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次編輯
變更
小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8/680/nBnauM3X4ITM1cDO3cDNzIjNyITM5MTMyUjMwADMwAzMxAzL3Q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AIM-120%E5%85%88%E9%80%B2%E4%B8%AD%E7%A8%8B%E7%A9%BA%E5%B0%8D%E7%A9%BA%E9%A3%9B%E5%BD%88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small>
|}
'''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IM-120 '''A'''dvanced '''M'''edium-'''R'''ange '''A'''ir-to-'''A'''ir '''M'''issile,縮寫為'''AMRAAM'''),通常被暱稱為'''Slammer'''(猛擊者),是[[美國]]現役的[[主動雷達導引]]<ref>[http://nomad1999.tripod.com/weapon/a02.htm 主動雷達導引],nomad1999.tripod.com</ref> [[空對空飛彈]](AAM)。
== 起源 ==
美國海軍於1950年代開發[[AIM-7麻雀飛彈|AIM-7麻雀]]中程飛彈,AIM-7擁有約19[[公里]](12[[英哩]])的有效射程,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引]],可以攻擊視距內至[[超視距作戰|視距外]]的空中目標。早期沒有配備機炮的[[F-4|F-4幽靈]]與後來服役的其他[[戰鬥機]]在機腹下特殊設計的位置可以攜帶最多4枚飛彈,當飛彈有效作用時,能夠在纏鬥時發揮很大的威力。AIM-7與紅外線導引的[[AIM-9響尾蛇飛彈|AIM-9響尾蛇]]一起取代當時服役中的雷達與紅外線導引版[[AIM-4飛彈]]的位置。它的缺點是同時間只能攻擊一個目標,而且戰機發射它後必須持續指向敵機的方向,帶給提供射控資料的戰機很大麻煩和危險。
接著,美國海軍發展出[[AIM-54|AIM-54鳳凰]]空對空飛彈作為艦隊防空之用。鳳凰飛彈重量高達454[[公斤]](1000磅),能以5馬赫的速度攔截其設計時的假想敵-巡弋飛彈和發射它們的轟炸機。最早的方案是在直線機翼設計的[[F6D戰鬥機]]上攜帶6枚,稍後則改到[[F-111戰鬥機|F-111B]]上面。當[[格魯曼公司|格魯曼]]設計新的[[F-14]]時,他們預留足夠的載重量與空間來攜帶這個龐然大物。鳳凰飛彈是美國第一種具有[[射後不理]]能力的主動雷達導引飛彈:飛彈利用鼻端的雷達系統來導引,而不需發射載具的協助。理論上,雄貓能搭載6枚鳳凰飛彈,同時攔截6個在160公里(100英哩)外的目標。在當時,這是難以想像的能力。
由於只有F-14能夠攜帶鳳凰飛彈,使得雄貓成為美國當時唯一配備視距外[[射後不理]]空對空飛彈的機種。但高達6,000磅的飛彈重量已經遠超過越戰時執行傳統轟炸任務的載重。受限於著艦重量限制,F-14結構只能承受掛載2至4枚鳳凰飛彈落艦,如果超重便得拋棄飛彈才能安全降落,這讓海軍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儘管鳳凰飛彈評價極高,[[兩伊戰爭]]時也證明了其作戰效果,但是鳳凰飛彈無法在近距離下使用,且因為F-14的AWG-9雷達電子參數大多已被截收,因此F-14在戰場上少有空戰表現,這也導致鳳凰飛彈少有用武之地。
