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沐英

移除 17,920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沐英
| 原名 =
| 圖片名稱= 沐英像.jpg
| 圖片大小 = 170px
| 圖片說明 = 沐英像[http://123.4hn.org/dao/zhylc/muy.jpg 原图链接][http://www.wzpm123.cn/wzpm123tuku/000187553/ 来自沐英专题]
| 最高職務 = 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
| 屆數 =
| 國家 = 大明
| 前任 =
| 繼任 =
| 爵位 = 西平侯<br />追封黔宁王
| 籍貫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宿州]]
| 族裔 = 汉族
| 法號 =
| 字號 = 文英
| 諡號 = 昭靖
| 出生日期 = 至正五年(1345年)
| 出生地點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定远县]]
| 逝世日期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十七日
| 逝世地點 =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云南府]]
| 墓葬 = [[沐英墓]]
| 配偶 =
| 親屬 = 父:[[沐超]]<br>母:顾氏<ref>《[[国朝献徵录]]》(卷5):“沐英,字文英,定远人。父讳超,母顾氏。”</ref><br>养父:[[朱元璋]]<br>子:[[沐春]]、[[沐晟]]、[[沐昂]]、[[沐昕]]
| 經歷 =
| 著作 =
}}
'''沐英'''({{bd|1345年||1392年|catIdx=M沐}}),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汉族]],[[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养子,封西平侯。
[[File:《国朝献徵录》1.jpg|缩略图|左|[http://book.kongfz.com/275738/1320356304/ 原图链接]《国朝献徵录》:明代人物传记资料选编,一名《国史献征录》。一百二十卷。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澹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沐英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后随大军入[[福建]],以功迁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吐蕃]]。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右副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攻讨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云南逝世。
 
==生平==
=== 早期经历 ===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ref>《[[明史]]》(卷126):“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ref>。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二十一年(1362年),沐英十八岁时,授为帐前都尉,驻守[[镇江]]。后升为指挥使,驻守[[广信]]。不久,跟随征讨[[福建]],攻克[[分水关]],夺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闵溪]]十八寨,生擒[[冯谷保]]。朱元璋这时命他恢复沐姓。沐英移军镇守[[建寧府|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不久,升为[[大都督府]]佥事,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中机务繁杂堆积,沐英虽年轻,却聪明敏悟,剖决事务,毫无遗漏。[[孝慈高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朱元璋也十分器重他<ref>《[[明史]]》(卷126):“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ref>。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受命前往[[关中地区]],抵达[[熙河]],询问民间疾苦,发现有不利民众之事,便加以更置,然后上奏。第二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征讨[[吐蕃]],西攻川、藏,到达[[昆仑山]]<ref>《[[国朝献徵录]]》(卷5):“十年副卫国公邓愈征西戎,直抵昆仑山。”</ref>。因功劳颇多,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券]]。第二年,沐英被授为征西将军,征讨西番,在[[土门峡]]将其击败。然后取道[[洮州]],俘获其首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才班师回朝<ref>《[[国朝献徵录]]》(卷5):“十一年,拜征西将军,将京师及河南陕西山西兵复征西蕃,降其众二万,俘马牛羊二十馀万。得纳降七站之地,擒其酋长曰三副使、曰瘿嗉子者,献于京,威震西土。”</ref>。元朝国公[[脱火赤]]等驻扎[[和林]],屡次骚扰明朝边境。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受命总领陕西军队出塞,攻取[[亦集乃路]],横渡黄河,攀越[[贺兰山]],涉过流沙,七天之后到达和林。兵分四路夜间进击,沐英亲自率领骁勇骑兵直冲敌军中坚。擒拿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俘获全部敌军而返。第二年,沐英又随[[徐达]]北征,分道出塞,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生擒知院[[李宣]],并尽俘其部众<ref>《[[明史]]》(卷126):“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败之土门峡。径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明年,又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度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ref>。
 
