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子

增加 18,942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hilosopher |region = 中國哲學 |era = 古代哲學 |color = lightsteelblue |image_name = File:Half Portrait…”
{{Infobox Philosopher
|region = 中國哲學
|era = [[古代哲學]]
|color = lightsteelblue
|image_name = File:Half Portraits of the Great Sage and Virtuous Men of Old - Meng Ke (孟軻).jpg
|image_size = 200px
|image_caption = 鄒國亞聖公孟子畫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name = 孟轲
|birth_date = 前372年([[周烈王]]四年)
|birth_place = [[鄒國]](今'''山東鄒縣''')
|death_date = 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83岁)
|death_place =
|school_tradition = [[儒學]]
|main_interests = [[倫理學]]、[[社會哲學]]
|notable_ideas = [[性善论]]、[[仁政]]、[[王道_(儒家思想)|王道]]、[[民本思想]]
|influences = [[孔子]]、[[子思]]
|influenced = 众多[[東方哲學|東方哲學家]]
|signature =
|box_width = 20em
}}
{{儒学}}
{{伦理学}}

'''孟子'''({{Bd|前372年||前289年||catIdx=M孟}})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邹城市|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 (書)|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ref>[[赵岐]]在《孟子注》书前的总序《孟子题辞》中赞扬“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士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励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亚圣”一词最早的出现。</ref>,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生平经历 ==

===家世===
据说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长子[[孟庆父]]的后代,孟庆父之子[[孟穆伯|孟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孟孙氏|仲孙氏、孟氏]]。[[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 亚圣 ===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孔子]]之孫[[子思]]為師,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 (書)|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 (書)|孟子]]》与《[[论语]]》、《[[大學 (經傳)|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辩论]]。

== 身後榮辱 ==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ref>[[王培军]]:《小说旁证》引清人[[潘永因]]编纂《[[宋稗类钞]]》卷六一</ref>。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取代了[[颜回]]成为“亚圣”。[[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 (書)|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删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ref name="广州日报">{{cite news|url=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8/11/content_1442865.htm|title=朱元璋贬孔不成便“删孟”|date=2011-08-11|publisher=广州日报|author=钟葵|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1192359/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8/11/content_1442865.htm|archivedate=2015-03-11}}</ref>。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ref>[[全祖望]]《鲒埼亭集》卷35</ref>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 思想 ==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愛]],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论|性善]]。
=== 性善與性惡 ===
{{main|人性|性善论|性恶论|心理利己论}}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人性|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此外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也叫“[[四善端|四端]]”或“[[四端|四德]]”﹚,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論對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

在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主張[[性惡論]]。這一派的代表就是[[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餓了就想吃飽,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這是人之本性的真實表露。在他看來,“好利”、“疾惡”、“好聲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欲,也是人的性惡的表現。而善的道德意識是後天人為加工的結果。這種後天人為的加工就叫“偽”。

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第一次運用“性”與“偽”的範疇來說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道德的關係,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道德化,強調“性偽之分”,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機能而產生的物質生活的欲求,而社會道德規範是對這種欲求的限制和調節,二者是對立的。同時,二者又是統一的,“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意思是說,沒有自然本性,就用不会有社會道德的人為加工;沒有人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惡變善。聖人的作用就在於把“性”和“偽”很好的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荀子較全面的論述了“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着重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塗之人可以為禹”等觀點,認為人都有改變本性,成為聖人的可能。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對[[法家]]影響甚大,{{fact|但始終未能成為儒家的正統觀念|2012-11-10}}。傅斯年認為荀子的說法與孔子相近,反而孔子與孟子對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這點差異「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ref>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152頁;收錄於《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52年。</ref>

=== 政治思想 ===
==== 民本思想 ====
{{seealso|師曠}}
“[[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主|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為孟子是民主的先驅)。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孟子认为取得政权要有爱民之心,还要有合法的手段。而且政权还要有取决于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为政不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丧失继续执政的资格了。孟子并引用尚书太誓篇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告诫人君重视民心。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 (書)|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 (書)|孟子]]》,這可能是《[[孟子 (書)|孟子]]》列入「[[十三经|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 (書)|孟子]]》與《[[論語]]》、《[[大學 (經傳)|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 (書)|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刘三吾]]等人刪節《[[孟子 (書)|孟子]]》中的有關內容。<ref>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一文說:“今北平圖書館,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節文》一部,可見所刪八十五條內容如何。”(《讀書與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書店刊)</ref><ref name="广州日报" />如《盡心篇》,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十字。又《盡心篇》,刪“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七句。又《離婁篇》,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六句<ref>楊伯峻《孟子譯注》</ref>。

