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次編輯
變更
能源铁幕下的暗战
,创建页面,内容为“一边是大量满载着“待售”俄罗斯原油的油轮漂泊海上无处可去,另一边,受制裁反噬的欧美国家开始遭遇严重的能源短缺与…”
一边是大量满载着“待售”俄罗斯原油的油轮漂泊海上无处可去,另一边,受制裁反噬的欧美国家开始遭遇严重的能源短缺与通货膨胀而不得不“满世界找油”,两者之外,“中间商”的角色正在浮现......俄乌冲突百日硝烟未散,战区之外一场能源暗战正酣。
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素来是欧洲国家不可或缺的能源供应方。然而,随着俄军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裹挟着西方国家将加码对俄制裁视为“政治正确”。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市场对供应的担忧推高国际油价,全球石油供应链也正经历着断裂、动荡与重组。
理解石油供应链重构的历程,简单而言就好比原买家(指西方国家)取消订单——寻找新卖家;原卖方(指俄罗斯)失去订单——开拓新买主。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陷入通胀的美欧国家能否获得其他产油国的增产承诺?受到制裁的俄罗斯能否将油卖出?这既是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一场博弈,又是每一个经济体在所谓国际道义与现实需求之间做出的抉择。
欧美买家取消订单
3月6日,一艘装载着100万桶俄罗斯原油的油轮从摩尔曼斯克港出发,计划前往目的地——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不过,出发16天后,正当它行至大西洋中部时,油轮突然改变航向。
一种合理的推测是,这艘名为“北京精神”(Beijing Spirit)、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油轮很可能失去了原来的买家。根据全球海事数据提供商MarineTraffic的数据,这艘油轮取消将“费城”作为其原定目的地,并把新目的地改为“待售”状态(for order)。
船上的石油只能另寻出路。3月22日,这艘油轮在大西洋上做了个“U型”大转弯,重新驶回欧洲方向。在地中海上漂荡了几天后,它似乎找到了更“友好”的新买家。
追踪数据显示,4月1日清晨,“北京精神”号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东海岸的石油码头圣帕纳吉亚(Santa Panagia)停靠。尚不清楚油轮上的货物是否售出或卸下,但它已不再发出“待售”的信号。
“北京精神”号航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 在线船舶追踪服务网站 MarineTraffic;《纽约时报》
“北京精神”号油轮这段曲折的航程,让我们得以一窥俄乌冲突后石油供应链在动荡中调整的历程。碰巧的是,在“北京精神”号从俄罗斯出发后两天,为“对普京战争机器进行有力打击”,美国3月8日宣布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该禁令于4月22日生效。当天,欧盟也跟随表态称,将大幅减少从俄罗斯进口油气。
西方国家联手对俄能源启动制裁,迎合了西方民众在“道义”上支持乌克兰的立场,西方社会内部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在此环境下,因担心遭到西方市场消费者的反对和抗议,不少欧美国家的企业不得不进行所谓的“自我制裁”(self-sanction),甚至石油禁令正式生效之前,就主动放弃或终止与俄罗斯业务。
而受此影响的远不止“北京精神”号这艘油轮。据《卫报》报道,3月22日,一艘载有俄罗斯石化产品、重达5万吨、悬挂希腊国旗的油轮“密涅瓦处女”号(Minerva Virgo)在纽约靠岸时,遭到了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抗议,亮黄色粗体标语“石油助长战争”(Oil Fuels War)格外醒目。
活动人士在停泊在新泽西州贝永的“密涅瓦处女”号油轮附近抗议。 图源: Bjoern Kils/路透社
正是由于不少西方国家和企业回避与俄进行能源交易,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数据显示,今年5月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量较俄乌冲突前下降了15%左右。作为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欧盟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也下降了1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原买家陆续取消了订单,但仍有新买家的订单补位。总体来看,俄罗斯5月份的原油出口量并未出现下降趋势。
印度等亚洲买家订单激增
如果说美欧等国对俄罗斯的石油“嗤之以鼻”,那印度等亚洲买家则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俄罗斯打折的石油需求激增。
5月18日,一艘名为“韦尔瓦之星”(Huelva Star)的油轮,装载着10万吨乌拉尔原油,从俄罗斯的乌斯特-鲁戈港(Ust-Luga)出发,途经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再穿越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于6月21日最终抵达位于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港(Vizag),整个航程历时一个月有余。