到了1990年代,麻雀飛彈的可靠性已經遠超過其在越戰的表現。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中,麻雀飛彈包辦了最多的擊落數目,並能有效的對抗極速達三馬赫的[[米格-25戰鬥機|MiG-25狐蝠]]。儘管[[美國空軍]]沒配備鳳凰飛彈,而持續改進[[AIM-47]]/[[YF-12戰鬥機|YF-12]]組合的纏鬥性能,他們還是期盼能夠像是海軍一般配備射後不理的飛彈。美國空軍需要一種新的飛彈,能裝在小如[[F-16戰隼戰鬥機|F-16]]輕型戰機上,也能使用原先在[[F-4幽靈II戰鬥機|F-4幽靈]]上掛載麻雀飛彈的空間。它必須讓[[F-22猛禽戰鬥機|F-22猛禽]]如同舊式[[F-106三角鏢]]一樣使用內載彈艙,來減少[[雷達散射截面]]。
== 發展 ==
AMRAAM是[[美國]]政府跟幾個[[歐洲]][[北約]]成員國關於發展空對空導彈及分享相關生產技術的協議的產物,但是這個協議目前已經失效。根據該協定,美國負責開發下一代中距離空對空導彈,也就是AMRAAM,北約歐洲成員國將負責開發下一代短程空對空導彈,也就是[[AIM-132先進短程空對空飛彈]]。該協議在冷戰後因故終止,並致使歐洲國家研發[[流星飛彈]]和AMRAAM對抗。美國則繼續升級[[AIM-9響尾蛇飛彈]],經過持續開發,AMRAAM在1991年9月開始部署。
蘇聯在當時為了對應AMRAAM,開發了[[AA-12飛彈]](R-77,西方通常稱為俄國的「AMRAAMski」)以茲對抗。
== 運作方式 ==
AMRAAM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它增進美國和其盟友未來在空戰中的優勢。AMRAAM將取代AIM-7麻雀飛彈成為新一代的空對空飛彈,它比以往的飛彈飛得更快、更小、更輕,也更能有效地對付低空目標。內部整合的主動雷達、慣性導航元件和微電腦設備也減少AMRAAM對載具火控系統的依賴性。
一旦飛彈接近目標,AMRAAM將會啟動本身的主動[[雷達]]來攔截目標。這種稱為[[射後不理]]的功能,讓駕駛員不需持續地以雷達照明鎖定敵機,也讓駕駛員能同時攻擊數個目標,並在飛彈鎖定敵人後進行迴避動作。
== 導航系統 ==
=== 中途導引 ===
攔截遠距離目標時,AMRAAM使用兩段式[[飛彈導引|導引]]。發射時,會將目標的動態和飛彈發射的位置輸入到AMRAAM中。AMRAAM利用飛彈內的[[慣性導航系統]](INS)和這些資訊來攔截目標。機載[[雷達]]、[[紅外線搜索追蹤裝置]]([[IRST]])、[[聯合戰術資料分配系統]](JTIDS)或是[[空中預警機]]都能提供目標的動態。
如果持續追蹤目標,飛彈內目標的資訊也會同時更新。AMRAAM會根據目標速率、方向的改變,來修正攔截路線,讓目標能成功的進入飛彈主動雷達的偵測距離,進行自我歸向導引。
不是所有AMRAAM用戶都決定購買中段升級方案,這限制了AMRAAM的有效性。[[英國皇家空軍]]決定不購買中段升級方案去強化他們的[[龍捲風戰鬥轟炸機|龍捲風F3]],因而使得實際測試時,未配備中段升級方案的AMRAAM,表現比不上配備[[半主動雷達導引]]的[[天閃空對空飛彈]]--AMRAAM本身的雷達的有效距離必然不及戰機的雷達。
=== 終端導引 ===
一旦飛彈接近目標並進入自我歸向導引時,AMRAAM會啟動主動雷達去尋找目標。如果目標出現在估計的位置或其附近,AMRAAM會將自己導引至目標。當在近距離空戰時(通常指視距範圍內,最遠10海浬),無需雷達鎖定可直接發射,AMRAAM發射後會立即啟動主動雷達,讓飛彈採用射後不理模式接戰,飛行員稱爲「Mad Dog」,意爲「放瘋狗咬人」,這時AMRAAM會做幅度很小、類似桶滾的動作,以增大AMRAAM內雷達的搜索範圍,增加補獲目标的機率,但MADDOG下的AMRAAM有可能誤射友機,目前飛彈並未內建[[敵友識別系統]],發射前的敵我識别靠的飛機搭載的IFF,飛彈不具備辨識友敵的能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無線電]]中使用代號"PITBULL"來表示飛彈進入自我歸向導引模式,如同發射時使用的"Fox Three"(意指發射主動雷達導引飛彈)。
