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58
次編輯
變更
唐崖土司城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唐崖土司城</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唐崖土司城</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606/20150705131826-1467521316.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262738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606%2F20150705131826-1467521316.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址简介==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
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条石铺设的街苍、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 唐崖土司王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面临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县城30公里。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四大土司之最。所辖范围方圆近二百里,城址内随处可见残缺砖瓦,以及残陶、瓷器碎片,文化层最厚处可达1米左右,现城址中还保存着土司时代的重要文物遗迹,如石牌坊、石人石马、土王坟以及城墙、街巷等。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历位460余年。元时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过降为长官司,永乐二年升授安抚司,并颁授活龙、苍蒲二副司。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征讨,战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职,朝廷赐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为长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宫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阅书院、靶场、箭道、左右营房、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现存的遗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整体建筑分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组成部分。
==建筑介绍==
城墙
唐崖土司城的东面、北面和南面大部分地方修建了城墙(又称外城墙),在其北面和东北面还修建了内城墙。城墙以自然石块稍微加工后垒砌而成,现大多可见,并保存在1米以上。其中,临河一面保存最好,高达2.5米,现存城墙基宽3.2米。在城的东门处,原有的城楼基础墙体远远大于城墙的宽度,现残宽6米至7米左右,可明显看出是城门楼的基础,现东城墙残长150米。
街巷
城址中街巷至今仍清晰可见,传称土司城中三街自城东入,城西出。分为上、中、下三街,呈不规则形状,全长880米。以石牌坊为中心,称中街,街面全部以青石铺砌而成,条石长2米,宽0.3米,横向顺街镶嵌,街面宽阔而整齐。沿大衙门而下,称上街;沿小衙门而上,称下街。36条巷道仍以石块铺砌,随地势连接街道,四通八达。其中在上街和南城墙之间依次平行着“一横道”、“二横道”、“三横道”。
垣侯庙
在唐崖河西岸昔日土司城的进口处,庙宇台阶依旧,今人仿古重建垣侯庙宇一座,内有两尊石人石马对峙山门,庙后为张飞祭台。
石人石马
石人石马高2米,长3米,马势若奔腾,人背雨伞,举手执髫,体态雄健,造型生动,为历代文人所赞赏。 明万历辛亥岁,印官田氏夫人和钦依峒主覃杰为纪念覃鼎出征功绩,请当地雕刻大师陈大仙用巨石雕刻了一对石人和两匹石马。现立于城东唐崖河畔的台地上。按《覃氏族谱》记载:当年雕凿石人石马的同时,还修建了张王庙,后又改称桓侯庙。为了有效保护石人石马,1979年省政府拨款新建了罩马亭。
据说这是土王覃鼎马夫和座骑,石马为公母二马,作提腿欲行状,前有执辔石人两名,皆武士装束,侍立马旁。石马“傥权奇,势如腾骧”;石人“执辔其旁,如控驭状”,左右并立,栩栩如生。
有诗云:“石人石马在阆州,大仙留下几千秋。青草齐眉难开口,黄尘满面一鍪兜;狂风呼呼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牧童有绳牵不去,狂鞭怒打不回头”。马以整块石凿成,奇伟雄壮。左侧石马高2.38米,背宽0.7米,长2.8米。马身雕饰鞍、蹬、缰、辔,清晰明显。缰上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公元1611年)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着盔甲,佩剑抱伞,侍立马前。右侧石马高2.08米,长2.5米。马缰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头已毁,残身高1.6米,着盔甲,侍立于旁。两马间距4.8米。马的特点,似为南方马的形体,肥壮而不高大。
司城牌坊
顺庙左上行300米,有土司城屏障石牌坊一尊,明天启3年(1623年)皇帝赐修。牌坊高6.8米,宽6.03米,全石仿木结构,横额正面书“荆南雄镇”,背面书“楚蜀屏翰”,8字苍劲有力,全为阴刻,石牌坊两面还刻有“土王夜巡”、“麒麟奔天”、“云雾腾龙”、“哪咤闹海”、耕耘、樵夫、渔人、阅读等故事图案。