==== 仁政與王道 ====
{{main|仁政|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关于孟子究竟是主张王道还是德道学术界意见不一。“王道”思想应该是“内圣外王思想”的简称,而内圣外王思想出于道家《庄子·天下》篇。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简思孟学派代表作《五行》看,孟子主张的是善道和德道。《五行》讲:仁义礼智四行全,善道也;仁义礼智圣五行全,德道也。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童子问易》总结由《易经》而来的德道说: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文明、和谐,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与德行。<ref>任国杰:《<易传>的“宗揆驱鬼”“以形判道”》(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4),478)</ref>

== 后世纪念 ==
''' 主要封贈 '''
*齐宣王封孟子为稷下学宫第一任上大夫。
* 1083年(宋元豐六年),升鄒國公。
* 1330年(元至順元年),加贈為鄒國亞聖公。
* 1452年([[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 1530年([[明]][[嘉靖]]九年),奉為[[亞聖]],罷公爵。
* 1914年([[民國]]三年),第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 孟子後代 ==
{{主条目|孟子家族}}

==評價==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評價孟子:把孟子說成孔子的繼承人,並認為聖人之道在孟子以後失傳,使孟子在道統中具有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
*[[北宋]][[蘇洵]]著有《苏评孟子》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南宋]][[陸象山]]認為:孟子以先立其大而盡心知天,所謂「大」字,即指「本心」(本體之心)或理。
*[[明太祖]]命大學士[[劉三吾]]刪孟子,編孟子節文。
*[[明]][[王陽明]]:心學高峰。
*[[朱熹]]輯有《孟子節文》,删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傅斯年]]認為孟子的邏輯功夫遠不如[[荀子]],其討論性善的言論「放而無律」,「孟子之詞宜在[[淳于髠]]之上,[[荀卿]]之下也。」<ref>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164頁;收錄於《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52年。</ref>

== 流行文化 ==
*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傳]]》中黃蓉曾说道:“孟夫子最爱胡说八道,他的话怎么能信 ?”
* 小说《[[大秦帝国]]》虚构了张仪与孟子的两次论战。

== 參見 ==
* [[儒家]]、[[儒教]]([[孔教]])、[[孔子]]
* [[孟子世系]]、[[孟子家族]]、[[孟母三遷]]
* [[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研究書目 ==
*James Behuniak Jr. & Roger T. Ames(安樂哲)編,梁溪譯:《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Francois Jullien著,宋剛譯:《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的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劉述先:〈[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14/14-1-14.pdf 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
*黃俊傑:〈[http://140.109.24.171/home/publish/PDF/Newsletter/3/03-11-32.pdf 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
*黃俊傑:〈[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4703856&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1610003896211,1620004752230,1630004721468,1640004754369,1650004718829,1660003886375,1670004708111,1680004708882,1690004700640,1700004703848,1710004703856,1720004709401,1730004709410,1740004699811,1750003884237,1760004709205,1770005899620,1780004688066,1790004688068,1800004690911, 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黃俊傑:〈[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Bulletin/11/11-281-301.pdf.pdf 從孟學詮釋史中國詮釋學之特質]〉。
*黃俊傑:〈[http://nthur.lib.nthu.edu.tw/retrieve/72661/JA01_1989_p01.pdf 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
*李明輝等:〈[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16/16-27-40.pdf 孟子學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李明輝:〈[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Bulletin/13/13-243-267.pdf.pdf 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白彤东:〈[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4468770 仁权高于主权——孟子的正义战争观]〉。
===歷代善本===
以下為孟子相關參考論著資料:<ref>[[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4頁。</ref>
*[[東漢]][[趙歧]]注、[[北宋]][[孫奭]]:《孟子注疏》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義》
*[[楊伯峻]]:《孟子譯註》
*[[王業興]]:《孟子研究論文集》

== 外部連結 ==
{{Sisterlinks}}
{{Commonscat|Mencius}}
* [http://www.8bei8.com/book/mengzi.html 《孟子》全文在线阅读(繁体简体白话翻译)]
* [http://www.donglishuzhai.net/sanjiabu_rujia/sishulei/mengzizhishu/mengzi/ 《孟子》全文在线阅读(正体字)]
* [http://www.zggdwx.com/mengzi.html 《孟子》全文在线阅读]
* [http://ctext.org/mengzi/zh?en=on 《孟子》中英文對照版]
*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mengzi/13j_mzml.htm 《孟子》全文]
{{-}}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M}}
[[Category:中国思想家]]
[[Category:中国哲学家|中国哲学家]]
[[Category:中国法学家]]
[[Category:戰國人]]
[[Category:邹城人]]
[[Category:孟姓|K]]
[[Category:春秋战国作家]]
[[Category:春秋戰國儒家人物| ]]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