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恆河

增加 3,722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地質板塊==
印度次大陸位於[[印度-澳洲板塊]]中的次板塊[[印度板块]]最北部。。南方[[超大陸]][[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於7,500萬年前開始向東北方移動,該地質作用約持續了5,000萬年,該大陸橫越了當時尚未形成的印度洋。印度次大陸最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隱沒帶|隱沒]]至歐亞板塊之下,抬升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喜马拉雅山脉]]。在喜馬拉雅山形成時南麓曾存在大量因結構性下沉而出現的[[槽]]地質構造,隨著[[印度河]]及恆河的沖積作用而逐漸被填滿,並形成現今的[[中央平原 (南亚)|印度平原]]。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折叠地形
恒河风光
恒河风光
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在代沃布勒亚格(Devaprayag)汇合后形成恒河主流,切穿外(南)喜马拉雅山脉,在里喜盖什(Rishikesh)从山中涌出。接着在印度教徒的另一个圣地赫尔德瓦尔流到平原上。
虽然河流水量因季节而有差异,但在接纳较多支流和进入降雨量较大地区之时明显增加。4~6 月,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入恒河,7~9 月的雨季,带雨的季风造成洪水。在印度北方邦境内,主要右岸支流有流经印度首都德里、在安拉阿巴德(Allahabad)附近汇入恒河的亚穆纳河,以及在印度中央邦从温迪亚山(Vindhya)北流并很快汇入恒河的栋斯河(Tons)。北方邦的主要左岸支流为拉姆根加河、戈默蒂河(Gomati)与卡克拉河(Ghaghara)。
 
恒河接著流入比哈尔(Bihar)邦,来自北面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主要支流有根德格河、布里根德格河(Burhi Gandak)、库格里河(Ghugri)与戈西河,其南面最重要支流为宋河(Son)。恒河继而沿拉杰默哈尔丘陵边缘南流,然后奔东南到达三角洲顶点法拉卡(Farakka)。在恒河流入的最后一个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达河(Mahananda)从北面注入。(在整个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国,恒河在当地被称为博多河)。三角洲最西部分流为胡格利河(Hooghly),加尔各答市就坐落在其东岸上。在孟加拉国,浩阔的布拉马普得拉河(汇流前约 241km河段被称为亚穆纳河)在瓜伦多卡德附近汇入恒河。合在一起的河流被称为博多河,在坚德布尔(Chandpur)以上与梅克纳河合流。河水遂通过无数水道注入孟加拉湾,其中最大水道为梅克纳三角湾。
 
恒河掠影二
恒河掠影二
来自恒河与布拉马普得拉河流域的泥沙沉积物,延伸到海中构成的三角洲,面积约 6 万km,由反覆交错的黏土、沙子和泥灰构成,并有一层层循环重叠的泥碳、褐煤和曾为森林覆盖的林地。
 
恒河三角洲南部表面,由大量泥沙在迅速沉积形成。东面三角洲临海一边正由于被称为沙洲的新地和新岛的形成而迅速改变著。然而,三角洲西海岸自 18 世纪以来实际上没有变化。
 
西孟加拉地区的河流流速缓慢;几乎没有水经这些河流入海。在孟加拉三角洲地区,河流宽阔而活跃,水量丰沛,并与无数港湾沟通。在雨季(6 月),这一地区大部洪水泛滥,水深数呎,使得建在人工垫高的土地上的村庄和住宅成为洪水中的孤岛。雨季期间居民点之间的交通只能靠船。
 
在整个三角洲临海一边,有一片辽阔的潮汐林和沼地。森林被称为孙德尔本斯(Sundarbans),受到印度和孟加拉保护。
 
折叠气候
恒河流域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系。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 7 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雨,以及 4~6 月热季中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成的流水。恒河流域降水与西南季风相伴,但也随 6 月间起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而来。只有少量降雨发生在 12 月间。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西头的 760cm至东头 2,286cm余之间(在北方邦的上恒河平原,平均降雨量约为 7,721.6cm;在比哈尔中央平原,为 10,312.4cm;在三角洲地区为 152.4cm)。三角洲地区在雨季开始前的 3~5 月间和雨季结束后的 9 月间遭受强气旋风暴的侵袭。这些风暴中有一些造成大量生命损失和家园、庄稼及牲畜的毁灭。1970 年 11 月的一场风暴就具有灾难性规模,造成至少 20 万人乃至可能多达 50 万人的死亡。
==河系概況==
*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3150米处,流到[[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汇合处[[德沃普拉耶格]],海拔降至300米,以后称为恒河。在印度文化及神話中,認為帕吉勒提河為真正的源頭,但阿勒格嫩达河長度較長。阿勒格嫩达河的河源來自[[楠达德维山]]、[[卡密特山]]等山脈融雪;[[帕吉勒提河]]源於海拔3,892公尺的根戈德里冰川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海拔降至120米,安拉阿巴德以上为上游,下至[[西孟加拉邦]]段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1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