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草备要

增加 1,94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本草备要 》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汪昂创作 </big>'''|-|<center><img src=https://img14.360buyimg.com/pop/jfs/t4813/235/707774637/89550/57d532a8/58e6cf44N05714fe7.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C%AC%E8%8D%89%E5%A4%87%E8%A6%81&step_word=&hs=0&pn=0&spn=0&di=58720257&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1327366962%2C3220552548&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275503373%2C3311604215&os=1327366962%2C3220552548&simid=4275503373%2C3311604215&adpicid=0&lpn=0&ln=985&fr=&fmq=1657416827862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4&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img14.360buyimg.com%2Fpop%2Fjfs%2Ft4813%2F235%2F707774637%2F89550%2F57d532a8%2F58e6cf44N05714fe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tpj4_z%26e3B4_z%26e3B31_z%26e3Bv54AzdH3Fr6517vpAzdH3F88bbbbaabal_z%26e3Bip4s%3Fv7%3Dp67j%267p4_f576vj%3Dkwt17-37ij%267p4_4j1t74%3Dh5g2%267p4_vw4rwt2g%3Dp_8aaa8c8dna_37ij&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IsMSw2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古代中医药学著作。共八卷。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 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卷一草部药191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FF2400" 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align= center| '''<big></big>'''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本草备要|-
作者汪昂| align= light|
年代康熙三十三年品名称;本草备要
作者;汪昂
 
创作年代;康熙三十三年
卷数8 ;8
类别 临床药物手册
目录1内容介绍2作者简介3药性总义4总目5对医学的贡献折叠编辑本段内容介绍《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日食菜物等部。共收常用药物478种,续增日食菜物54种,对各味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禁忌、产地、采集、收贮、畏恶、炮制等《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日均有论述。特别是引述历代名家精论,及验案、奇案、疑案、验方、秘方,及对有关药物之辨误、辨疑、质疑等。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是汪昂编著。《本草备要》会告诉我们吃哪些中药来补益五脏,以获致健康。若能于平常时多吃一些安养五脏的中药,则可以提升免疫力,减少疲劳感冒,增进工作效率,并使情绪平稳,身心柔软。汪氏认为古今本草有数百家之多,内容精详者,莫如《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难究殚…··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而《明医指掌》中的药性歌,便于"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再如《本草蒙签》、《本草经疏》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但《本草蒙筌》"文拘对偶,辞太繁,而阙略尚多"。《本草经疏》的药物"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因此,从诸家本草中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并附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故订名为《本草备要》。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欢迎。