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嘎隆拉雪山

增加 7,851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嘎隆拉雪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脱縣—波密縣交界地帶,是崗日嘎布山脈的西端段(也是橫斷山脈的西北極端)…”
'''嘎隆拉雪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脱縣—波密縣交界地帶,是崗日嘎布山脈的西端段(也是橫斷山脈的西北極端),平均海拔4800米,山口海拔4200米左右,是南面印度洋暖水氣和北面青藏高原高寒水氣的交鋒帶,氣候多變,令人生畏,加上地質構造複雜,活動劇烈頻繁,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
*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2011年3月24日發生雪崩災害。
*嘎隆拉山口是騾馬道路,也是墨脱公路(扎墨公路)舊路所過,一年只有5-9月能通行,2010打通嘎隆拉隧道,公路可以基本上全年通行了。
*大雪封山季節 徒步 埡口的危險:遇到呼嘯的陣風就會被刮下千米雪崖,而且附近有七個雪峯埡口,找錯埡口則後果就不堪設想。
*嘎隆拉山,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脱縣—波密縣交界地帶,是崗日嘎布山脈的西端段(也是橫斷山脈的西北極端)。
*平均海拔4800米,是駕車進入墨脱的必經高山。
*其地勢陡峭,地形複雜,山頂常年積雪平均厚5米至6米,每年6-9月積雪融化後,行人方能通過。
*其餘時間道路積雪,路徑不辨、深淺難測,不能通行,完全封山。時至今日,墨脱仍被外界稱作“高原孤島”。
*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雪山處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迎風坡,受印度洋暖氣候的影響,氣候多變,令人生畏,加上地質構造複雜,活動劇烈頻繁,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為神山。
*嘎隆拉雪山典型的現代冰川地貌,長年積雪,是堵在墨脫縣的一座攔路虎。
*望著仰頭看不到頂的嘎隆拉雪山,收入眼簾盡是白皚皚的雪,閃著耀眼的陽光。
*可以看見冰川形成的U形穀、雪山森林。
*源頭嘎隆寺盆地,有兩條不同方向的大的山谷冰川彙集。
*匯口嘎隆寺盆地底部為水草豐美的夏季牧場,牧民的小木屋就建在現代冰川的末端。
*森林、雪山冰川、牧場民居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開車上嘎隆拉雪山經驗談===
*從波密到墨脫還要翻越此行最後一座雪山——嘎隆拉雪山; 因為這條路十分險峻,屬於單行道。
*同時為了避免修路工人施工時封路,必須趕在他們上班之前通過嘎隆拉隧道,因此早上7點鐘我們就要出發。
*在茫茫晨靄中,車隊已經整裝完畢踏上征途; 天空仍然下著雨,窗外黑黝黝什麼都看不見,雨刷不停的搖動,唯一能感覺海拔變化的就是車內溫度在降低,車窗外玻璃上也起了霜。
*嘎隆拉雪山海拔4200米; 處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迎風坡,受印度洋暖氣候的影響,因此氣候多變。
*再加上地質構造複雜,活動劇烈頻繁,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被當地人稱為「神山」。
*從波密出發沒多久,車隊就開始爬坡起; 隨著海拔升高雨水變成凍雨,又變成漫天飛舞的雪花,手機網絡也沒有了信號,山路更加蜿蜒險峻。
