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增加 2,87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jpg |thumb|300px|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jpg <br>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santuari/18sgiovanni.html 原圖鏈接] ]]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lang-it|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全称为'''拉特朗至圣救主、聖若翰洗者聖史若望总主教座堂'''({{lang-la|Archibasilica Sanctissimi Salvatoris et Sanctorum Ioannis Baptistae et Ioannis Evangelistae in Laterano}},{{lang-it|Arcibasilica del Santissimo Salvatore e Santi Giovanni Battista ed Evangelista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座堂]],罗马[[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位於羅馬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圣母大殿]]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会母堂的称号。
拉特朗大殿正面:正門面樓頂上飾有救主基督、若望洗者和聖史若望、以及八位拉丁和希臘教會聖師的雕像。
 
[[File:拉特朗洗禮堂.jpg|left|thumb|[[拉特朗洗禮堂]]呈八角形,以磚牆築成。玻璃窗上印有庇護十一世(Pius XI)的徽號;他在1925年下令進行考古挖掘工作。沿外牆可看到歷代重修時所封閉的窗戶痕跡。中央穹頂四周開有八個橢圓形窗戶。]]
[[File:教宗寶座.jpg|left|thumb|[[教宗寶座]]五世紀的作品,保存於大殿旁的迴廊庭院中;古典式的座椅配以螺旋式石柱,是現存最古老的教宗寶座。]]
大殿長130米,有五個通廊(naves)和寬大的左右耳堂(transpet))巨大的中殿拱壁,是教宗良十三世(LeoXIII 1878-1903)在任時徹底重修的。大殿的建築和裝飾可上溯至藝術家博羅彌尼 (Borromini)的手跡;殿中眾多的雕塑和繪畫,清晰地表明了這位藝術家的用意:以基督為基石的教會,是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的。
中殿兩旁壁柱 (pilaster) 的柱龕內安置著宗徒的雕像,這些雕像完成於十八世紀初。值得注意的是在柱龕上方的深浮雕,描繪著舊約和新約聖經故事: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及其在舊約中的預象,互相輝映,如同一部以浮雕造成的「新舊約故事對照」。它們是十七世紀的阿爾加迪(AlessandroAlgardi)及其合作者所創作的。浮雕上方,有塗彩泥灰粉飾的橢圓形畫框,其內的先知畫像是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的創作。
耳堂(transept)是教宗格來孟入世(Clement VTII 1592-1605)在任時,按雅各伯.德拉.波爾塔的設計徹底重建的;其中重要的壁畫是在達爾皮諾(Cavalier d'Arpino)的指導下,由十六世紀末的著名風格主義派畫家 (mannerists)繪製而成的。
耳堂中心是哥德式(gothic)風格的祭台華蓋 (baldacchino),是法王嘉祿五世(CharlesV)斥資在法裔教宗烏爾班五世(UrbanV一 William de Grimoard)任期內建造的。華蓋的建造者是迪.斯特凡諾(Giovanni di Stefano);1367-68年間,巴爾那(Barna da Siena)繪製了十二幅裝飾畫。約一百年後,羅馬諾(Antoniazzo Romano)和迪.洛倫佐 (Fiorenzo di Lorenzo)又對其進行了修復和美化。華蓋上方的金屬欄柵內,放著十九世紀製的聖觸匣,取代原有十四世紀的聖觸匣,裡面珍藏著聖伯多祿和保祿頭骨的聖觸。
=== 来源 ===
*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9014b.htm Catholic Encyclopedia Article on the 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santuari/18sgiovanni.html vaticannews.va]
2,8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