[附]《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乾隆22年),吴仪洛编著。吴氏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氏"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此书问世后,颇受医家称许,认为切合实用,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折叠编辑 '''《 段作者简介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县西门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5),卒于清· 草备要》'''是[[ 康熙 ]] 三十 年(16951694年) ,享年八十一岁。 [[ 氏早年饱读经史百家,是明 昂]]创作的古 末年诸生 中医药学著作 曾寄籍浙江丽水 共八卷 明亡后 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 他不愿 清朝统治者效力,顺治初年,三十多岁时,便放弃仕官之途,面潜心医学,以毕生精力从事 医学 理论的研究和著作。汪昂所著辑的医药书籍有三大特点:1.从入 着手, 主要 著辑的有 取材于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本草纲目]] [[神农 本草 备要》、《医方集解 经疏]] 、《汤头歌诀》等。2.改变了过去沿用的体裁,使前贤著作中没有阐述透彻的得以充实完善 表达力求尽善尽美。3.著辑汇集了前贤的医 卷首为 精华 性总义 删繁就简 统论药物性味 缩龙成寸 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191种 辩其舛误 卷二木部药83种 参与己见 卷三果部药31种 由博返约 卷四谷菜部药40种 通俗易懂 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 朗朗入口 卷六禽兽部药25种 易记易学。汪昂不是一个临床医学家 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 但是他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 卷八人部药9种 进行普及性医 共计478种。每 书籍的著辑 先辨其气、味、形、色 次述所八经络、功 以教人济世。几百年来 、主治 他的著作风行海内外 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 一直是初学者极好的基础入门书。汪昂大器晚成,许多著作是在他高龄时完成的。《医方集解》著 分记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他六十八岁时写成的 该药之首 此书 后世 行后,流行全国,医家奉为圭臬。全国中医院校做为参考教材。《紊问灵枢类纂约注》作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是经过四十 本又增附药图400 年精心研究 到七十五岁才写成的 更臻完善 <ref>[https://www.zysj.com.cn/lilunshuji/bencaobeiyao5407/246-6-0.html 本草备要 》刊行十年后 凡例] 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在八十高龄时补充再版。全书八卷,为采集诸 中医世 本草筒辑而成,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选取常用药剂四百七十余种,附图四百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学。</ref>
折叠编辑本段药性总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 == 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连翘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凡药火制四,煅、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 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介绍==
折叠编辑 《[[ 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 折叠 义"一篇,内容分 黄芪 甘草 人参 沙参、丹参、元参、白术、苍术、萎蕤、黄精、狗脊 谷菜 水土 远志 禽兽 石菖蒲 鳞介鱼虫 牛膝 甘菊花、五 日食菜物等部。共收常用药物478种,续增日食菜物54种,对各味药物的[[性 ]] 天门冬 归经 麦门冬 [[主治]] 款冬花 禁忌 紫菀 [[产地]] 旋覆花 采集 百部 [[收贮]] 桔梗 畏恶 荠苨 [[炮制]]等《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 马兜铃 白前 白芨 谷菜 半夏 金石水土 天南星 禽兽 贝母 鳞介鱼虫 栝楼仁 天花粉 日均有论述。特别是引述历代名家精论,及验案 夏枯草 奇案 海藻 疑案 海带 验方 昆布 秘方,及对有关药物之辨误 独活 辨疑 羌活、防风、藁 质疑等。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是[[汪昂]]编著。《[[ 、葛根、 草备要]]》会告诉我们吃哪些中药来补益五脏,以获致健康。若能于平常时多吃一些安养五脏的中药,则可以提 麻、白芷、细辛、柴胡、前胡、麻黄、荆芥、连翘、紫苏、薄荷、鸡苏、木贼、浮萍、苍耳子、天麻、秦艽、豨莶草(原 免疫力,减少疲劳感冒,增进工 猪莶 效率,并使情绪平稳,身心柔软。