*抬頭看山我們的頭頂出現一束亮光,其實那是走在前面的車燈; 盤山路彎多且急,風大雪大路面濕滑,坐在車內的人忐忑不安; 在最前面的領隊老張,通過對講機不時叮囑司機小心駕駛,不要猛踩剎車。
*隨著天色漸漸亮起來,路邊已不是闊葉林,而是一棵棵樹冠覆蓋白雪的松樹,滑坡、雪崩的痕跡在路上隨處可見。
*越往高處走雪越大; 在白茫茫的世界裡,車隊行進的公路盡頭,是一座完全成白色的雪山; 山下出現一個黑黢黢的洞口——嘎隆拉隧道到了。
*老司機雪地開車經驗--嘎隆拉隧道全長3.3公里,是西藏墨脫公路必經之地。
*2010年12月15日隧道建成後,扎墨公路縮短公路里程25公里。
*要是沒有這個隧道,我們今天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經歷更兇險難走的路程。
*從海拔3700多米隧道入口處進入隧道後,車隊就一路下行; 隧道內沒有照明,一片黑暗,坐在車內的人只感覺車輛一直下坡。
*「嘎隆拉隧道」路面是斜坡,進出洞落差達到128米(40層樓房高度); 打個比方來說:不小心從這邊進洞口踢個足球,它會以飛快的速度不停滾動,最後從出口飛出。
*當我們在黑暗中經歷近一個小時後,當再次看到天空時,人已經到達嘎隆拉雪山的另一坡面了。
*接下來是360度盤山路,在峭壁之上U型彎、S型彎貫穿始終; 好在今天的氣溫還沒有達到結冰的程度,雖然下著雪路面有積雪但都能融化著。
*開車的胡師傅是個常年跑波密-墨脫線的老司機,他一邊小心駕駛車輛一邊說「走這段路時要格外當心,趕到路面結冰的時候車就別走了; 停在路邊等雪化,因為稍不注意車就會衝出去,路邊就是萬丈懸崖」。
*胡師傅告訴我們,在這樣冰雪覆蓋的路上行駛,最重要的是保持與前後車的距離; 這樣當後面的車剎車失靈時,不會因為跟的太近,撞到前面的車。
*說話間一輛陝A牌照的四驅越野車緊緊跟在我們車後; 胡師傅頓時緊張起來,「太危險了,這個外地車一看就沒走過嘎隆拉。哪能跟那麼近啊?」。
*為了安全起見胡師傅慢慢把車停在路邊; 降下窗玻璃招手讓那輛車先過去; 我們的車跟在越野車後面,離它遠遠的。
*從雪國到雨林的兩公里--車隊繼續前進,抵達墨脫公路62K檢查站時,基本就算平安通過嘎隆拉雪山了; 隨著海拔的降低,雪線消失了; 眼前又開始出現高大的松樹,植被也越來越茂密。
*62K檢查站路邊停著了幾輛大馬力柴油拖車,司機老胡告訴我們這是因為遇到下雪天,路面會結冰; 一些動力小的轎車跑冰雪路面,往往出現輪胎打滑; 為了安全起見,就要租用這些拖車把它們從監測站背到「嘎隆拉隧道」另一個出口。
*「現在正在通過原始森林,前面就是64K」; 離開62K沒多久,老胡就告訴我們要徹底告別之前走的柏油路了,接下來全都是爛泥路。
*九點二十左右,車隊抵達墨脫公路64K。
*經過這幾天墨脫公路的旅程,已領悟到「在這裡不能用距離推算行進時間」; 因為看似很短的距離走起來卻很費時間; 比如從62K到64K,理論上也就相隔2公里,一腳油門的距離; 但實際卻沿著盤山路走了將近一個小時。
*據了解墨脫公路1975年從波密縣扎木開始修建工地了80公里處,由於技術條件不夠於1980年停工。
*1994年,在投入大量物力財力後終於修成一條泥土公路,墨脫縣城第一次開進汽車。
*由於這裡地質構造極不穩定,部分路段很快被大面積塌方和泥石流沖沒; 於是在墨脫公路沿途就留下以公里數命名的地名,如「64K」、「80K」。
*從「62K」抵達「64K」,兩公里的直線距離海拔卻已經下降了幾百米; 此時已經完全進入亞熱帶到處都是茂密的植被。遠處的山巒基本都看不到山頂,全都被一棵棵參天大樹覆蓋。
*車隊停靠的「64K」的是一個盆地的平坦路段,一條二三十米的路上散落幾間木房子; 「郎傑藏餐」是這裡唯一像樣的店鋪。
*到達「80K」時還能看到一間上規模的賓館,老闆打出廣告牌上寫著「標間」字眼; 80K是進出墨脫的中轉站,徒步墨脫的驢友一般返程時也會到這裡坐車去波密。
*汽車經過這裡後也就是走完墨脫公路最好的路段,在經過一個長下坡後,就將進入最後一段爛的無法想像的「魔鬼路」了。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