Gendaishi Shiryo'' ("Materials on Contemporary History, Second Series"), Volume 6, ''Gunji Keisatsu'' ("Military Police"), (Tokyo: Misuzu Shobo, 1982), pp. v–xxx.</ref>
1881年3月11日,日本宪兵条例公布,5月9日宪兵队成立。宪兵条例列明宪兵是作为陆军军纪的代表,担任军内军纪的巡查和检察的任务,监督军人的日常品行。兼任行政警察和司法警察。日本陆军宪兵最初兵力1600名,在[[东京]]设有宪兵司令部。1883年在[[大坂]]建立了关西宪兵总司令部。1889年,设立六个[[师团]]后,每个师团都设置一个宪兵队。宪兵兵力2100名。[[甲午战争]]爆发,增设师团,宪兵兵力增加到5000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宪兵兵力裁至2000名。1923年[[陆军省]]正式规定了宪兵袖章,白棉质地的白箍宽十二公分,上面写有红色从右至左的「宪兵」二字。1931年[[918事变]]时,宪兵总数2250名。1935年9月[[东条英机]]任关东宪兵司令官后,把只有三百人的宪兵队伍迅速扩充为近千人。
大日本帝国曾设置的秘密警察组织特别高等警察,负责政治团体的调查工作。特别高等警察原隶属于内务省,二战前日本驻中华民国各领事馆均设有警察署,内设特高课。后来也被设立在占领区宪兵队内,归军部领导。
1883年至1945年间,陆军大学校创设于[[东京都]][[港区]][[北青山]](开校后一年迁往[[千代田区]],在[[二次大战]]结束前疏散至[[山梨县]][[甲府市]]),培养参谋军官及日军[[将]]级、[[大佐]]级高阶军官及军事研究为其主要任务。设置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报考资格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部队]]两年以上经历,未满30岁的[[中尉]]、[[大尉]]军官。教育期间为[[步兵]]、[[骑兵]]三年,[[抱兵]]、[[工兵]]为两年。日本陆军内的诸所学校通常是在教育总监部的管辖下,陆军大学校却是由[[参谋本部]]直辖的学校,陆军大学校毕业生的人事安排由参谋本部直接处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少尉]][[军官]]的养成学校。该校于[[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开办,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于1874年正式成立。该校毕业生均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的[[陆军]]军官无论[[大将]]还是[[少尉]],几乎都曾是该校的毕业生。当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学生一毕业即成为奏任官。日本皇族、华族也多数进这两所学校 。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是两年预科,然后分[[兵科]],以少尉候补生身份(佩戴[[上等兵]]军衔)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战时缩短为3个月。部队实习结束晋升为[[军曹]]军衔,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本科或者陆军航空士官学校一年零五个月,战时缩短为一年半。本科毕业后,以见习士官身份(佩戴[[曹长]]军衔)回原部队实习数个月,实习结束后获得现役[[少尉]]的任命书。因此中学毕业生从入校到获得少尉军衔至少需要5年。 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与海军经理学校是帝国海军的三大军校。[[海军兵学校|日本海军兵学校]]是[[大日本帝国海军]]战斗兵科军官的养成学校,设校于[[广岛县]][[江田岛市]]。1869年,其前身「海军操练所」开设,后改称「海军兵学寮」。1876年迁往[[东京]][[筑地]],改称「海军兵学校」。1888年再迁往现址广岛县[[濑户内海]]安艺群岛的江田岛。1943年在[[岩国飞行场]]设立岩国分校。1944年设立[[大分]]、[[舞鹤]]分校。1945年设立针尾分校。海军兵学校的录取年龄为16-19岁的中学校毕业生。   学制起初是三年制,1927年改为3年8个月,1932年时改为4年制。后来因为需要大量军事人员扩充军队,兵学校的学制由第66期开始缩短为3年8个月,再后来又缩减为3年3个月(67期)、3年4个月(68期)、3年(69期~71期)、2年4个月(72期)。海军兵学校的最高年级生称为「1号」,其下较低年级生则以「2号」、「3号」、「4号」分别称呼之。海军兵学校毕业生会以[[少尉]]候补生身份分发至练习舰队,经过远洋航行的术科讲习及实地训练后任职。
== 经济 ==
1918年,米价急涨,日本农村爆发[[1918年米骚动|米骚动]]事件,并演变成武装衝突,参与者逾二百万人;事后警方逮捕超过二万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项刑罚:轻则罚款,重则处死<ref>cite book | titl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 publisher=[[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uthor=W. J. Macpherson | year=1995 | isbn=978-0521557924</ref>;此事亦使[[寺内正毅|寺内内阁]]下台。由于当时日本内地的大米供不应求,因而增加生产朝鲜和台湾的大米,并进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内地,以解内地缺米之忧;朝鲜和台湾对内供米减少,朝鲜农民祇能从满洲进口杂粮充饥<ref>cite journal|author=许介鳞|title=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与朝鲜的比较(二)|journal=海峡评论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ccessdate=2014-01-2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140201220843/http://www.haixiainfo.com.tw/182-954.html|archivedate=2014-02-01</ref>。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日本经济中的位置也因此大幅提升。当时日本开始出现自[[江户时代]]起的首次[[贸易顺差]];而到了1920年代,製造业和矿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佔的比重为23%,首度超越农业的21%,日本亦因此成为了债权国。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对军需品的需求下降,使依赖军需品外销的日本经济陷入低谷 。1923  1923 年的[[关东大震灾]]导致日本多间银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29年,更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自由经济]]转换成国家统制经济(战时经济),这段时间日本製造业和矿业总值佔日本全国生产总值超过30%,这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发展。