[[石牌坊]]是土司城的屏障,矗立在唐崖土司城中央,前为街道,后为衙院,颇为雄伟壮观,是现今土司城遗址中的文物精华。牌坊为全石结构,一斗三开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翘角,三门四柱,通高1.15米,通宽8.4米,柱粗2500厘米。前后均以高2.5米、宽0.7米、厚0.25米的鼓石护撑,门前立石狮一对。中门宽2.9米、高5米。侧门宽1.7米,高3.5米。上以整石为枋,凿榫为柱相接。枋间以厚15厘米的薄石镶嵌,其上雕有人物、书画、文字、龙凤。中门坊额下以象鼻装饰,布局别致。临街一面阴刻“荆南雄镇”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钦差总督四川兼湖广荆岳郧襄陕汉中等府军务策授总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佥郡御使使朱燮元为”等小字。临后衙一面阴刻“楚蜀屏翰”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事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等小字。大字上下坊与侧门坊客面浮雕神话故事人物图案,计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哪吒闹海”、“舜耕南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等。
据史料记载,此牌楼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嘉靖皇帝赐书给土司覃鼎的皇令,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由于整个牌楼的门、柱、坊额和飞檐全系石头结构,加之方形素面,从楼基到楼顶收方自然,坚固协调。传说当初石牌楼怎么也立不起来,正在工匠们无可奈何之时,来了一个讨饭的乞丐,立牌楼的人就给了他一碗饭。但乞丐并没有马上吃饭,而是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工匠们受到了启发,逐采用“堆土法”(即在石柱两旁堆土)将牌楼立起。
这座石头结构的牌楼,即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是土家族、汉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土王墓
为田氏夫人和无名墓,置拜台、墓室,室外拜台宽阔,玉石栏杆装饰,墓室并排4间,四壁石墙,花纹精致,设有棱动石门开启。门外为仿木石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屋面雕饰筒瓦,脊翘龙首,檐下斗拱,廊柱挺立,墓室现为空穴。距土王墓后200米远的玄武山上,有两株合围4.7米、高40余米的古杉,枝叶繁茂,相传系土王覃鼎和夫人田氏共同栽培而成,人称“夫妻杉”。
城址东北角高坡上,有并列两座明代墓葬,一为土王墓,一为田氏夫人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土王墓封土保存完好,墓葬石室宏大而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坊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脊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廊柱长方形,面宽0.45米,厚0.6米。柱间宽1至1.1米。廊室间距1.85米,高2米。廊顶雕刻圆形藻井饰。再进为4个墓室,前有抹石门8扇。门高1.65米,厚00.1米,宽0.67米左右,门上雕饰格栏。墓室以整块砂石合成,长3米,高1.5米,两中室宽1.3米,侧室宽1.25米。各有石棺床,长2.7米,宽0.9米。后有壁龛,高离棺床0.5米。龛高0.5米,跨0.4米,深0.15米,室间以整块石隔开,厚0.15米左右。中雕小格窗,宽0.58米,高0.9米。窗眼为钱纹图案,可以相望。室顶雕刻藻井,以花为纹饰图案。墓前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高约1米。整个王坟以石建构,十分精工,其建筑格局及装饰实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很好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
埋葬土王,用心良苦。据传说,当年土王死后,用了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以防盗墓。现土司城后山所存不少格局各异墓葬,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
田氏夫人墓在土司墓左侧,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宽0.97米,高1.9米,基座高0.45米,有桌几花纹图案。碑面中刻“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记“孝男印官茵宗记”,后题“皇明崇祯岁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较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形简单,无雕饰花纹。牌坊以石建成,高3.5米,边高2.5米,中门宽2.04米,侧门宽1.4米。牌坊两侧以鼓形石护柱,上以石为坊,凿榫相接。
再上为武略将军覃鼎墓。覃鼎墓附近,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多无碑记。司城背后玄武山上丛林中,存有不少不同格局的墓葬群。可以断定,这一带为覃氏的家族墓地。
咸丰唐崖土司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更能感受到土司的文化底蕴。