实际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还有许多油轮像“韦尔瓦之星”一样频繁地往返俄、印港口之间。5月,俄罗斯成功取代沙特成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应国。反观冲突前的1月、2月,印度并未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据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信息网站 Refinitiv Eikon数据显示,俄罗斯5月份已向印度供应了超过2400万桶石油,高于4月份的720万桶和3月份的300万桶。而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平均月交付量的25倍。
油轮“韦尔瓦之星”从俄罗斯至印度的航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
印度不顾及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正确”,加大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已然招致美欧等国的不满。美国总统拜登以及白宫官员曾多次“敲打”印度,要求其配合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封杀”俄罗斯能源收入的行动,警告印度不要站到“历史错误一边”。
对于外界的质疑与指责,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5月4日发布声明驳斥称,与印度自身的能源消费量相比,从俄罗斯购买的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印度的合法能源交易不应被政治化,能源贸易并不在制裁范围内。”
不同于美欧等国的政治考量,印度加大俄罗斯原油进口的决定主要是受到现实经济利益驱动。俄乌冲突后,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俄罗斯为应对西方制裁打折出售乌拉尔原油,以低价吸引新买家。据《华尔街时报》报道,此前颇受欢迎的乌拉尔原油价格比布伦特原油基准价格低了37美元,折扣幅度是数年来最大。
而以折扣价获得的原油也更有利于印度宏观经济的稳定。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印度也在努力防止不断上涨的燃料价格引发失控的通货膨胀。过去,高油价曾加剧印度的经常项目赤字(编者注:指一国或经济体进口货物及服务总额大于出口货物及服务总额,即贸易逆差的状态),导致印度货币大幅贬值。
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8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外加与俄罗斯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军事联系,自然很难拒绝这样“薅羊毛”捡漏的机会。
“中间商”赚差价?
另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大量购入俄罗斯的打折石油后,印度成品油出口也开始大幅增加。外界愈发猜疑,印度是否正成为俄罗斯石油进入欧美国家的“后门”?
5月28日,一艘悬挂新加坡国旗航行,名为“哈夫尼亚·深圳”(Hafnia Shenzhen)的油轮,装载着7万吨级的汽油从印度西海岸的新芒格洛尔港出发。历经一个月,于6月29日抵达美国纽约港。
两天后,另一艘悬挂挪威国旗,名为“苏珊娜 S”(SUSANA S)的油轮,装载着两万吨汽油,5月30日从印度西海岸的锡卡港出发,在6月22日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
贸易数据也印证了印度与欧美国家近期存在更为频繁的互动。《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俄乌冲突以来,印度对欧洲的日均成品油出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对美国的出货量每季度增长了43%。
近期从印度港口出发,将成品油运至欧洲与美国的路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
对此,不少分析认为,印度作为“中间商”左手从俄罗斯买进石油,右手向欧美卖出石油制品,通过掩盖成品油的原产地,在“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坐享高额利润。
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一直在追踪俄罗斯的化石燃料出口流向。该机构6月3日在推文中表示,“最近,我们的跟踪显示,欧盟和美国公司正从印度的一家炼油厂购买石油产品,而该炼油厂大幅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
CREA、《华尔街日报》进一步解释了这其中的“门道”,即印度炼油厂购买俄罗斯原油后,将其提炼成汽油或柴油,再联合船运商将这些成品油出口至欧美国家。如此一来,俄罗斯的石油就被隐藏在汽油、柴油和化工等混合精炼石油产品中,难以辨别与溯源,得以躲避美欧的制裁。
尽管上述推论有其合理性,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印度向欧美出口的成品油就由俄罗斯石油提炼而来。即便如此,我们或许能从印度大型能源企业的“生意经”中一窥“财富密码”。
