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钱永刚

增加 9,37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钱永刚 ,教授。<br>]]'''| 外文名 = | 圖像 =[[File:钱永刚.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2.bdstatic.com/9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147a1c8275d98d1076d40b371904df33/8326cffc1e178a8283a6f5deff03738da977e832.jpg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出生日期 = 1948年   | 出生 ,浙江杭州人, 地点 = | 逝世日期 = | 國籍     =  [[ 共党员。长期从事 国]]| 别名 = | 職業     = 教授| 信仰     =   | 知名原因 = 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 | 知名 ,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河西学院 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他是钱学森长子,同时也是品 = }}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big>'''[[ 钱永 健的堂兄 刚]]''',教授 。<br>*194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河西学院 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他是钱学森长子,同时也是
2016年12月,受聘为西安交通大 *2008年诺贝尔化 奖获得者 学森学院荣誉院长 永健的堂兄 。 <br>
2017年10月16日 *2016年12月 ,受聘 南京理工 为西安交通 大学 钱学森学院 荣誉院长 及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br>
*2017年10月16日,受聘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及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br> *2018年11月,受聘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创新教育顾问</big> ==人生经历=====早年经历===1969年入伍,曾任技师、技术助理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高级工程师,上海交大的兼职教授。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长子。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50年前的爱国回归启动了中国航天事业,这才有今天航天事业辉煌的成就。钱永刚透露,当时钱老回国的那一幕历史性场景中,他也在场,那时候我也和小朋友那么大,而且就是从广州回国的。今天这么多人来参加活动,我想也是党和国家对钱学森工作肯定的一种继续。 ===随父回国===[[File:钱永刚1.jpg|缩略图]]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妻子蒋英和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启程回国。那年,钱永刚7岁,妹妹钱永真5岁。邮轮开动了,他俩在甲板上跑来跑去,异常兴奋。年幼的他们没有父母心中的家国之忧,钱永刚回忆说,他那时最着急的是一件事,“这船开了这么久,怎么还没离开海岸呢!”他跟妹妹眺望了很久,最后都困了。一觉醒来,这才高兴了,“终于开进大海里啦!”多年之后,这艘邮轮一再被人提及,它被称为“改变钱学森命运和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一艘大船。似乎很少有人在意,钱学森一双儿女命运的改变。 ===应征入伍===1986年,钱永刚来到父亲曾经求学亦曾执教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8岁的他是自费公派来这里攻读硕士学位的,而他父亲在这个年纪已经是该学院的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了。 学院图书馆奠基于1966年,他站在奠基石前感慨良多。“1966年,我18岁,正是该上大学的年纪。”可那时国内哪里有学上,到处都在停课闹革命。他在自己所读的高中耗了一阵子,实在看不到什么前途。恰好有个招兵的机会,就跟家里说了一声,参军入伍了。 他父亲钱学森那时候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面对高中都没有念完、不得不投身行伍的儿子,他也提供不了更多更优的人生选择,只有一句话,“你如果真的想去,你就去吧!闯一闯,好好干!”他没有让父亲给军方打招呼,“那时候不兴这个,我爸爸也不是这样的人。”他跟同年入伍的新兵一起坐闷罐子车南下,在江南某部服役。 没有人因为他父亲的地位和影响力给他什么特殊照顾,“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可能得到的还多一点。” ===风云时代===[[File:钱永刚2.jpg|缩略图]]极左思潮下,知识分子不受信任,被视为异己,即便是钱学森这样的国家重臣,也不会例外,他的家人时时可以感受到“歧视”。 “‘文革’期间,我父亲是受到保护的,但下面仍然会有很多人猜忌,你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不要,你说得好听,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谁信啊?”洗澡、人人过关、清查海外关系、清剿潜伏特务……一轮轮政治运动下来,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早就学会了隐忍低调。 钱永刚说,他通过在基层部队9年的磨砺,切切实实感受到工农大众与知识分子之间的隔膜,甚至是某种嫉妒,“极左思潮盛行一时,不是没有群众基础的。” 家庭背景拖累了他的进步,“我已经做到了可以评五好战士,可以入党、可以提干了,工农家庭出身的战士做到这样可以了,我还是不行,对我的考验还要再加码。我什么都慢。” 争取入党时他拿出一股狠劲,拼命表现,“但凡连队里要发展一个党员,那就得是我,我的表现绝对是排第一的。可连队横竖认为我不合格,一年也不发展党员。团长骂开了,‘你们这个连怎么回事,入党积极分子都死光了,一个都找不出来吗!’” 连里面想办法把他调到一个技师培训班,“我调走了,没两个礼拜,战友给我写信,说连里发展那个表现第二的人入党了。” 这些经历和遭遇他没有向父亲讲过,回家探亲时,他有时会跟母亲蒋英聊一聊。父亲是如何走过那段非常岁月的,他也从来没有问过。  ===参加高考===7岁回国的时候,他基本不会说中文。小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是惊人的,他很快学会了说中文,满口流利的普通话,可惜,英文又不会说了。 中学开始学俄语,高中时教俄语的是班主任,老师让他做课代表。“文革”后,停课闹革命、参军入伍,折腾下来又把俄语忘了。 入伍后第一次探家,他翻出念书时买的俄语课外读物,发现自己只能读个标题了。30年后,高中同学大聚会,他听说班主任要去,都不好意思去。“见了老师的面先敬了个礼,跟老师道歉,‘学生不才,您当年辛辛苦苦教给我的,我全还给您啦!’”他没想到“文革”会有结束的一天,“运动天天都是火热的,对明天,你不可能还有什么想法。那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埋头在部队干吧,干到什么样是什么样。听说要恢复高考了,他心里又激动又忐忑。从小他念书就没让父母操过心,“如果不是‘文革’,考个不错的大学肯定是没问题的。”课本一放就是10年,自己都快30了,怎么复习?能不能考上?他一点儿底都没有。 他去找领导,请领导同意他参加考试,“倒退10年,我还敢吹个小牛,说自己考上大学八九不离十。但10年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我不甘心。‘让我试一试,考上了,痛痛快快放我走,没考上,回来老老实实接着干。’”在部队做技术工作,数理化还有点底子,大学总算是考上了。入校的时候,一打听,全系同年级他的年龄排第三,班上最小的同学小他10岁,“那种滋味,嗨……”妹妹钱永真和他一样,高中没读完就赶上“文革”,后来成为工农兵学员,80年代的时候出国了。  ===最终结果===常有人拿他和在美国的堂兄钱永佑,堂弟钱永健相比:钱永佑大三两岁,是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曾任该校生理系主任;钱永健更加大名鼎鼎,他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当年两家在美国往来很密切,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由于中美是敌对国家,两家渐渐断了往来。中美建交后,钱学榘夫妇来华,钱学森和蒋英一起去看望过他们。后来,钱永佑又随母亲来过中国,“我妈妈就带着我和妹妹过去看他们,一起吃个饭。几十年就见了那么一两面,没有什么真正的交往。” 2008年10月26日,蒋英邀请一直在北京工作的钱永佑的女儿钱向民到家里做客,听力已经严重受损的钱学森笑着称她是“来自获诺贝尔奖家庭的特使”。 “如果你父亲钱学森当年不回国,你和妹妹钱永真一样可以平顺成长。也许可以像他们一样卓有成就?”他神情凝重,“我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当时我父亲从监狱出来,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安慰我父亲,‘不要消沉,工作吧。不为政府,为孩子。孩子将来上加州理工学院免试。’后来我父亲回国,临走的时候,校长又说了,‘我说过的那句话还是算数的。’后来,我去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确实没有让我考试,是不是30年前校长的话仍在起作用,我不知道。” 有时他也会假想一下,如果当年一家人没有坐船回国,如果父亲还是留在美国任教,做研究,“可能我的成长会更顺利一些吧!至少不会在该上大学的时候没学上,折腾到34岁才大学毕业,40岁拿到硕士学位。” “可人生是没有如果的,这些感慨和牢骚,也就是说说而已。我现在不也挺好嘛!自己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建馆、出书、拍片、办班、办展……在办这些事的过程中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他们给了我不少鼓励和帮助,使我觉得自己年年都有小进步。” ==人物关系==<gallery mode="packed"heights="200">File:父亲钱学森1.png|父亲钱学森File:母亲蒋英1.png|母亲蒋英File:妹妹钱永真1.png|妹妹钱永真File:外公蒋百里1.png|外公蒋百里File:钱永刚4.jpg|钱永刚</gallery> ==文献来源=={{reflist}}[[category:中国高校]][[category:大学教授]]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