==文化介绍==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颗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长7厘米,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强”,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胜利品。另两颗为“唐崖长官司印”,篆刻。一颗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长6.9厘米,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重675克。此印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另一颗背面无文字,印长7.1厘米,厚1.8厘米,柄长7.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庭所颁。按清庭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下来了。从制造水平看,前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篆体字笔划粗而偏方,不规划;后印笔划较细,规则匀称,工艺水平也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0.7米,高0.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ref>[https://www.sohu.com/a/470991610_117402 恩施有一座唐崖土司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土皇帝的宫殿”]搜狐网,2021-06-0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唐崖土司城</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606/20150705131826-1467521316.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72627384&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606%2F20150705131826-1467521316.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2015年7月4日,唐崖土司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址简介==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土司城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年)进行扩建,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共占地1500余亩。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马各两尊,石人仪态庄重肃穆。
400余年雨蚀风化,木质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失去最后轮廓,但条石铺设的街苍、土石垒砌的城墙仍清晰可见。 唐崖土司王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面临唐崖河,背靠玄武山,距县城30公里。唐崖土司系著名“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咸丰县四大土司之最。所辖范围方圆近二百里,城址内随处可见残缺砖瓦,以及残陶、瓷器碎片,文化层最厚处可达1米左右,现城址中还保存着土司时代的重要文物遗迹,如石牌坊、石人石马、土王坟以及城墙、街巷等。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崖土司,覃姓,世代居宦,相沿一十八代,历位460余年。元时建制,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过降为长官司,永乐二年升授安抚司,并颁授活龙、苍蒲二副司。天启年间,覃鼎奉命征讨,战功卓著,蒙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提奏,授宣慰使职,朝廷赐皇令二道、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清康熙十八年又降为长官司,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为止。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代初期,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宫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阅书院、靶场、箭道、左右营房、万兽园,等还有8大寺院36箍井。现存的遗址东西长77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整体建筑分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组成部分。
==建筑介绍==
城墙
唐崖土司城的东面、北面和南面大部分地方修建了城墙(又称外城墙),在其北面和东北面还修建了内城墙。城墙以自然石块稍微加工后垒砌而成,现大多可见,并保存在1米以上。其中,临河一面保存最好,高达2.5米,现存城墙基宽3.2米。在城的东门处,原有的城楼基础墙体远远大于城墙的宽度,现残宽6米至7米左右,可明显看出是城门楼的基础,现东城墙残长150米。
街巷
城址中街巷至今仍清晰可见,传称土司城中三街自城东入,城西出。分为上、中、下三街,呈不规则形状,全长880米。以石牌坊为中心,称中街,街面全部以青石铺砌而成,条石长2米,宽0.3米,横向顺街镶嵌,街面宽阔而整齐。沿大衙门而下,称上街;沿小衙门而上,称下街。36条巷道仍以石块铺砌,随地势连接街道,四通八达。其中在上街和南城墙之间依次平行着“一横道”、“二横道”、“三横道”。
垣侯庙
在唐崖河西岸昔日土司城的进口处,庙宇台阶依旧,今人仿古重建垣侯庙宇一座,内有两尊石人石马对峙山门,庙后为张飞祭台。
石人石马
