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57
次編輯
變更
梳篦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梳篦</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ntjoy.com/liv_loadfile/n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梳篦</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ntjoy.com/liv_loadfile/news/gn/fold613/1493794853_5924640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6%A2%B3%E7%AF%A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2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梳篦(shū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梳篦
拼音:shū bì
产地:江苏常州
用 途:[[理发]]
别称:[[栉]]
制作材料:骨、木、竹、角、象牙
==简介==
梳篦,又称栉, 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 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三国志·魏志· 管辂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唐 罗隐《白角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宋陶谷《清异录》 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赀,喜 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 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 山东 宁阳 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 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 苏南、 浙西等地的优质 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常州篦梳==
梳篦是江苏 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 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赫连]]、[[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
相传 炎帝死后, 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 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 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 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 苏东坡曾 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 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 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明末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梳篦店一般都在门前悬挂醒目的大木梳大篦箕模型作为商店的标志。 常州著名梳篦店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创设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 1621 — 1627 年) ,原名真老卜恒顺,由常州一姓卜的艺人创办。从开创到1949 年前后一直由卜氏家族负责经营,已是第八代传人。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光绪年间, 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 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 宫花送到 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 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清末,篦箕巷的篦箕工场就有大小七家,其中最古老的是“老卜恒顺梳篦店”。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 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 美国 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历史==
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 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常州赋》中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因为清代 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 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在 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ref>[https://www.sohu.com/a/391766589_176100 梳篦:古代女子的鬓上风情]搜狐网,2020-04-2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梳篦</big>'''
|-
|<center><img src=http://www.ntjoy.com/liv_loadfile/news/gn/fold613/1493794853_5924640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6%A2%B3%E7%AF%A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2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梳篦(shū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内容==
中文名:梳篦
拼音:shū bì
产地:江苏常州
用 途:[[理发]]
别称:[[栉]]
制作材料:骨、木、竹、角、象牙
==简介==
梳篦,又称栉, 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 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说文。木部》:“梳,所以理发也。”又“栉”,梳比之总名也。” 段玉裁注:“疏者为梳,密者为比。”《三国志·魏志· 管辂传》:“徐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为枇耳。”唐 罗隐《白角篦》诗:“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宋陶谷《清异录》 洛阳少年崔瑜卿,多赀,喜 游冶,尝为娼女玉润子造绿象外五色梳,费钱近二十万。”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 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 山东 宁阳 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 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 苏南、 浙西等地的优质 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常州篦梳==
梳篦是江苏 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 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赫连]]、[[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
相传 炎帝死后, 蚩尤起兵复仇。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常州梳篦工匠 赫连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战,蚩尤被轩辕皇帝打败,赫连被俘入狱。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做木梳,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连已人头落地。轩辕黄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制作。后来,赫连和皇甫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隋朝开凿的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 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时,当地梳篦花色繁多,不胜 枚举,大的竟有二尺多长。北宋以来,质地日趋贵重,金银栉具相当流行。大文豪 苏东坡曾 有"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的诗吟。元代,常州梳篦从运河经 长江出海,随着"水上丝 绸之路"传到海外。
明清时代,文献中关于常州梳篦的记载渐多。 《常州赋》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明末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梳篦店一般都在门前悬挂醒目的大木梳大篦箕模型作为商店的标志。 常州著名梳篦店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创设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 1621 — 1627 年) ,原名真老卜恒顺,由常州一姓卜的艺人创办。从开创到1949 年前后一直由卜氏家族负责经营,已是第八代传人。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户皆为"的景象。清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光绪年间, 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 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600朵 宫花送到 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据说, 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清末,篦箕巷的篦箕工场就有大小七家,其中最古老的是“老卜恒顺梳篦店”。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 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常州的梳篦逐渐传入海内外,1915年在 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 美国 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历史==
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 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常州赋》中有“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的记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因为清代 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 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1915年在 美国旧金山和平博览会上获银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ref>[https://www.sohu.com/a/391766589_176100 梳篦:古代女子的鬓上风情]搜狐网,2020-04-2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