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46
次編輯
變更
小
==歷史==
馬公國小的雛型是[[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的'''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成立於1896年([[明治]]29年),校址位於[[澎湖天后宮|媽祖宮]]。1899年(明治32年)11月26日,改制為'''媽宮公學校''',次年1月8日正式開學,並聘任「澎湖鴻儒」[[吳爾聰]]執教鞭,最初以教授漢學為主<ref name=":1">{{Cite book|title=《西瀛人物志》|last=高|first=啟進|publisher=澎湖縣立文化中心|year=1999|isbn=9570242264|location=澎湖縣|pages=|language=zh-tw}}</ref>。
同年4月,遷至馬公街程朱祠旁(今[[媽宮城隍廟|城隍廟]]東北邊)新建校舍上課。
1918年(大正7年)4月,在[[嵵裡澚]]的鷄母塢鄉設立嵵裡分校(今五德國小)。1920年(大正9年)4月,本校改名為'''馬公公學校''',並設立文澳分離教室,之後又設立安宅分離教室與石泉分離教室。1923年(大正12年)4月,文澳、安宅與石泉三所分離教室合併為石泉分教場(今石泉國小),嵵裡分校獨立成為馬公第二公學校,而本校則改名'''馬公第一公學校'''。隔年4月,開辦二年制高等科。1932年(昭和7年)4月,石泉分教場獨立成為新的馬公第二公學校,位於嵵裡澚鷄母塢鄉的舊馬公第二公學校則降格成為該校的鷄母塢分校,而其所屬的風櫃尾分教場則改隸屬本校,同時設立虎井國語補習所。1940年(昭和15年)4月,虎井國語補習所改制為虎井分教場(今虎井國小)。次年12月,本校遷至火燒坪新校舍(即現址)。1941年(昭和16年)4月,改制為'''旭國民學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本校改制為'''澎湖縣馬公鎮馬公國民學校'''。1968年(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制為'''澎湖縣馬公鎮馬公國民小學'''。
馬公國小曾經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小學,經過多次創立新校及重劃學區後,如今規模已不如中正國小和中興國小了。
===學校===
'''学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学]]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幼童|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ref>{{cite web |url=https://oda.hio.no/jspui/bitstream/10642/888/2/802941.pdf |title=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ublisher=Open Digital Archive |access-date=15 May 2014 |archive-date=2016-04-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4015817/https://oda.hio.no/jspui/bitstream/10642/888/2/802941.pdf |dead-url=no }}</ref>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訓|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自學|在家學校]]和[[線上學習|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expand|time=2019-10-15T01:22:28+00:00}}
'''维克多维尔'''(英文:'''Victorville'''),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县]]下属的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