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1
次編輯
變更
列·托尔斯泰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列夫.托尔斯泰1| 圖像 = [[File:列夫.托尔斯 泰泰1.jpg|缩略图| 列夫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5924421884&di=8645fdf6c06fce3dd7490e637bd5219d&imgtype=0&src=http%3A%2F%2Fa1.att.hudong.com%2F82%2F31%2F01300000294038123148313313538_s. 托尔斯泰 jpg 来自 原 图 片搜搜]链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等。}}
托尔斯泰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 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2] <ref name="易文网">{{cite web |url=http://www.ewen.com.cn/books/zuozhejj.aspx?authorname=(%27w00287%27) |title=列夫·托尔斯泰| accessdate=2016-10-27}}</ref>
=人物经历=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创作初期=== 思想转变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晚年时代===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中文名 体裁 发表年
《舞会之后》 1903
=创作特点=
托尔斯泰 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 的 思考,从这些思考 作品 中 可以看到 有着[[乌 托 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 邦]]思想 , 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 主要 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 表 现 实激发的:一方面 为反抗暴力与奴役 , 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 反对土地私 有 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 制 度 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 , 启蒙精神 反 对 托尔斯泰 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 的 影响亦是显著 生活义务和合理 的 生命法则 , 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 回返健康 的 教义体系产 农耕 生 怀疑 活 , 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 通过人 人 主义 的 启蒙 劳动和道德实践建 立 场 起充满兄弟情谊 , 所以,他对 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 人 性 类 的 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 人 间 ,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天国” 。 [8]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人物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 [[ 战争与和平 ]] 》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 [[ 伯纳·萧 ]] 、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人物评价=
托尔斯泰是“ [[ 俄国革命的镜子 ]] ”,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评) [11]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12] =参考资料=1. 王志艳.寻找托尔斯泰: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09:166 2. 列 夫·托尔斯泰 .易文网[引用日期2016-10-27] 3. 从《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看托尔斯泰的艺术思想 .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3-12-01宁] 4. 刘志军主编,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 一[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0,第201页 5. 陈惇 刘洪涛著,西方文学史 (第二卷 评 ) (19世纪文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第283页 6. 彭小云主编,莫斯科大学[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年02月第1版,第24页 7. 王志艳编著;林存玲改编;赵辉丛书主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 托尔斯泰[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5.03,第244-246页 8. 王静.托尔斯泰小说中关于人性与道德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赵宁.托尔斯泰的乌托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新华网.2007-11-20[引用日期2013-12-21] 11. 列夫·托尔斯泰:天才艺术家 .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