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缙(明代)

增加 6,881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周缙'''<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530/24…”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周缙'''<br><img src="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530/24145385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100/4bta6imbg4.html 圖片來自名人简历网]</small>
|}
'''周缙''',字伯绅,武昌人。以贡入太学,授永清典史,摄令事。成祖举兵,守令相率迎降。
==基本信息==
本 名:周缙

字:伯绅

所处时代:明代

出生地:武昌
==生平经历==
周缙早年为太学贡生,后授任永清典史。燕王朱棣起兵时,周缙进行坚守。后知其不可,怀官印南去。途中听闻母丧后奔丧。之后听闻朱棣攻占京师后,逃走后被捕。后子替代而还乡.
相关事迹

元朝大德庚子年间,[[杭州]]有个人名叫周缙,颇有学问,经常聚集数位童子,为他们讲学。

他每天持诵金刚经,甚为恭谨。有一次,听他讲学的闵姓童子,不慎触翻佛灯,经卷被倾倒的灯油沾污。依照杭州的民俗,凡是经像受到污损,往往投入江中。周缙依俗用红色绸缎包住佛经,投入江中。

经过三年,岁次癸卯,有一天周缙忽然看到先前投入江中的金刚经,又回到他原来居住的地方,经卷外有潮沙,而裹在外面的红缎依然如故,佛经则丝毫无损。

周缙非常高兴,拂去粘在经卷上的潮沙,并敦请高僧将此事题识于经卷的左方。

经过了八十一年,已经是明朝洪武庚申年,这本金刚经辗转传到宽悌和尚之手,又将经卷重加装裱,送到[[南屏山中]],宋文宪公濂,曾经将这件灵异的事迹写了一篇赞,以资流传。
==史料记载==
《明史》(卷143):“周缙,字伯绅,武昌人。以贡入太学,授永清典史,摄令事。成祖举兵,守令相率迎降。永清地尤近,缙独为守御计。已,度不可为,怀印南奔。道闻母卒,归终丧。燕兵已迫,纠义旅勤王,闻京师不守,乃走匿。吏部言:“前北平所属州县官朱宁等二百九十人,当皇上“靖难”,俱弃职逃亡。宜置诸法。”诏令入粟赎罪,遣戍兴州。有司遂捕缙,械送戍所。居数岁,子代还,年八十而没。朱宁等皆无考。”
==杨柳青最早迁入的外地居民==
王鸿逵

杨柳青在北宋王朝以前,还是莲花淀东面的一片沼泽地,后来黄河决口,带来大量泥沙,陆地才大面积扩大。至金代称柳口,设巡检,管辖直沽海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附近村落居民,见这里水上野生资源丰富,乃迁来定居。几十年后,在一条被洪水冲出的自然河道(今南运河北部)上,已经是“[[河流两岸苇篱长]]”,表明有不少户人家在此生活了。

大约在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在淮北地区建立了国号为宋的政权。淮河是交通命脉,元顺帝深恐有失,遂急忙调兵遣将,前往镇压。又征集民夫,运输粮草,支援前线,对人民也加紧搜刮迫害。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叫高居宝的,因不堪徭役之苦,从古北口外小兴洲家乡,逃来隐避。

高居宝有文化,来此之后,以教读为业,维持生活。不久,他又和本地女子结了婚,明洪武元年(1368),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德明,大概是有感于改朝换代,使他得以恢复自由的缘故吧。虽然他到这里只有十多年,在明初整理户籍时,也就算原住居民,被正式列入黄册(纳税人丁户口)了。这是杨柳青从外地迁入定居的头一家。

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南征,与其侄惠帝争夺皇位,帝业虽成,烟户大减。故于永乐二年(1404)下令,由山西选迁居民三万户。集中在洪洞县大槐树地方,充实到北平附近各地。其中有梁近礼、梁近义兄弟二人,分配到三角淀区居住。根据梁氏家族谱牌记载,兄弟二人到淀区后,即被指分两地。弟梁近义在王庆坨北的小樊儿口村落户。梁近礼到杨柳青运河北岸的一块高地,安顿下来,也就是现在一街的小梁庄。

继梁近礼之后,又迁来一家姓周的,这是唯一载入明朝历史的一个家族。据《明史》第一百四十三卷所记,和他家后裔周乾亭老先生述说:周氏始祖周缙字伯绅,原籍是湖北省武昌人,以府考贡生入太学(国家最高学府),结业后,授永清典史(主管刑狱)并代理县长职务。燕王朱棣起兵南征时,附近各地官员,大多相率迎降,并支持给养。永清距北平不远,周缙却独自做守土有责的防御计划。但他揣度形势所趋,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就安置好家眷,把印绶系在腰间,向南京方面奔去。但他还没过黄河,后面家人就追来,报知母亲病故,于是他又急忙赶回,料理丧事。以后又纠集义旅两千人,自称永(清)坝(县)勤王总兵官,军队尚未开跋,即传来南京城陷落,建文皇帝下落不明的消息。于是他只好遣散了队伍,全家逃往信安,隐蔽起来。

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以后,管人事的吏部尚书,拟了一个当初不愿归附的官员名单。其奏本大意说:“从前北平所属的州县官吏,有朱宁等二百九十人,当皇上南征时,弃职逃亡,应依法问罪……”

永乐帝览奏后批示:“着罚缴粮赎死罪,发往各军卫充军效力”。因此周缙的家产被罚赎净尽后,就被捕送到兴州卫戍所。过了几年,他年老多病,由他的长子顶替换回,以罪臣家属,由信安迁入杨柳青隐名定居(今西头十三街周家庄)。五世后至弘治年间(1488-1505)始遇大赦,理顺辈份,立二十代字传到今天。

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见南方政局已定,决定迁都北京。一切安排就绪,并由沧州的南运河下游,到北运河两岸,设立了六十四屯,以安置随迁而来的军民和他们的眷属,屯田垦荒。这就是历代父老相传的“燕王扫北”。

第一批迁来杨柳青的有宋、董两姓。宋氏本为蓟县龙虎峪人,他家和前面提的高居宝一样,都是因避元乱,跑到这边来的。最早居留在杨柳青镇外的东桑园,后来一度居上辛口,行踪始终不定,直到这时,才随北迁军民在镇内落户。不久第二批迁来又有乔、尚二户,他们全在永乐皇帝迁都以后,调查登记时,取得官藉,纳入正式户口。

这就是最早迁入的外地人,周、梁、宋、董、乔、尚六家。<ref>[https://www.100chui.com/article/186436.html 周缙 名人简历网] </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明朝人物]]
11,5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