石人石马高2米,长3米,马势若奔腾,人背雨伞,举手执髫,体态雄健,造型生动,为历代文人所赞赏。 明万历辛亥岁,印官田氏夫人和钦依峒主覃杰为纪念覃鼎出征功绩,请当地雕刻大师陈大仙用巨石雕刻了一对石人和两匹石马。现立于城东唐崖河畔的台地上。按《覃氏族谱》记载:当年雕凿石人石马的同时,还修建了张王庙,后又改称桓侯庙。为了有效保护石人石马,1979年省政府拨款新建了罩马亭。
据说这是土王覃鼎马夫和座骑,石马为公母二马,作提腿欲行状,前有执辔石人两名,皆武士装束,侍立马旁。石马“傥权奇,势如腾骧”;石人“执辔其旁,如控驭状”,左右并立,栩栩如生。
有诗云:“石人石马在阆州,大仙留下几千秋。青草齐眉难开口,黄尘满面一鍪兜;狂风呼呼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牧童有绳牵不去,狂鞭怒打不回头”。马以整块石凿成,奇伟雄壮。左侧石马高2.38米,背宽0.7米,长2.8米。马身雕饰鞍、蹬、缰、辔,清晰明显。缰上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公元1611年)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着盔甲,佩剑抱伞,侍立马前。右侧石马高2.08米,长2.5米。马缰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头已毁,残身高1.6米,着盔甲,侍立于旁。两马间距4.8米。马的特点,似为南方马的形体,肥壮而不高大。
司城牌坊
顺庙左上行300米,有土司城屏障石牌坊一尊,明天启3年(1623年)皇帝赐修。牌坊高6.8米,宽6.03米,全石仿木结构,横额正面书“荆南雄镇”,背面书“楚蜀屏翰”,8字苍劲有力,全为阴刻,石牌坊两面还刻有“土王夜巡”、“麒麟奔天”、“云雾腾龙”、“哪咤闹海”、耕耘、樵夫、渔人、阅读等故事图案。
[[石牌坊]]是土司城的屏障,矗立在唐崖土司城中央,前为街道,后为衙院,颇为雄伟壮观,是现今土司城遗址中的文物精华。牌坊为全石结构,一斗三开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翘角,三门四柱,通高1.15米,通宽8.4米,柱粗2500厘米。前后均以高2.5米、宽0.7米、厚0.25米的鼓石护撑,门前立石狮一对。中门宽2.9米、高5米。侧门宽1.7米,高3.5米。上以整石为枋,凿榫为柱相接。枋间以厚15厘米的薄石镶嵌,其上雕有人物、书画、文字、龙凤。中门坊额下以象鼻装饰,布局别致。临街一面阴刻“荆南雄镇”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钦差总督四川兼湖广荆岳郧襄陕汉中等府军务策授总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乃佥郡御使使朱燮元为”等小字。临后衙一面阴刻“楚蜀屏翰”四个苍劲醒目大字和“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事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等小字。大字上下坊与侧门坊客面浮雕神话故事人物图案,计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哪吒闹海”、“舜耕南山”、“渔樵耕读”、“云龙吞雾”等。
据史料记载,此牌楼是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嘉靖皇帝赐书给土司覃鼎的皇令,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由于整个牌楼的门、柱、坊额和飞檐全系石头结构,加之方形素面,从楼基到楼顶收方自然,坚固协调。传说当初石牌楼怎么也立不起来,正在工匠们无可奈何之时,来了一个讨饭的乞丐,立牌楼的人就给了他一碗饭。但乞丐并没有马上吃饭,而是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工匠们受到了启发,逐采用“堆土法”(即在石柱两旁堆土)将牌楼立起。
这座石头结构的牌楼,即体现了中原汉文化的强大影响,又保留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是土家族、汉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土王墓
为田氏夫人和无名墓,置拜台、墓室,室外拜台宽阔,玉石栏杆装饰,墓室并排4间,四壁石墙,花纹精致,设有棱动石门开启。门外为仿木石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屋面雕饰筒瓦,脊翘龙首,檐下斗拱,廊柱挺立,墓室现为空穴。距土王墓后200米远的玄武山上,有两株合围4.7米、高40余米的古杉,枝叶繁茂,相传系土王覃鼎和夫人田氏共同栽培而成,人称“夫妻杉”。
城址东北角高坡上,有并列两座明代墓葬,一为土王墓,一为田氏夫人墓,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土王墓封土保存完好,墓葬石室宏大而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坊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脊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廊柱长方形,面宽0.45米,厚0.6米。柱间宽1至1.1米。廊室间距1.85米,高2米。廊顶雕刻圆形藻井饰。再进为4个墓室,前有抹石门8扇。门高1.65米,厚00.1米,宽0.67米左右,门上雕饰格栏。墓室以整块砂石合成,长3米,高1.5米,两中室宽1.3米,侧室宽1.25米。各有石棺床,长2.7米,宽0.9米。后有壁龛,高离棺床0.5米。龛高0.5米,跨0.4米,深0.15米,室间以整块石隔开,厚0.15米左右。中雕小格窗,宽0.58米,高0.9米。窗眼为钱纹图案,可以相望。室顶雕刻藻井,以花为纹饰图案。墓前为八字形祭台,前端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高约1米。整个王坟以石建构,十分精工,其建筑格局及装饰实为土司文化的精品之作,很好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水平。
