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big>''' |- |<center><img src=http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3.baidu.com/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s=220/sign=0e732405d21b0ef468e89f5cedc551a1/cefc1e178a82b901e021af18738da9773912ef0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D%E6%B1%82%E7%94%9A%E8%A7%A3/8861896 来自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对田间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通过怀古言志,反映出“忧道不忧贫”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的思想,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第一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隐而不仕的乐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原文==
{{cquote|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陶渊明集》}}
==赏析==
这首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缓不收,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道出了一个主旨:“聊为陇亩民”。开头四句说理。诗人不正面说孔子的遗训是错的,却说自己难以企及,委婉的言辞中见出诗人淳朴的性情。诗中所叙农家事有三:“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值得玩味的是“行者无问津”一句。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当今已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透露出诗人愤世疾俗的心曲。
“平畴交远风,良苒亦仪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传神地写出了广阔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苏东坡曾赞扬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渗透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所以他抒发自己的感受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情景就够让人高兴了。这种心理是亲身参加劳动的人才会有的,非常质朴而真实。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ref>[https://www.lishik.cn/ti_feng_ma_/5477.html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3.baidu.com/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baike/s=220/sign=0e732405d21b0ef468e89f5cedc551a1/cefc1e178a82b901e021af18738da9773912ef0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D%E6%B1%82%E7%94%9A%E8%A7%A3/8861896 来自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对田间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通过怀古言志,反映出“忧道不忧贫”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的思想,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第一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清新宜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隐而不仕的乐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第二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
==原文==
{{cquote|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陶渊明集》}}
==赏析==
这首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缓不收,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道出了一个主旨:“聊为陇亩民”。开头四句说理。诗人不正面说孔子的遗训是错的,却说自己难以企及,委婉的言辞中见出诗人淳朴的性情。诗中所叙农家事有三:“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洋溢着田园生活特有的古朴真淳的情味。值得玩味的是“行者无问津”一句。诗人自比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说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当今已没有忧道不忧贫的人了,奔走于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禄之徒。这淡淡的语句中飘出一声若有若无的轻叹,透露出诗人愤世疾俗的心曲。
“平畴交远风,良苒亦仪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传神地写出了广阔的田野上秧苗欣欣向荣的生意。苏东坡曾赞扬说:“平畴二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致,而且渗透着诗人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所以他抒发自己的感受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且不管收成如何,眼下的情景就够让人高兴了。这种心理是亲身参加劳动的人才会有的,非常质朴而真实。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ref>[https://www.lishik.cn/ti_feng_ma_/5477.html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