=== 平定云南 ===
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沐英担任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一起跟随[[傅友德]]攻取云南<ref>《[[明史纪事本末]]》(卷12):“十四年秋九月壬午,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帅师征云南。列侯曹震、王弼、金朝兴、都督郭英、张铨等皆从。”</ref>。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派遣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余万在[[曲靖]]抵御。沐英乘大雾率军直趋[[白石江]]。雾散之后,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傅友德想马上渡江,沐英则说:“我军应停止前进,因为我担心会被敌军所扼。”于是率领诸军严阵江边,制造即将渡江的声势。另外却派遣奇兵从下游渡江,出现在元军之后,在山谷中张开迷惑元军的旗帜,并且每人吹一铜角。元军大受惊扰。沐英迅速指挥军队渡江,命令善于潜水者先行,用长刀直砍元军。元军退却,明军全部渡江。鏖战良久,明军又派出铁骑,于是大败元军,生擒达里麻,僵尸遍布十余里。明军长驱直入云南,梁王逃亡途中自杀,右丞[[观音保]]以[[雲南府|云南]]城投降,属郡全被攻下<ref>《[[明史]]》(卷126):“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军却,师毕济。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馀里。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属郡皆下。”</ref>。
 
[[大理]]凭借[[点苍山]]、[[洱海]],扼住[[龙首]]、[[龙尾]]两关。两关为[[南诏]]所筑,由土酋[[段世]]驻守。沐英自己率军直抵[[下关]],派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抄小路渡河,攀上点苍山,树立旗帜。沐英率军横渡河流、闯关而进,山上军队也奔驰而下,夹击元军,擒获段世,于是攻克大理。然后分兵收取还未归附的诸少数民族,设官立卫驻守。这才率军返回,与傅友德在[[滇池]]会合,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少数民族,设立乌撒、毕节二卫。土酋[[杨苴]]等又煽动诸少数民族二十余万人包围云南城。沐英奔赴援救,少数民族军溃窜山谷之中,沐英分兵将其捕灭,斩首六万。第二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ref>《[[明史]]》(卷126):“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扼龙首、龙尾二关。关故南诏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诸蛮,设官立卫守之。回军,与友德会滇池,分道平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立乌撒、毕节二卫。土酋杨苴等复煽诸蛮二十余万围云南城。英驰救,蛮溃窜山谷中,分兵捕灭之,斩级六万。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ref>。
 
=== 镇守云南 ===
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亦佐酋]]叛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少数民族,打通[[田州]]粮道。洪武二十年,平定[[浪穹]]少数民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第二年,百夷[[思伦发]]反叛,诱使少数民族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ref>《[[明史]]》(卷126):“十七年,曲靖亦佐酋作乱,讨降之。因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二十年平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明年,百夷思伦发叛,诱群蛮入寇摩沙勒寨,遣都督甯正击破之。”</ref>。洪武二十二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少数民族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即将开战,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于是乘风大呼,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昔剌亦]]是少数民族枭将,他殊死而战,左军稍有退却。沐英登高望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首级砍来。左帅见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而突入阵中。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少数民族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思伦发逃走,诸少数民族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ref>《[[明史]]》(卷126):“二十二年,思伦发复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蛮驱百象,被甲荷栏盾,左右挟大竹为筒,筒置标枪,锐甚。英分军为三,都督冯诚将前军,甯正将左,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因乘风大呼,驳弩并发,象皆反走。昔剌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馀人,生获三十七象,馀象尽殪。贼渠帅各被百馀矢,伏象背以死。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ref>。
 
不久,沐英会合颍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少数民族,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这年冬天,沐英入朝觐见,朱元璋在[[奉天殿]]赐宴招待,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然后派其返回<ref>《[[国朝献徵录]]》(卷5):“冬十月入觐,上宴劳,赐黄金二百两、银五千两、钞二万五千贯、文采百纯,别赐钞五万贯使建第于乡,居十日而还英。”</ref>。辞行之时,朱元璋亲切地抚摸着沐英说道:“使我对南方能高枕无忧的人,是你沐英啊。”沐英返回滇中后,在[[景东]]再败百夷。思伦发乞降,进贡土特产。阿资又反叛,沐英率军将其击败。南中全部平定。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通过翻译辗转前来进贡者<ref>《[[明史]]》(卷126):“已,会颖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越州酋阿资及广西阿赤部。是年冬,入朝,赐宴奉天殿,赉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疋,遣还。陛辞,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还镇,再败百夷于景东。思伦发乞降,贡方物。阿资又叛,击降之。南中悉定。使使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重译入贡者。”</ref>。
 
