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潼关吏

增加 13,136 位元組, 1 年前
回退源初之水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LH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潼关吏》
| 圖像 = [[ File:垂老别15.jpg|缩略图 |居中|200px|[http://www.51wendang.com/pic/52c7b43df37ae5574066433c/13-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wangluoliuxing.com/xi_4105462.html 图片来源]]]
| 圖像說明 = [[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潼关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古,为“三吏三别”之一。<ref>[https://wenda.so.com/q/1455473345725267 杜甫三史是?三别是?] 360问答</ref>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而“三别”指的则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主要特色。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e5340b405379d18?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快资讯,发布时间;2019-11-24 14:46</ref>
==作品原文==
《潼关吏》<ref>[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a73262b238cc.aspx 《潼关吏》]古诗文网</ref>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词句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⑾哥舒:即哥舒翰。
 
==白话译文==
[[File:新婚别134.jpg3.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s://img.y5000.com/uploads/allimg/191024/6562ad7787d975017fb50dd3f434a53e.jpg 原图链接][https://www.y5000.com/whjc/50712.html 图片来源]]]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作品鉴赏==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名家点评==
[[高棅]]《[[唐诗品汇]]》:王深父云:此诗盖刺非其人则举关以弃之,得其人虽旧险亦足恃。《[[孟子]]》所谓"地利不如人和"也。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艰难"二句,结上起下,结致伤时事。夫设险备患而一战失之,哥舒其可逃责耶!周珽曰:老杜"三吏"、"三别"等篇,情理切实。玩其抚膺流涕之言,不必向苦海中所(作)狮子吼,人人自生菩萨慈悲念者。且选锋命彀,不失毫芒;而转韵处更觉词清于骨。信非煮字为粮、餐古为液者不能举腕。
 
[[仇兆鳌]]《[[杜诗详注]]》:[[卢元昌]]云:此诗眼目,在"胡来但自守"一句。其云"修关还备胡",是叹"焦头烂额"后,为"曲突徙薪"计也。
 
[[张谦宜]]《[[茧斋诗谈]]》:"三吏"、"三别",乃乐府变调,倾吐殆尽,而不妨其厚,爱人之意深也。此用意妙诀。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四句,虚笼筑城之完固。中十二句,详述问答之语,神情声口俱活……末四句,乃作者戒词。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起势斗峻。李子德曰:以叙述为议论,自见手笔。
 
==作者简介==
[[File:杜甫211.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pic24.photophoto.cn/20120709/0006019077136608_b.jpg 原图链接][http://pic24.photophoto.cn/20120709/0006019077136608_b.jpg 图片来源]]]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ref>[https://so.gushiwen.org/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
<center> '''诗圣杜甫的故事'''</center>
<center>
{{#iDisplay:u3061qqzp18|780|460|qq}}
</center>
 
<center>'''《潼关吏》杜甫 视频朗诵'''</center>
<center>
{{#iDisplay:a0660rm7c2c|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