== 擊落機率與戰術 ==
=== 標準情況 ===
在進入終端模式之後,AIM-120的尋標器具有[[電子作戰#電戰反反制|電子反反制]]能力,飛彈也具備優秀的機動性,代表它在對付有閃避機動能量的目標時,直接命中或近距引爆殺傷的機率還是很高(大約在90%上下)。
[[擊殺率]](Probablity of Kill,PK)是由包括與目標相對夾角(位於目標前方、側方或是後方)、高度、飛彈與目標空速與目標迴轉極限等因素所決定。
通常飛彈在終端歸向階段擁有足夠的能量時(代表發射飛彈的飛機與目標距離不遠,同時飛行高度與速度皆足),擊中敵機的機率就非常的高。如果飛彈自遠距離發射,在接近目標時速度已經過低,或者是目標運動迫使飛彈必須跟隨,並且消耗許多速度而無法繼續追蹤時,擊中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 性能較差的目標 ===
面對性能較差的目標有兩種接戰型態。如果目標機組無武裝或者是沒有攜帶任何中或長距離[[射後不理]]的武器,發射AMRAAM的飛機只需要依據是正對或者是尾追目標,以及飛彈具有合理的命中機率來決定發射的距離。尤其在對付運動能力低的目標時,因為錯失的機會低而可以自遠距離外發射。假設目標和發射飛機處於接近的狀態,特別是在高接近率時,飛行距離持續快速縮短使得飛彈也可以自遠距離外發射。在這種狀況下,即便目標進行迴轉,也很難有機會在飛彈追上前加速並且拉開足夠的距離(只要飛彈並未過早發射)。此外他們也不太可能在這種高接近率下有足夠的能力閃避開來。在尾追的情況下,發射的飛機可能需要與目標拉近至一半到四分之一的最大射程以內發射(對速度更高的目標,需要更近的距離)才能夠讓飛彈追上。
如果目標有攜帶飛彈,AMRAAM具備射後不理的性能就更佳珍貴,在發射之後飛機就可以轉向離開。即使目標配備遠程[[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他們也得要保持追擊才得以讓飛彈繼續追蹤,很容易會讓他們進入AMRAAM的射程範圍之內,要是他們發射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之後就轉向,這些飛彈將不可能擊中目標。當然,假設目標機組配備遠程飛彈,就算不具備[[射後不理]]能力,迫使發射AMRAAM的飛機轉向離開就足以降低飛彈命中的機率,因為在欠缺中途更新目標資料的情況下很可能無法在最後階段找到敵機。即使受到這些因素影響,飛彈還是有挺高的機會命中目標,而且發射的飛機也能夠避開威脅,這就讓配備AMRAAM的飛機有先天上的優勢。若是發射出去的飛彈都沒有命中,飛機可以掉頭再度進行接戰,只是這樣一來在迴轉時損失的速度會讓他們比追擊的敵機較為不利,同時也得要避免被半主動導引飛彈鎖定。
=== 同級的武裝目標 ===
另外一種接戰的型態是對方配備像是[[R-77飛彈|R-77]]這一類[[射後不理]]的飛彈 - 譬如[[MiG-29戰鬥機|MiG-29]]、[[Su-27]]或者是同類的戰機。這時候團隊合作成為重要因素,或者說演變成「誰先怯場的競賽」。雙方都可以在[[視距外]]就發射飛彈,然而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假如要持續追蹤目標以提供中途導引更新需要的資料,雙方都會進入對方的飛彈射程範圍之內,此刻特別突顯團隊支援的重要性,同時先進的飛彈與導引系統加上手不離桿的設計得以大幅減輕這方面的問題。另外一種主要的戰術是偷溜至敵機的後方發射飛彈,然後讓發射的飛機有足夠的時間脫離危險區域。即便敵機發現而且轉向攔截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損失速度,也許同時降低高度,會讓他們的飛彈處於能量劣勢而在發射後被對方成功閃躲。要達到這些目的需要優異的[[地面管制攔截]](GCI)或是[[空中預警管制機]]的協助。
