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熙

增加 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清聖祖玄燁'''({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爱新觉罗氏,諱玄燁,[[清朝治藏历史|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故宫|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   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葬于[[清景陵|景陵]]。   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清兵入關|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般将[[康熙]]、[[雍正]]及-{[[乾隆]]}-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 生平 ==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赦天下。但亲政仅十天后,鰲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內監<ref>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帝在內,日選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鰲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內,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鰲拜,遂伏誅。”</ref>在宫中作「[[搏克|布庫]]」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鰲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ref>《南亭筆記》:康熙帝在南齋,召鰲拜入。內侍請鰲拜坐在三條腿椅子上,而以一位內侍在其後扶著椅子。命賜茶,先把茶碗煮於熱水,上茶時,鰲拜接茶,茶碗燙手,砰然墜地。靠椅子的內侍乘勢一推,鰲拜仆倒在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群起,擒撲鰲拜,交部論罪。</ref>,命少年們将其逮捕。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將他[[滅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過祖父[[皇太極]]的功劳{{NoteTag|據[[耶稣会]]传教士[[白晉]][[神父]]記載,鰲拜讓康熙看了自己,在戰場上為了救皇太極所留下的傷痕,得以免死。}},赦其死罪,改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不僅僅是[[漢傳佛教]],或者[[滿洲]]的[[藏傳佛教]]、[[薩滿教]]信仰,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皈依]]于门下。他甚至也時常聽[[天主教]][[傳教士]]講道,直到他发现[[罗马]][[教廷]]试图干预中國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國禮儀之爭]]。其實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 外國人的評價 ==
[[法國]]人[[白晉]]:「康熙皇帝經常到各地巡視,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況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在這樣的觀察時,即便最卑賤的工匠和農夫,皇帝也允許他們接近自己,並用非常親切溫和的態度詢問他們,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為感動。康熙皇帝會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並且他一定要問到的問題是他們對當地的官吏是否滿意。如果百姓普遍傾訴對某個官員的不滿,康熙皇帝會將他撤職。但是如果百姓讚揚到某個官員,他卻並不一定僅僅因此就提升那個官員。」;「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白晉亦提到康熙對[[賑濟]][[災區]]與安撫饑民的手法:「我們在[[北京]]的其中兩年,我們親眼目睹了以下這些確證的事實。當時,兩三個省遭受了大旱災,造成農業嚴重欠收。康熙皇帝為此深為憂慮,他免除了這些省份的賦稅,並設立[[常平倉]]進行賑恤,但仍不能滿足災區的需要,於是,他又向災情最為嚴重的地區調撥了大量的糧食和巨額款項。為了進一步賑濟災區的窮人,康熙皇帝又採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許富人中有學識的人,如果能夠通過做官資格的考試、證明他確有才幹,並向災區捐獻一定數目的糧食,便可買到一個相應的官職。當時,為了尋求生路,大量的窮人紛紛湧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這些人全都招用於六部官署的建築工程,從而找到一個既幫助了窮人又使他們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辦法。並且,這個辦法也有利於安撫饑民,防止他們因走投無路而發生動亂。」<ref>[法國] 白晉,《康熙大帝》,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5,18頁。</ref>
[[比利時]]人[[南懷仁]]:「(康熙帝)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衛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為他們的皇帝是從天而降的,他們的目光中充滿異常的喜悅。為一睹聖容,他們不惜遠涉跑來此地,因為,對他們來講,皇帝親臨此地是從不曾有過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興於臣民們赤誠的感情表露,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ref>[比利時] 南懷仁,《韃靼旅行記》,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頁</ref>
==康熙斗倒鰲拜==
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于是,就有了1665年5月22日(旧历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岁的康熙皇帝和1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遵照孝庄太皇太后懿旨举行大婚典礼的这件事。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协助之下除掉了权臣鳌拜!因此,我们说,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问题就出现了,既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那么康熙皇帝与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如何呢?应该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还是非常稳定的。   换句话来说,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的后宫佳丽之中,康熙皇帝本人还是更喜欢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啊:两个人是“发小”呗。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总角之交。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皇后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因此,非常自然的,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但此时,尚未知道政治险恶的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五月的一天,鰲拜假稱有病不去上朝,還放出風聲,說皇帝應該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聽到風聲,果然親自到了鰲拜的家。他剛走進鰲拜的臥室,就見鰲拜神色十分緊張,雙手按住床沿,顯出慌張的樣子。一個御前衛士見此情景,便快步走上前去,揭開床蓆一看,原來下面藏著一把利刃,隨著小皇帝一陣大笑,衛士們都橫眉立目,怒視著鰲拜。鰲拜更緊張了,渾身打著哆嗦,心想:「這下完了。」誰知康熙皇帝笑過之後,擺擺手說:「刀不離身,這是咱們滿族的舊習慣嘛!不足為奇。」說罷,他詳細地詢問了鰲拜的病情,囑咐他好好調養,又對左右侍候的人囑咐了幾句,便起身回宮去了,鰲拜這才鬆了一口氣。
=== -{后}-妃 ===
====皇后====
{| class="wikitable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style="width:15%"| 封號、諡號 !! 備註
====皇貴妃====
{| class="wikitable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
====貴妃====
{| class="wikitable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封號、諡號 !! 備註
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4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康熙诸子初随“承”、“保”、“长”等字、后均随“胤”字。之後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讳|避帝王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唯怡亲王允祥逝后,[[雍正帝]]將其名改回胤祥。
=== 註釋 ===
{{NoteFoot}}
135,90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