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饒寧新

增加 3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類
饒寧新<ref>{{Cite web|url=http://www.gzlib.gov.cn/gzlp/152042.jhtm|title=[曲艺家篇] 饶宁新:岭南不分潮粤客 会当同品汉筝弦|date=2018-12-30|website=廣州數字圖書館|accessdate=2019-01-07}}</ref>,中國南派古箏大師,1941年出生於[[ 廣東大埔]] ,父親是廣東漢樂名家[[饒從舉]]。 他是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音樂評論家稱他的演奏“如詩如畫、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廣東卷》編委、廣東中華廣東音樂基金理事等。饒寧新數十年來致力古箏音樂演奏、教學、整編和推廣。他的名字被載入《國樂精粹》名人画册<ref>{{Cite web|url= https://www.guzheng.cn/zhengren/show/115.html|title=饶宁新|website=中國古箏網|accessdate=2019-01-08}}</ref>。
饒寧新自幼受父親饒從舉啟蒙,學習揚琴、古箏、二胡等多種樂器,在音樂世家裡孕育,除父親外,祖父饒佩玖、堂叔、姐姐、姐夫都是既會唱戲又會編劇,還懂樂器,所以童年的時候他就有很多機會參與各種民間演出。
饒寧新說:「廣東大埔是客家地區,文化比較高、音樂戲劇相當發達的一個縣,同時也是漢樂之鄉,廣東的漢樂源于中原地帶的 “[[ 中州古曲]]” ,從中原傳至[[梅州]]落戶大埔的歷史相當長,漢樂的神韻沒有變,給了他豐富的音樂文化營養。」
*1956年,赴京演出,受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7年,饒寧新來廣州讀初中,在[[ 廣州南武中學]] 一邊學習,一邊練習各種樂器。*1960年,考進[[ 廣州音樂專科學校]] 附中,師從[[蘇文賢]]老師,主要學習潮州箏。*1961年,升入[[ 廣州音專]] ,開始跟從著名客家箏大師[[羅九香]]先生學習客家箏,又獲得[[曹正]]、[[趙玉齋]]、[[黎天一]]大師的指導。
'''教學演出各有精彩'''
大學畢業後,饒寧新被分配到[[四川音樂學院]]任教有八年之長。1973年初,[[ 廣東省音樂曲藝團]] 招募人才,廣州市文化局把他從四川調回廣州。 回到廣州之後,演出非常頻繁,最多一年演100多場,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還經常受到電臺電視臺的邀請。
1979年,饒寧新回到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現在的[[ 星海音樂學院]])任教,幾十年來,弟子遍佈世界各地,不少弟子人在各類音樂比賽中獲獎,有廣東省第一屆民族器樂比賽冠軍肖瑩,廣東省粵劇院古箏演奏家陳小華,亞洲藝術節中國器樂比賽冠軍[[吳小紅]]都是他的得意門生。饒教授的兒子[[饒蜀行]]也從8歲開始學習古箏,曾在“1996中國古箏藝術節傳統箏曲賽”中獲專業組第一名。
'''幾次難忘的演出'''
*2000年, 臺北舉行的中國南派古箏演奏會;上海第四屆國際藝術節中國古箏流派名家音樂會等。
*2005年春節前夕,剛從臺灣講學歸來,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客家天地》欄目的訪問,並且電話連線到[[ 臺灣正心箏樂團]] 創辦人[[魏德棟]]團長,他描述了饒教授在臺灣講學期間的轟動場面。[[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教授張儷瓊女士非常贊同饒教授的教學方法。她專門撰文題目《客家的餘韻·箏樂的美好——寫在“饒寧新教授客家箏樂講座”之後》,其中寫道:饒教授的授課,活潑中又帶有些執著。活潑的是上課方法與態度,他常用生活中的事物做比喻,增進學生的理解。深入淺出的示範講說,成功地將中州古調注入現代觀點的詮釋。對於客家箏的手法語言的規範,饒教授則是堅持執著,他以原味傳承的堅持捍衛客家箏樂的“樸”與“真”。
==積極推廣粵樂古箏==
經多年研究和探索,饒老師自然地匯聚廣東音樂風格和韻味,創立[[ 粵箏]] 流派,他說:「粵箏流派的形成和其他所有流派一樣,不是某個人努力所能達到的結果,而是需要幾代人或更多時間的努力才成。」 他為粵箏的普及竭盡所能。
饒寧新認為推廣粵箏的關鍵除了編箏曲教材還要培養人才,他培養出來的其中陳小華、吳小紅、陳俊輝、蔡文峰、饒蜀行、潘芊芊等都是著名古箏演奏家。饒老師認為他們就是將來粵樂流派的中堅份子,他說:「希望有朝一日這一流派能與客家箏派和潮州箏派鼎足而立,不管是50年還是100年。」
[[Category: 國樂大師]]
[[Category: 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13,4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