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历史

增加 296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历史1.jpg|缩略图|历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ref name="phil">cite web|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title=历史的谜底·6.1节 历史是什么|url=http://philosophyol.com/dept/sophia/course/content/history/200410/367.html|accessdate=2004年10月2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5011709/http://philosophyol.com/dept/sophia/course/content/history/200410/367.html|archivedate=2012-01-15</ref>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历史事件|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ref name="phil">cite web|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title=历史的谜底·6.1节 历史是什么|url=http://philosophyol.com/dept/sophia/course/content/history/200410/367.html|accessdate=2004年10月2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5011709/http://philosophyol.com/dept/sophia/course/content/history/200410/367.html|archivedate=2012-01-15</ref>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ref name="xi">cite journal|=http://www.cqvip.com/qk/97063a/201002/33977139.html|title=历史是什么——一项纯形而上学的思考|last=习|first=罡华|journal=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date=2010年4月|volume=2|accessdate=2017年2月6日</ref>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ref name="海">cite book|editor=辞海编辑委员会|title=《辞海》(1989年版)|year=1989|publisher=[[上海辞书出版社]]</ref>{p|380}。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对象;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ref name="海"/>{p|380}。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File:历史2.jpg|缩略图|左|历史:历史文物。]]
== 词源 ==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来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历史事件|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是一人执“中”之象。近人[[金静庵]]说:“保藏之档案谓之中,持中之人谓之史。一指书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研究史的学问,称史学。
* [[吕思勉]]说:「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ref>cite book|author=吕思勉|title=《论学集林》|location=上海|publisher=上海教育出版社|date=198</ref>p488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于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   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迭,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 历史学 ==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   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   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 历史和史前 ==
== 史学史 ==
[[中国]]是世界上书载历史的传承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 (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也被称为'''史'''或'''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 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历史|史]]、子、[[集部|集]]”之一([[清朝|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ref name="kuinai">弗朗斯瓦·魁奈著,谈敏译,《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ref>
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历史|史]]、子、[[集部|集]]”之一([[清朝|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ref name="kuinai">弗朗斯瓦·魁奈著,谈敏译,《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ref>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 (书籍)|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 (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 (史书)|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张知寒主编,《历史学概论·第十二章 中国史学史概述》[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01213035/http://www.zbjn.com/show.aspx?page=13&id=4053&cid=100],1984年</ref>
[[西汉]]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朝|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 (希罗多德)|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 [[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 (书籍)|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ref name="zbjn2">郭圣铭主编,《历史学概论·第十三章 欧美史学史概述》[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7174048/http://www.zbjn.com/show.aspx?id=4053&cid=100&page=14],1984年</ref>
=== 历史哲学 ===
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人类历史的最终意义。更进一步的,它考虑人类历史的可能的目的论的结局。换句话说,它追问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设计,目的,指导原则或是定局。
=== 史学方法 ===
史学方法由[[历史学家]]在使用[[一次文献|第一手资料]]和其他证据来研究并[[历史学|书写历史]]时所遵循的技巧和原则。
=== 参见 ===
{{Wikiquote}}
{{Col-begin}}
{{Reflist|32em}}
=== 外部连结 ===
* 黄俊杰:《[http://huang.cc.ntu.edu.tw/annal-books.html 历史思维、历史知识与社会变迁]》.
* 黄俊杰 编:《[http://huang.cc.ntu.edu.tw/annal-edit-books.html 历史知识与历史思考]》.
*王明珂:〈[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1616183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category:社会记录、社会史]]
128,8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