=== 货币政策 ===
日本银行在帝国金融体系的岗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依据日本银行法,日本银行为[[财务省]]主管的认可法人,是独立于[[日本政府]]的[[法人]]。1882年6月帝国颁布日本银行条例。1882年10月10日日本银行正式成立。1942年2月,日本颁布日本银行法(昭和17年法律第67号)。1942年5月1日,根据旧日本银行法施行法人改组。
1871年6月27日,日本制定了货币单位「圆」({{lang|ja|円}}),取代当时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当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圆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钱]]及[[厘]],兑换比例为十进制,即1圆=100钱=1000厘。<ref>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title =日本圆| url =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2009年9月17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org/20080921085210/http://www.cbpmc.com.cn/qbjs/rmbjs/gwqb/gwqb_12.htm| archivedate =2008年9月21日</ref>在[[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银两]]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ref >cite web | language = zh-hans | publisher = | title =关于日本市场经济| url =http://www.sekigun.com/learn/scjj.htm|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2009年9月22日 </ref>   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1897年,随着日本[[s:货币法|货币法]]的发布,日圆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1日圆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12月31日,日本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币]]与[[钞票]]之间的兑换。
=== 朝鲜半岛地区 ===
=== 满洲地区 ===
满洲当时已建立起较完备、先进的工业体系。包括铁道运输、航空、航海、钢铁、煤炭、机车、汽车製造、飞机製造和军工等工业部门。时任[[满洲国]]国务院实业部总务司长[[岸信介]]向[[关东军]]说:「要是没有[[财阀]]、资本家,就无法进行初期建国工程」,而从日本引入财阀投资<ref>cite book |author=宫脇淳子 |year=2016 |orig-year=2013 |chapter=第三章 |script-chapter=满洲国建国、崩坏以及其后 |title=《这才是真实的满洲史——中日满纠缠不已的「东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国》 |language=zh-hant |edition=初版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71-0 </ref>。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满洲国。[[鲶川义介]]的日产财阀藉此进入满洲,旗下拥有日立製造所、[[日产汽车]]、日本矿业、日本化学工业等130家公司,是拥有15万名员工之大财阀rp|223-224。   满洲国对于工业部门採取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特殊会社”——垄断性公司。满铁之所以接受改组,时任满铁总裁之[[松冈洋右]]是岸信介叔叔之妻舅,和满业之鲇川义介为姻亲rp|223-224。由于战争的进行导致物资奇缺,满洲国末期时国务院制定《金属类回收法》<ref>cite web |language = zh-hans |url =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g365/2009-09/15/content_18521567_2.htm |title = 揭秘伪满洲国 |publisher=中国网 |date=2009-09-15 |accessdate=2011-07-28 </ref>。
满洲国钢铁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本溪湖]],煤炭工业集中于抚顺、本溪湖、[[阜新]],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和[[吉林]],菱镁矿业集中于[[海城]]和[[大石桥]],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机械、军火、飞机工业中心为[[奉天]](今[[渖阳]]),纺织和和食品等轻工业则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
== 帝国遗产 ==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终战时,仍然控制着中国东部及东南亚的大片领土,当地的日本资产,包括工厂、基础建设,有很多都由当地在战后成立的政府所接收。中国的鞍山钢铁集团的前身就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1916年成立的「[[鞍山製铁所]]」和「[[昭和製钢所]]」。[[国民政府]]收复中国东北后,负责掌管全国重工业的[[资源委员会]]利用剩馀练钢设备改组成鞍山钢铁公司。[[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国东北后鞍山钢铁公司仍维持既往编制,并藉由苏援重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规模最大且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公司。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 外部连结 ===
*[[大日本帝国]]
*[[近代殖民国家]]
*[[帝国]]
*[[大东亚共荣圈]]
 
[[category:亚洲国家、东亚国家]]
129,2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