汪氏认为古今本 ,据 有数百家之多, 文改)、威灵仙、钓藤、钩茵芋、当归、芎䓖、白芍 容精详者,莫如《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但是它"卷帙浩繁,卒难究殚…··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而《明医指掌》中的 、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牡丹皮、续断、骨碎补、益母 性歌,便于"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再如《[[本 蒙签]]》 泽兰、白薇、艾叶、延胡索、红花、茜 《[[本 、紫 经疏]]》也都是当时学医者常读之书,但《本 、凌霄花(原作陵霄花,据大 蒙筌》" 拘对偶,辞太繁,而阙略尚多"。《 改)、大小蓟、三七、 草经疏》的药物"未暇详 榆、蒲黄、卷柏、茹庵、郁金、姜黄、蓬莪术、荆三棱、白茅、根苎、根芦、根蔷、薇根、芭蕉根、大黄、黄芩、黄连、胡黄连、苦参、知母、龙胆 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这些都是美中不足之处。因此,从诸家本 中取适用者400余味,对每味药说明其性味 青黛 归经 大青 功用 牵牛 主治。"而以土产 防己 修治 葶苈 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 甘遂、大戟、商陆、芫花、荛花、泽漆、常山、藜芦、木 通、 通草 、车 冠于 草、灯草、瞿麦、篇蓄、天仙藤、地肤子、石韦、海金砂、茵陈、香薷、青蒿、 。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并 子、草乌头、白附子、破 有药图400余幅,编为4卷。本书既备有常用之药,又突出这些药的使用要点, 纸、肉苁蓉、锁阳、巴戟天、胡卢巴、仙茅、淫羊藿、蛇床子、菟丝子、覆盆子、蒺藜子、使君子、益智子、砂仁、白豆蔻、肉豆蔻、 订名为《本 豆蔻、香 备要》。问世之后,颇受初学者之欢迎。[ 、木香、藿香、茴香、甘松、香山柰、高良姜、荜茇、烟 ]《本 、金银花、蒲 从新》( 英、紫花地丁、牛膝、鹤虱、山豆根、牛蒡子、山慈姑、漏芦、贯众、射干、续随子、马蔺子、蓖麻子、白头翁、王瓜、王 元1757年,清乾隆22年),[[吴仪洛]]编著。吴氏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氏"本非岐黄家, 留行、冬葵子、白鲜皮、萆薢、土茯苓、白蔹、预知子、旱莲 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 、刘寄奴、 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 马鞭、草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蓼 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此书问世后,颇受医家称许,认为切合 、马勃、木鳖子 用,直到现在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折叠木部茯苓、茯神、琥珀、松节、柏子仁、侧柏叶、肉桂、桂心、桂枝、枸杞子、地骨皮、山茱萸、酸枣仁、杜仲、女贞子、楮实、桑白皮、桑寄生、栀子、猪苓、黄柏、枳实、枳壳、厚朴、槟榔、大腹皮、槐实、苦楝子、蔓荆子、石南叶、辛夷、郁李仁、金樱子、诃子、乌药、五加皮、椿樗、白皮、榆白皮、秦皮、海桐皮、蕤仁、密蒙花、芙蓉花、山茶花、木槿、杉木、乌臼、木水杨柳、皂角、肥皂荚、棕榈、吴茱萸、川椒、胡椒、苏木、沉香、檀香、紫檀、降香、丁香、乳香、没药、枫脂香、冰片、樟脑、苏合香、血竭、阿魏、芦荟、胡桐、泪芜夷、没石子、卫矛漆、巴豆、大风子、竹沥、竹茹、淡竹叶、天竹、黄雷丸、赤柽柳、果部、大枣、桃仁、杏仁、乌梅、栗陈皮、青皮、柿干、木瓜、山查、梨枇杷叶、橄榄、白果、石榴皮、枳椇子、胡桃、龙眼肉、荔枝、核榧、实海松子、落花生、莲子、莲蕊、藕荷叶、芡实、甘蔗、荸荠菱、西瓜、谷菜部、粳米、糯米、谷芽、大麦芽、小麦、稷粟、荞麦、黑大豆、赤小豆、绿豆、白扁豆、淡豆豉、刀豆、胡麻、大麻仁、薏苡仁、御米壳、神曲、红曲、醋酒、韭葱、大蒜、薤胡、生姜、干姜、黑姜、山药、百合、莱菔、白芥子、蔓菁子、芸薹、马齿苋、甜瓜蒂、冬瓜、丝瓜、茄根==作者简介==
折叠金石水土部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县西门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5),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享年八十一岁。 金铜绿、自然铜、铅铁、密陀僧、丹砂、 汪氏早年饱读经史百家,是明代末年诸生。曾寄籍浙江丽 银、轻粉、空青、云母、石膏、滑石、朴硝、芒硝、元 粉、太阴玄、 亡后,他不愿为清朝统治者效力,[[顺治]]初年,三十多岁时,便放弃仕官之途,面潜心医学,以毕生 力从事医学理论的研究和著作。汪昂所著辑的医药书籍有三大特点:1.从入门书着手,主要著辑的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赤石脂 《本草备要》 禹余粮 《[[医方集解]]》 浮石、硼砂、硇砂、磁石、礞石、代赭石、花蕊石、炉甘石、阳起石、钟乳、白石英、紫石英、雄黄、石硫、黄石蟹、矾石、砒石、石灰、白矾、胆矾、皂矾、青盐、食盐、急 《[[汤头歌诀]]》等。2.改变了过去沿用的体裁,使前贤著作中没有阐述透彻的得以充实完善。表达力求尽善尽美。3.著辑汇集了前贤的医药精华,删繁就简,缩龙成寸,辩其舛误,参与己见,由博返约,通俗易懂,朗朗入口,易记易学。