== 各種版本 ==
=== 空對空飛彈 ===
AIM-120有主要四種衍生型號,全部都有在[[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服役,AIM-120A為最初期型,儘量產短暫時間便在1994年由較大翼面積的AIM-120B替換,AIM-120C於1996年開始交付。
目前量產中的版本包括有AIM-120C,與AIM-120D。
AIM-120C自從推出後便一直逐步升級。AIM-120C-6較前面量產的型號多一組改良型引信(目標偵查設備)。目前仍量產中的C型最新版本為AIM-120C-7,它是從1998年開始研發,配備了改良版本的主動尋標器,支援聯合戰術資料鏈的資料導入,並以更緊緻的電子零件降低電子艙段的容積,並將多出來的空間提供給推進火箭,AIM-120C-7的最大射程較前代型號增加、導引精度亦有改進。2003年8月至9月間測試驗收,2004年完成研發,2007年量產服役。
AIM-120C-7使[[美國海軍]]現役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式打擊戰鬥機]]得到可比擬F-14/AIM-54組合具備的空戰射程能力。
==== AIM-120A ====
使用WGU-16/B尋標器(Weapons Guidance Unit,武器導引元件)、WCU-11/B(Weapons Control Unit,武器控制元件)、WDU-33/B(Weapons Detonation Unit,武器爆炸元件)高爆破片彈頭、WPU-6/B(Weapons Propulsion Unit,武器推進元件)固態火箭推進器的最初期版本。1988年開始測試,1991年獲得[[初始作戰能力]]認證。
==== AIM-120B ====
1994年開始量產,更換主動尋標器為WGU-41/B。
WGU-41/B較前型的改良包括:運算速度更快的新型微處理器,[[可擦除可規劃式唯讀記憶體]],硬體元件改良後可以讓AIM-120在運輸期間仍可進行軟體升級,提高飛彈的運算優勢。
==== AIM-120C ====
開發稱為「產品預先改進計畫-第一階段」(Pre-Planned Product Improvement,'''P3I''' Phase 1),1991年開始研發,為F-22戰鬥機內藏彈艙收納而開發的改良型。受惠於彈翼縮小,F-22機腹彈艙可攜帶6枚此型飛彈。
AIM-120C的尾部彈翼縮小,翼展也因此縮小為44.7公分,這導致C型的飛行控制能力較A或B型劣。此外,C型也更換了導入慣性導引元件的WGU-44/B尋標器。
===== AIM-120C-4 =====
開發稱為「產品預先改進計畫-第二階段」(P3I Phase 2)
換裝改良型WDU-41/B彈頭,新彈頭重量減輕為18公斤。
===== AIM-120C-5 =====
由AIM-120C-4改良,2000年7月開始交付。
C-5控制艙段更換為WCU-28/B,WCU-28/B更新了控制軟體,使飛彈反干擾能力增強,且較WCU-11/B更為緊緻,因此讓C型有更多空間裝設推進燃料。
新的固態火箭為WPU-16/B,較WPU-6/B要增加12.7公分的推進燃料儲存量,使C型射程增加到105公里。
=====AIM-120C-6=====
由AIM-120C-5改良,差別僅在配備新設計的目標偵測裝置(TDD -Target Detection Device)
=====AIM-120C-7=====
開發稱為「產品預先改進計畫-第三階段」(P3I Phase 3),1998年開始研發,2003年測試,2004年量產。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清空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