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几何时(刘欢)

移除 3,423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 创作经历 ===
《战士第二个故乡》
1963年春,时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沈亚威和词作家向彤一起到东福山体验生活。当时,连队副指导员韩光前要求战士们把自己写的心得体会交到连部,用以充实、更换黑板报。张焕成鼓起勇气,把他也认不准到底是不是诗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张焕成用3年心血写就的题为“以岛为家”的诗歌抄在了黑板报上。就在沈亚威、向彤临别小岛时,从连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短诗。“这是一首生动地表达战士对建立海上乐园充满信心的好诗,作为歌词也完全合适,于是我把它抄在记事本上。”后来,沈亚威在创作散记中回忆说。 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八场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荣获优秀节目奖,“战士第二故乡”也被列入其中作为插曲之一。两位艺术家对原词作了些改动和增添:一是把“啊东福山,你是我们战士的乐园/是我们日夜守卫的地方”改为“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从而使这首歌的主题和守岛战士胸怀祖国的理想联系起来;二是把“以岛为家”延伸为“第二故乡”,题目定为“战士第二故乡”。
到了1981年,歌唱家李双江应邀在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担任独唱,为适应他的音色需要,沈亚威在原曲的后面又增加了“这儿正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这样的结束句。至此,这首歌曲从初稿到最后定稿,历时18年才最终完成。
《淮海战役组歌》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之际,华东野战军文工团随政治部机关开赴前线。战役开始不久的一天,文工团的同志正准备宿营,忽然传来了紧急集合的哨音,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十分兴奋地告诉大家:“这场大仗已经开始了。徐州以东的铁路,已经被我们的部队切成几段。敌人正从东西两面逃跑,我们不能停留,要紧跟部队追上去!”韦明躺在门板上,激动得无法入睡,辗转反侧,翻身伏在门板上急速写就了一首《乘胜追击》的歌词:“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跑掉……”文工团团长沈亚威看了歌词立即开始谱写曲子。边打边写边教边唱,当部队到达下一个宿营地时,已经会了未来《淮海战役组歌》中的第一首歌,并在当天的晚会上演唱。 当文工团到达陇海铁路南面的碾庄外围时,红军正在包围黄伯韬兵团,音乐股长陈大荧当即完成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首歌《抢渡运河铁桥》。11月23日,一位骑兵飞驰着经过驻地的村庄,喊着:“捷报,捷报……全歼黄伯韬四个师”。沈亚威只用了两个小时,连词带曲写出了《捷报,捷报,歼灭了黄伯韬》,欢呼淮海大战第一战役的重大胜利。随后,文工团随第三纵队穿越津浦路西,正逢部队赶挖工事,龙飞同志又写了一首《挖工事》鼓舞士气。当被红军围困的国民党军开始突围时,只要红军冲上去,就有成百上千人举手投降,真是兵败如山倒!沈亚威又以嘲笑的口吻写了一首《狠狠地打》。
==个人简介==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