沐英在治理云南期间,他大力发展[[屯田]],把屯田增减情况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主要依据,使屯田总数超过一百万亩。沐英还兴修[[水利]],注重商业发展,召集商人进入云南;开发[[盐井]],修理道路,保护粮运,使人民安居乐业<ref>《[[明史]]》(卷126):“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馀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ref>。此外,他还在各地重修及兴建了一批[[儒学]][[学宫]],增设府州县学十几所,选择民间优秀人才及土官子弟读书。并亲颁学制、学规,礼聘人才任教<ref>{{cite journal|author=李清升|ur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ZZ200503026.htm|title=沐英身体力行发展文化教育的功绩及其意义|journa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year=2005|issue=3}}</ref>。此外,沐英在征讨[[思伦发]]时,思伦发使用[[大象]]进行攻击。沐英在使用火器时改进了射击方式,提出[[三段击]]战术<ref>《[[国朝献徵录]]》(卷5):“英乃召诸将校谓之,曰:“定边受围巳久,若不即破贼,设定边失守,则贼势益张。彼徒恃其象,以恐慑我军。今方少以骑士挑之,已获一象,又何足畏乎?吾知所以破之之术矣,可多置火铳神箭于前,作三行参差。而阵伺彼象近,则前行之铳箭齐发,象若未退,则第二行者继之,第三行又继之,使铳声不绝,象必惊而却走。然后以大军乘之,破之必矣。””</ref>。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为之痛哭。此前[[孝慈高皇后]]去世时,沐英哭得吐血。到这时身染疾病,五月十七日死于滇中,终年四十七岁<ref>《[[国朝献徵录]]》(卷5):“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得未疾,卒,年四十七。”</ref>。军民在里巷间相聚号哭,远处少数民族也都为之流涕。沐英归葬京城,追封为黔宁王,谥号昭靖,配享太庙<ref>《[[明史]]》(卷126):“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甯王,谥昭靖,侑享太庙。”</ref>。
 
==后代==
{{main|明朝黔國公世系圖}}
沐英有四子,其中[[沐春]]、[[沐晟]]、[[沐昂]],皆随父镇守[[云南]],沐昕則為駙馬,娶[[常宁公主]]<ref>《[[明史]]》(卷126):“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昕驸马都尉,尚成祖女常甯公主。”</ref>。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镇守云南。沐春死后,[[沐晟]]袭爵,因征安南有功,进黔国公<ref>《[[明史]]》(卷126):“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无子,弟晟嗣。……明年大发兵讨交址,拜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犛,语在《辅传》。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ref>。後代鎮守雲南直到南明滅亡<ref>《[[明史]]》(卷126):“……子[[沐天波|天波]]嗣。十馀年而土司[[沙定洲]]作乱,天波奔永昌。乱定,复归于滇。永明王[[朱由榔|由榔]]入滇,天波任职如故。已,从奔缅甸。缅人欲劫之,不屈死。初,沙定洲之乱,天波母陈氏、妻焦氏自焚死。后天波奔缅,妾夏氏不及从,自缢死。逾数十日收葬,支体不坏,人以为节义所感焉。”</ref>。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的女主角之一的[[沐劍屏]]被形容是沐英的後裔。
 
==参考文献==
{{Reflist|2}}
 
{{s-start}}
{{s-reg|other}}(明朝)
{{s-new}}
{{s-ttl|title=[[西平侯]]|years=1377年-1392年}}
{{s-aft|after=長子[[沐春]]}}
{{s-end}}
 
{{DEFAULTSORT:M}}
 
[[Category:明朝军政人物|赠]]
5,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