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亚宾

移除 1,654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img-qn-3.51miz.com/preview/element/00/01/16/21/E-1162184-C334B40D.jpg!/quality/90/unsharp/true/compress/true/format/jpg/fh/32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51miz.com/so-sucai/1909685/p_19/ 来自 觅知网 的图片]</small>
|}
 
《'''观灯口号市楼歌吹太喧哗'''》是[[南宋]]姜夔的作品之一。
 
[[姜夔]]以有意的心态从事词的创作,认真探讨词的各种法度。因此,后人把以姜夔为代表的一些南宋[[词人]]合称为“骚雅派”。其中包括南宋中后期的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人。这是继[[辛弃疾]]<ref>[https://www.doc88.com/p-0963203812287.html 浅析辛词的艺术特色],道客巴巴,2015-03-14</ref>之后所形成的又一个词派。他们既不同于香而弱的婉约派,也不同于苏辛以来的豪放派。他们更注重人工思力的安排,和周邦彦较为相近。但他们在风格上有更明确和自觉的追求,更注重发挥传统的“雅”与“骚”的传统。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的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史上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为了追求骚雅,又走上了过于隐晦、细小、破碎、缺少开阔意境与开阔手段的道路,将词带入一个狭小的天地,这对词的发展又起到了不利的限制作用。姜夔是这一词派的最高代表。
 
<center>观灯口号市楼歌吹太喧哗</center>
{{Cquote|
市楼歌吹太喧哗,灯若连珠照万家。
 
太守令严君莫舞,游人空带玉梅花。
|[南宋]姜夔}}
 
秦亚宾(1872~1938),原名良贵,号冠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江苏沛县湖屯乡朱楼村人。13岁入学,成绩突出,被县长马光勋誉为奇才。因愤恨清政府腐败,攻师范,立志以教育救国。徐州省立第七师范讲习科毕业后,与挚友张翰香等创办沛县王楼小学,义务任教。因教学成绩优异,升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继升县视学、教育局长。任职期间,废私塾,办新学,拆寺建校,不遗余力;大力整顿沛县师范。苦心经营10余年,使沛县学风大振。
民国初年,盗贼蜂起,地方不宁。秦亚宾办团练,卫桑梓。沿湖一带,水患频仍,他倡议当局浚河建涵,导水入湖,并亲临工地督工。陈楼闸附近地权,原为团民所有,工程一时被阻。秦亚宾亲与团民交涉,贾地施工,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乡受惠至今。“冬勘号地”原为高小湖村民私产,嗣经当局收为学田,数百家农民失去生计,秦亚宾赴省力争,终使田归故主,高小湖村民至今感德。
民国9年(1920年),参与纂修《沛县志》。民国13年,被中华书局聘为《中华大字典》。同年,受徐海道尹聘,任道尹公署咨议。晚年,多方延聘讲学,桃李遍丰沛,出其门墙者多为知名之士。乡里屡次集资,欲立石颂其德,秦亚宾辞曰:“我为地方造福,非为沽名钓誉,父老果爱我,请以此钱办学。”里人不忍夺其志,于朱楼西办高小1所。民国27年,秦亚宾苦于国势日倾,忧愤成疾,不久病逝。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