埋葬土王,用心良苦。据传说,当年土王死后,用了四十八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以防盗墓。现土司城后山所存不少格局各异墓葬,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
田氏夫人墓在土司墓左侧,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宽0.97米,高1.9米,基座高0.45米,有桌几花纹图案。碑面中刻“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记“孝男印官茵宗记”,后题“皇明崇祯岁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较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形简单,无雕饰花纹。牌坊以石建成,高3.5米,边高2.5米,中门宽2.04米,侧门宽1.4米。牌坊两侧以鼓形石护柱,上以石为坊,凿榫相接。
再上为武略将军覃鼎墓。覃鼎墓附近,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多无碑记。司城背后玄武山上丛林中,存有不少不同格局的墓葬群。可以断定,这一带为覃氏的家族墓地。
咸丰唐崖土司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势险要,风光独具。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更能感受到土司的文化底蕴。
==文化介绍==
土司城内所见的文化遗物,主要有残瓦、陶器碎片、建筑后的石料残件及毁弃的建筑装饰件等。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院后发现3颗铜印。其中,一颗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长7厘米,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正面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明系唐崖土司最倔强”,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胜利品。另两颗为“唐崖长官司印”,篆刻。一颗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长6.9厘米,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重675克。此印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另一颗背面无文字,印长7.1厘米,厚1.8厘米,柄长7.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庭所颁。按清庭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下来了。从制造水平看,前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篆体字笔划粗而偏方,不规划;后印笔划较细,规则匀称,工艺水平也较高。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还发现石火盆一个,以砂石凿成与今天完全相同的火盆状,长宽0.7米,高0.2米;石马槽一个,石兽一尊,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建筑用的石质材料构建比比皆是,还有以花草为饰的花纹砖,青花钱纹瓷片,钱纹中书“泰昌通宝”。土司城中的瓷器出自“碗厂沟”,那里曾烧制过质量上乘的白瓷器具,并发现了窖址及烧窖用的支垫器具。
唐崖土司城是一座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堡垒式建筑,从背靠陡峭的玄武山,前临奔腾的唐崖河,到随时待命出征的石人、石马,再到镌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石牌坊,以及左右营房、靶场、跑马场和东、北、南三面修建的城墙,从不同侧面传送着唐崖土司英勇善战的土司城重视军事防御的历史信息。三街三八巷三十六院烘托出的繁华景象,显示出土司城社区自给自足的封建农奴制经济。专门为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而开办的书院,证明唐崖土司学习汉文化的风气比较浓厚;专门为覃氏家庭修建的覃氏宗祠,昭示着他们盛行祖先崇拜的宗族观念。在宗教区修建的几大寺庙,昭示着这里曾流行佛教,香火旺盛。传说中的覃氏夫人化解了覃、田两姓土司的恩怨,也显示出唐崖土司的婚姻半径。残存至今的建筑柱基,显露出土司城房屋建筑的“干栏”特色。牌楼上雕刻的“土王出巡”图,传递着土司城特有的礼仪风俗。集中分布的墓葬群和保存至今的碑文,诠释着唐崖土司的丧葬文化。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学和见诸方志的典礼祭祀,无不承载着古代王城的文化习俗。
因此,400多年前的唐崖土司城曾是方圆1000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则是全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文物遗址,具有非常的历史地位和学术研究价值。要研究土家族,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要研究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得不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ref>[https://www.sohu.com/a/470991610_117402 恩施有一座唐崖土司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土皇帝的宫殿”]搜狐网,2021-06-0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