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安縣志

增加 71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內部連結
香港位處南海之濱,既遠離朝廷,亦非國防重鎮,因此在古代極少引起史官注意。要了解香港的古代面貌,文字資料方面主要依賴地方志。
[[ ]] [[ 萬曆 ]] 元年(1573年),隨着人口增加,沿海一帶海盜不時出沒,為了方便管治,從 [[ 東莞 ]] 縣劃出新縣 —— 新安縣 (含「 , 意思 革故鼎新,去危為安 之意 ,地理範圍大約就是今日香港與深圳。其後當地政府着手編纂地方志,香港自此在地方志中開始有較詳盡的記載。 
萬曆十四年(1586年)《新安縣志》第一次纂修完成,至民國初年經過多次重修增補,可惜目前存世的僅餘兩個版本,分別是康熙版(1688年)及嘉慶版(1819年)。<ref>{{Cite Web|url= 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志在四方/四方修志/新安縣志-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主要文獻|website=香港地志中心|accessdate=2022-08-15}}</ref>
康熙版《新安縣志》約9萬字,包括輿圖、天文、地理、職官、宮室、田賦、典禮、兵刑、選舉、人物、防省、藝文、雜志等13卷。然而,因成書於清初復界之後,當時新安縣人丁稀少,內容未算完全齊備。
其後嘉慶版的《新安縣志》由知縣 [[ 舒懋官 ]] 主修,合共近15萬字,按內容分成13個部分,總共24卷,內容包括各種基本資料如人口、氣候、山川、物產、官府架構、官員名字、基建、政策、防務、官員政績、科舉、名勝古蹟以及奏摺、詩詞等,並附有列明縣界的地圖。
==記載明清港人生活==
香港自宋代起就有源於中原的氏族遷入定居,明清時期的香港人究竟如何生活,閱讀嘉慶《新安縣志》的經濟史料就會略知一二。
嘉慶《新安縣志》卷一有關氣候的記錄,就知道香港古代燠熱的時間多而寒冷的日子少,氣候變化和今天大致相同。香港的夏天經常有颶風,沿海居民飽受其苦,情況一如今日。
同一卷另有《風俗篇》明清時期本地居民生病,則寧可求鬼神打救而不就醫;以前坊間傳聞有人到寺廟求「神茶」治病的風俗,明清時期嫁娶都會流行用檳榔過禮。
飲食方面至少另有兩種風俗, 在今日的香港已不存在。其一是「夏至屠狗」, 屠狗這種飲食習慣早已在香港立法禁止。冬至則流行「宰鴨」, 現代香港人過年過節基本上以雞為主打食品。
香港自宋代起就有源於[[中原]]的氏族遷入定居,明清時期的香港人究竟如何生活,閱讀嘉慶《新安縣志》的經濟史料就略知一二。 嘉慶《新安縣志》卷一有關氣候的記錄,就知道香港古代酷熱的時間多而寒冷的日子少,氣候變化和今天大致相同。香港的[[夏天]]經常有[[颱風]],沿海居民飽受其苦,情況一如今日。 同一卷另有《風俗篇》明清時期本地居民生病,則寧可求鬼神打救而不就醫;以前坊間傳聞有人到寺廟求「神茶」治病的風俗,明清時期嫁娶都會流行用[[檳榔]]過大禮。 飲食方面至少另有兩種風俗, 在今日的香港已不存在。其一是夏至屠狗, 屠狗這種飲食習慣早已在香港立法禁止。[[冬至]]則流行「宰鴨」, 現代香港人過年過節基本上以[[雞]]為主打食品。 另外,卷二《輿地一.墟市》中列出了當時香港居民「血拚」的主要去處,包括 [[元 朗墟 ]] [[ 石湖墟 ]] [[ ]] [[ 長洲墟 ]] 等墟市,反映出今日新界地區在清朝中葉的商業狀況,也可以推想當時村民如何從居住的村莊,按一定的墟期步行到這些墟市消費。這種動輒要花上一天來回的消費行為,實非今日出入以港鐵代步的香港人所能想像。 卷二《輿地二.物產》, 其中有一段關於 [[ 茶葉 ]] 的記載, 茶產邑中者甚夥,其出於 [[ 杯渡山 ]] 絕壁上者,有類 [[ 蒙山茶 ]] 。烹之作幽蘭茉莉氣。 緣山勢高得霧露以滋潤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蒙山茶,又名蒙頂茶, 從唐 [[ 玄宗 ]] 天寶元年起,蒙山茶列為 [[ 朝廷 ]] [[ 貢茶 ]] ,一直延續到清朝光緒年間,從未間斷,時間跨度超過一千年。嘉慶《新安縣志》將屯門杯渡山絕壁上所產的茶與皇家貢茶蒙山茶相比,可見其品質之佳!<ref>{{Cite Web|url=http://www.takungpao.com.hk/taiwan/text/2018/0504/163361.html|title=《新安縣志》記載明清港人生活|date=2018-05-04|accessdate=2022-08-15}}</ref>
取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刻印的《新安縣志》(鳳岡書院藏版)。校注工作根據的是香港著名作家葉靈鳳收藏的刊本,它是現在罕見的嘉慶《新安縣志》中的第一版原本,但缺頭兩頁和序二,最末一頁的藝文志隻有殘頁。它雖非完璧,卻是最具史料價值的版本。經一年多時間進行校補, 2007年這套線裝本《新安縣志》初版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印了300套,早已斷市。 孫立川后又校出不少錯漏,再次重刊時,他還請國學大師饒宗頤再次題簽。<ref>{{Cite Web|url= http://ydyl.people.com.cn/BIG5/n1/2017/1103/c411837-29624876.html|title=為香港正史觀|date=2017-11-03|website=人民網|accessdate=2022-08-15}}</ref>
13,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