汪昂不是一个临床医学家,但是他用毕生精力呕心沥血,进行普及性医药书籍的著辑,用以教人济世。几百年来,他的著作风行海内外,一直是初学者极好的基础入门书。汪昂大器晚成,许多著作是在他高龄时完成的。《[[医方集解]]》著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是他六十八岁时写成的。此书刊行后, 水逆 行全国,医家奉为圭臬。全国中医院校做为参考教材。《紊问灵枢类纂约注》作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是经过四十余年精心研究,到七十五岁才写成的。《本草备要》刊行十年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在八十高龄时补充再版。全书八卷,为采集诸家本草筒辑而成,将药 流回、澜水、甘澜水、井泉水 病因,加以联系,选取常用药剂四百七十余种,附图四 沸汤、阴阳水、黄齑、水露、水腊、雪水冰 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学
折叠禽兽部鸡乌骨、鸡、鸭、五灵脂、夜明砂、猪肉、羊肉、牛肉、牛黄、白马、溺驴、溺阿胶、黄明胶、虎骨、犀角、羚羊角、鹿茸、麝香、熊胆、象皮獭、肝猬皮、兔矢、豭鼠矢、鳞介鱼。==药性总义==
折叠虫部龙骨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 龙齿 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 鲤鱼 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 鲫鱼石 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 首鱼 肺,重者下入肝 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凡药色 、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 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 鳢鱼胆 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 鳝鱼 味甘 鳗鲡蚺 气香 蛇胆 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 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 花蛇 乌梢蛇 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 蛇蜕 气腐 海狗 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 肾、 穿山 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 甲、 海螵蛸 丙、戊 龟版 鳖甲 壬;脏皆属阴,故为乙 蟹虾 牡蛎 蛤粉 瓦楞子 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 田螺 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 石决明 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 珍珠 [[三焦]] 蛤蚧 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 蜂蜜 知母 露蜂房 破故纸 僵原 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佐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人之五脏应五行,金 蚕沙 桑螵蛸 蝉蜕 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 行相生, 母相应之义也。 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水)。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浓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药之为物,各有形 白蜡 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连翘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稀签、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凡药火制四,煅、煨、炙 斑蝥蝎 炒也;水制三,浸 蜈蚣 蟾蜍 洗也;水火共制二,蒸 白颈 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 蚯蚓 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 五谷虫 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折叠人部发、人牙、人乳、紫河车、童便、秋石。==总目==
