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牛僧孺

增加 9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穆宗即位,僧孺累迁户部侍郎,因拒绝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韩弘]]的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翰林学士李德裕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四年,敬宗即位,僧孺出任[[武昌军]](今湖北武汉)节度使。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五年,幽州(今北京)大将杨志诚逐节度使[[李载义]],文宗召宰相商议对策,僧孺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主张任命杨忘诚继任节度使,为文宗采纳。同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汉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幽州和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也知文宗对他不满,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洽)叛藩的罪名,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滴,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同年卒。
== 折叠编辑本段 生平介绍==折叠 === 人物生平===[[File:14815.jpg|缩略图|左|350px|[http://pic.guoxuedashi.com/lishipic/1/14815.jpg 原图链接][http://www.guoxuedashi.com/b/4/114815/ 原图链接]]]
牛僧孺(779~847),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出生于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 从政生涯 ==
 
'''牛僧孺'''是甘肃灵台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腐败政治的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File:5b83e2b17f52e9ab30000094 640.jpg|缩略图|右|500px|[http://zkres1.myzaker.com/201808/5b83e2b17f52e9ab30000094_640.jpg 原图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U2OTI0OTAwMQ==&mid=2650773455&idx=1&sn=2d7af016bd09ae6f1d6c0c5bc8c0cb98&chksm=6dbc16495acb9f5f898876ddce1db904775a468a43da8920706a2cb532ed5cfa792a417cfc44&scene=27 原图链接]]]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后,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专管弹劾(检举官吏过失)之事。这时,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其罪当诛。李直臣贿赂宦官为他说情,穆宗皇帝也当面对牛僧孺言明"欲贷其法"(李容李直臣)。牛僧孺据理雄辩,强调应坚持国家法制。穆宗被牛僧孺的正确论述所动,"嘉其守法,面赐金紫",加官同平章事。
'''牛僧孺'''在洛阳城东和城南分别购置了一所宅邸和别墅,他"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牛僧孺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同好都知道他有石癖,便千方百计搜奇献瑰,"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致之……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视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File:844f22607c474a798781ef917744b2f5 th.jpg|缩略图|左|500px|[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016/844f22607c474a798781ef917744b2f5_th.jpeg 原图链接]]]
'''牛僧孺'''所爱蓄藏之奇石,多半是出自苏州太湖的[[太湖石]]。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好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
根据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贯因其祖上,当是昔之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陇西人"的说法呢?下面试论之。
[[File:20171222021815 eb35fbf5f3ff317434fe6f693e4f3ac3 2.jpg|缩略图|右|500px|[https://03.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71222/20171222021815_eb35fbf5f3ff317434fe6f693e4f3ac3_2.jpeg 原图链接][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1222021815744.html 来自似史非史]]]
牛弘死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间170年。如果都从生年算,那么他们相差达236年。这样,僧孺当是牛弘的数代后孙。牛氏居官在外,接连数代,对其籍贯,世人误以枝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计有功编辑的《唐诗纪事》在介绍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牛峤时说:"峤,字公卿,一字延峰,[[陇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张思宕、宗棣所辑《词林纪事》也说牛峤是"唐宰相僧孺之后。"《旧唐书》记载,僧孺有个孙子叫牛峤,官至尚书郎。唐玄宗时代,有个叫牛仙客的,初为县小吏,当过陇西营田使,迁洮州司马、河西节度使,曾驻军过临洮,后来做到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陇西县公。他父亲叫牛意仁,本没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贵,唐玄宗时代的张九龄曾给他题过墓志铭,说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灵台县志》),这说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还可以追 溯到汉代。其族祖牛邯,当过汉护羌校尉,曾在陇西住过;另一族祖牛崇还当过陇西主簿。如此,说牛僧孺是陇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峤的官封、居处和记述而错以枝为本呢?
61,8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