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卡夫卡

增加 1,419 位元組, 1 年前
add
}}
{{refend}}
 
==作者生平==
 
李廌少年时代便有才名,《宋史·李廌传》载其“能自奋立,少后,以学问称乡里”。《四库全书提要》对其也评价甚高,称其“小气横溢,其文竞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大略与[[苏轼]]相近。”即便是当时,李廌也受到了众多知名文人的广泛赞誉。苏轼称其文“笔墨澜翻,有飞砂走石之势”,“李之仪称其诗文“如大川东注,唇夜不息,不至于海不止”。[[周紫芝]]亦云“自非豪迈英杰之气,过人十倍,其发为文词,何以痛快若是”,并称他为“不羁之才”,能与秦观,张耒相提并论。
 
虽然李廌才华横溢,在当时文坛上颇具声名,但是作为一名具有正统思想的封建文人,在那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李廌必然选择[[科举]]之路。然而命运多舛,李廌科场几度失利,其师苏轼以及当时众多知名人士都为之叹息,后因为种种原因,他又数次与机遇擦肩而过,终未步入仕途,是“苏门六君子”中唯一一位以布衣终身的文人。这对于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李廌来讲的确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在中年之后,李廌经历了生活的砺练,最终从科举的阴影中走出来,绝进取意。晚年他定居长社,以淡泊心态应对名利,信道自守,完成了人格的提升。
==注释说明==
59,5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