===草部===  折叠编辑 黄芪、甘草、[[人参]]、沙参、丹参、元参、白术、苍术、萎蕤、黄精、狗脊、[[石斛]]、远志、石菖蒲、牛膝、甘菊花、五味子、天门冬、麦门冬、款冬花、[[紫菀]]、旋覆花、百部、桔梗、荠苨、马兜铃、白前、白芨、半夏、天南星、贝母、栝楼仁、天花粉、夏枯草、海藻、海带、昆布、独活、羌活、防风、藁本、葛根、升麻、白芷、细辛、柴胡、前胡、麻黄、荆芥、连翘、紫苏、薄荷、鸡苏、木贼、浮萍、苍耳子、天麻、秦艽、豨莶草(原作猪莶草,据内文改)、威灵仙、钓藤、钩茵芋、当归、芎䓖、白芍药、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何首乌、牡丹皮、续断、骨碎补、益母草、泽兰、白薇、艾叶、延胡索、红花、茜草、紫草、凌霄花(原作陵霄花,据大文堂 改)、大小蓟、[[三七]]、地榆、蒲黄、卷柏、茹庵、郁金、姜黄、蓬莪术、荆三棱、[[白茅]]、根苎、根芦、根蔷、薇根、芭蕉根、大黄、黄芩、黄连、胡黄连、苦参、知母、龙胆草、青黛、大青、牵牛、防己、葶苈、甘遂、大戟、商陆、芫花、荛花、泽漆、常山、藜芦、木通、通草、泽泻、车前草、灯草、瞿麦、篇蓄、天仙藤、地肤子、石韦、海金砂、茵陈、香薷、[[青蒿]]、附子、草乌头、白附子、破故纸、肉苁蓉、锁阳、巴戟天、胡卢巴、仙茅、淫羊藿、[[蛇床子]]、菟丝子、覆盆子、蒺藜子、使君子、益智子、[[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香附、木香、[[藿香]]、茴香、甘松、香山柰、高良姜、荜茇、烟草、[[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牛膝、鹤虱、山豆根、[[牛蒡子]]、山慈姑、漏芦、贯众、射干、续随子、马蔺子、[[蓖麻子]]、白头翁、王瓜、王不留行、冬葵子、白鲜皮、萆薢、[[土茯苓]]、白蔹、预知子、旱莲草、刘寄奴、草马鞭、[[草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蓼实、马勃、木鳖子。 ===木部=== [[茯苓]]、茯神、琥珀、松节、柏子仁、侧柏叶、肉桂、桂心、[[桂枝]]、枸杞子、地骨皮、山茱萸、酸枣仁、杜仲、女贞子、楮实、[[桑白皮]]、桑寄生、栀子、猪苓、黄柏、枳实、枳壳、厚朴、槟榔、大腹皮、槐实、苦楝子、蔓荆子、石南叶、[[辛夷]]、郁李仁、金樱子、诃子、乌药、五加皮、椿樗、白皮、榆白皮、[[秦皮]]、海桐皮、蕤仁、密蒙花、芙蓉花、山茶花、木槿、杉木、乌臼、木水杨柳、[[皂角]]、肥皂荚、棕榈、吴茱萸、川椒、胡椒、苏木、沉香、檀香、紫檀、降香、丁香、乳香、没药、枫脂香、冰片、樟脑、苏合香、血竭、阿魏、芦荟、胡桐、泪芜夷、没石子、卫矛漆、巴豆、大风子、竹沥、竹茹、淡竹叶、[[天竹]]、黄雷丸、赤柽柳、果部、大枣、桃仁、[[杏仁]]、乌梅、栗陈皮、青皮、柿干、木瓜、山查、梨枇杷叶、橄榄、[[白果]]、石榴皮、枳椇子、胡桃、龙眼肉、荔枝、核榧、实海松子、落花生、[[莲子]]、莲蕊、藕荷叶、芡实、甘蔗、荸荠菱、西瓜、谷菜部、粳米、糯米、[[谷芽]]、大麦芽、小麦、稷粟、荞麦、黑大豆、赤小豆、绿豆、白扁豆、淡豆豉、[[刀豆]]、胡麻、大麻仁、薏苡仁、御米壳、神曲、红曲、醋酒、韭葱、[[大蒜]]、薤胡、生姜、干姜、黑姜、山药、百合、莱菔、白芥子、蔓菁子、芸薹、[[马齿苋]]、甜瓜蒂、冬瓜、丝瓜、茄根 ===金石水土部=== 金铜绿、自然铜、铅铁、密陀僧、[[丹砂]]、水银、轻粉、空青、云母、石膏、滑石、朴硝、芒硝、元明粉、[[太阴玄]]、精石、赤石脂、禹余粮、浮石、硼砂、硇砂、[[磁石]]、礞石、代赭石、花蕊石、炉甘石、[[阳起石]]、钟乳、白石英、紫石英、雄黄、石硫、[[黄石蟹]]、矾石、砒石、石灰、白矾、胆矾、皂矾、青盐、食盐、急流水逆、[[流回]]、澜水、甘澜水、井泉水、百沸汤、阴阳水、黄齑、水露、水腊、雪水冰。 ===禽兽部=== 鸡乌骨、鸡、鸭、五灵脂、夜明砂、[[猪肉]]、羊肉、牛肉、牛黄、白马、溺驴、[[溺阿胶]]、黄明胶、虎骨、犀角、羚羊角、鹿茸、麝香、[[熊胆]]、象皮獭、肝猬皮、兔矢、豭鼠矢、[[鳞介鱼]]。 ===虫部=== 龙骨、[[龙齿]]、鲤鱼、鲫鱼石、首鱼、青鱼胆、鳢鱼胆、鳝鱼、[[鳗鲡蚺]]、蛇胆、白花蛇、乌梢蛇、蛇蜕、海狗肾、[[穿山甲]]、海螵蛸、龟版、鳖甲、蟹虾、牡蛎、蛤粉、[[瓦楞子]]、田螺、石决明、珍珠、蛤蚧、蜂蜜、露蜂房、[[僵原]]、蚕沙、桑螵蛸、蝉蜕、五倍子、白蜡、斑蝥蝎、[[蜈蚣]]、蟾蜍、白颈、蚯蚓、五谷虫。 ===人部=== 发、人牙、人乳、[[紫河车]]、童便、秋石。 == 对医学的贡献== 《本草备要》约成书于清· [[ 康熙 ]] 初年(1683年),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加增订。作者 [[ 汪昂]](1615~1699 年),字讱庵,晚年自号 [[ 浒湾老人 ]] ,新安休宁人,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汪氏而立之年弃儒从医,《本草备要》为其代表著作之一。其书着眼普及,嘉惠后世,被认为是"清代流传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本文就该书的文献学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道。博采众长贯穿笺释汪氏爰采百家之长,以辑要的方式对本草学详加笺释,是书执简驭繁,简要而包罗万象,详细而类列纷呈。
采掇诸家,广征博引
新安医家大多亦儒亦医,博览群书,汪昂就是这样一位儒医,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和精深的医药学术造诣使他在编撰时能游刃有余地选精汰芜。《本草备要》一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 内经 ]] 》、《 [[ 难经 ]] 》、《 [[ 本经 ]] 》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自不待言,他还引用了《 [[ 说文 ]] 》、《 [[ 道藏 ]] 》、《 [[ 诗经 ]] 》等小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著作,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全书共引用文献资料113种,引言而未具书名者共78人。居前三位的医家为 [[ 李时珍]](117次), [[ 朱震亨]](46次), [[ 李杲]](41次)。在引用医学著作中,《 [[ 内经 ]] 》(37次)为最多,其次为《经疏》(25次)。
字笺句释,通贯全书
是书不专为医林设,为使初学者和不业医者也能畅读其书,通书对医家、医学术语、生僻字等一一作出详尽注释,实为中药学入门之阶梯。对引用的医家与著作作出简要的说明,如"汪机,号石山,著《本草会编》"。"王好古,号海藏,著《 [[ 汤液本草 ]] 》。""甄权,著《 [[ 药性论 ]] 》。""日华著,《 [[ 大明本草 ]] 》。""陈嘉谟,著《 [[ 本草蒙荃 ]] 》"等。对提到的医学术语进行详尽的描述,如"痿痹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者曰;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也。"对常见的病因、病机、治则作出精要的阐述,如"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表在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 尊古不泥体裁新颖是书编排合理,选药适当,既完备又精要。《本草备要》多本于《内》、《难》与本草各家的理论,并继承了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方法、药性功效的解释等,却也不乏创见。述药之际每每言及医理,这种医药一体的思想,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法宗古人,创新体制
该书首论药性,次选临床常用药物538种,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部,各论中每药之下论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品种形态、加工炮制等,以介绍药物功效为重点。并较多联系实际,药证并解,尤善于将前人的论述结合己见加以阐发。引文引《 [[ 纲目 ]] 》、《 [[ 经疏 ]] 》内容及金元各家学说,大多注明出处,作者自己的见解,皆注明"昂按"。如茯苓条云:"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尿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膀胱(注: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魂安魄(注:营主血,卫主气,肺藏魄,肝藏魂)。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自止(注:湿除则便自止)。生津止渴(注:湿热去则津生)。"如是编注,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慎思明辨,见解独到
《本草备要》在阐述前人经验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借以纠正时弊,嘉惠后学。这种学术上慎思明辨的态度,足为后世参照。如甘草条下,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以正其失。"又如萎蕤条下,昂按:"若急虚之症,必须参、芪,方能复脉回阳,斯时即用萎蕤斤许,亦不能敌参、芪数分也。时医因李时珍有可代参、芪之语,凡遇虚证,辄加用之,曾何益于病者之分毫哉!"如此提出自己创见,使后学不惑于偏见,可以相互比较,择善而从之。又如香薷条下中,昂按:"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此见解多年来多被以为是叶天士语,实则叶氏《 [[ 外感热篇 ]] 》问世比《 [[ 本草备要 ]] 》梓行至少迟62年。着眼普及用实相资汪氏寓研究于融合和笺释之中,故使其书具有由博返约,便于实用的功效。
编排精当,文辞流畅
实用便利,普及济世
《本草备要》印制精良,携带方便,编排上化整为零,把一部大作品分成可操作的若干小单元。与 [[ 李时珍 ]] 的《 [[ 本草纲目 ]] 》相比,《 [[ 本草备要 ]] 》及其附加的四个本子更易收藏携带。书中所载药物多为便、廉、易得、使用广泛的品种,极其实用。 [[ 汪氏 ]] 在初版时建议不懂医术之人亦应预备一本于家中,以备情况紧急时参考。汪氏的这种独具匠心的编辑方法,与他亦是出版家分不开的,他参与了诸多出版活动,曾开有一家刻坊,名曰"延禧堂"。他采用了吸引读者的有效方法,如使用广告、图文并茂。正因为汪氏凭借博学济世的思想和成功的经营之道,使得《本草备要》成为清代最为普及的本草学著作。
流泽后世,影响深远
《本草备要》梓行三百余年,风行不衰,深受后人青睐,影响至深。是书自首印至1963年,先后发行有木刻本、石印本、铅印本107版,足见风行之甚!其对清代及近现代中医教育影响不言而喻。而书中所载约500味(另有版本载增补品62种,共计540种)药物中,有382味被2002年版高等中医院校《 [[ 中药学 ]] 》教材收载,绝大多数为现今常用药,且该教材文摘一项引用该书22处条文,在100多部药学古籍中列第15位。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医学著作汗牛充栋,是书浅显易懂,初学者借以登堂入室,为业医者喜闻乐见,其对中医药的弘扬意义极为深远。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n0916xfx8es|480|270|qq}}<center>肾阳虚型前列腺患者的针药治疗</center></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