一个反常的举动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炼油厂的印度信实工业,5月初决定推迟炼油厂的维修工作,以生产更多的汽、柴油等石油产品,该行为背后的利益可见一斑。彭博社报道称,美欧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将一些石油产品的利润率推升至3年高点。信实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3月,柴油利润率较上一季度飙升71% ,而汽油利润率则上升了17% 。
信实集团联合首席财务官斯里坎特在5月初曾对外解释过该企业的获利途径。斯里坎特称,随着化石燃料需求的强劲回升,“我们通过原油套利的方法,使得原料成本最小化。”
何为“原油套利”的操作?一家印度民间炼油企业的员工向路透社直接指出,“通过加工俄罗斯石油,每桶炼油利润超过30美元,再通过出口精炼燃料就能赚取巨额利润。”
“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仍将继续
俄乌冲突已百日有余,在美欧等西方国家取消对俄能源“订单”,俄罗斯找寻新“买家”的辗转之中,全球能源供应链正历经剧烈的调整与重构。
与此同时,这一轮事关能源领域“制裁”与“反制裁”的较量,也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美欧国家与俄罗斯的下一步行动。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对俄罗斯能源禁运的效果或远低于预期。亚洲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激增,以及国际市场上高昂的油价(编者注:即使俄罗斯出售打折石油,当前平均油价仍比去年高出60%),都成为俄罗斯化解制裁的“武器”。
据CREA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俄乌冲突的头100天里,俄罗斯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中获得创纪录的930亿欧元收入,这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来自石油,其余大部分来自天然气。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的收入超过了该国在乌克兰战事上的支出,这或也为俄罗斯继续在战场上推进提供支持。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俄罗斯突破制裁寻找买家的道路依然曲折。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由于俄罗斯本土原油储存能力有限,6月初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海上储存总量已达到创纪录的6300万桶,这些尚未找到买家的油轮就只能暂时漂在港口附近。而在2月底俄乌冲突前,这一数字低于2000万桶。
在对俄罗斯祭出能源“杀手锏”的同时,美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反噬”。美国国内的汽、柴油价格也正刷新着历史纪录,加剧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中期选举临近之际,支持率在低位徘徊的拜登正忙着“满世界找油”。
受油价高企所迫,美国走下“道德制高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近期,拜登已放松对“敌对国家”委内瑞拉、伊朗的部分制裁与限制,允许它们的石油流入欧洲、全球市场。此外,曾经拜登口中的“贱民国家”也成了美国当前的重点拉拢对象。拜登将于7月访问沙特,石油增产势必成为绕不开的议题。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欧元区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初值同比飙升8.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荷兰合作银行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进入衰退。为缓解能源危机,欧洲炼油商正将目光转向西非石油。
新增的供给恐难填补欧洲的能源短缺,部分欧洲国家仍难以割舍长期以来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近期,流向欧洲的俄罗斯石油又悄然攀升。据彭博社汇编的油轮跟踪数据显示,六月中旬欧洲大陆的炼油厂日均从俄罗斯进口184万桶原油,为连续第三周增加,达到近两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置身于俄乌冲突与欧洲对俄实施石油禁令的阴影之下,这些承受着高昂风险往来于俄罗斯与欧洲的油轮表现得尤为小心翼翼,他们大多选择关闭GPS追踪应答器,“隐身”潜行,外界难以知晓其最终驶向何方。
军事战场上的对峙或许终有结束的一天,但能源暗战对世界的冲击和结构性改变,还将延续。
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素来是欧洲国家不可或缺的能源供应方。然而,随着俄军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裹挟着西方国家将加码对俄制裁视为“政治正确”。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市场对供应的担忧推高国际油价,全球石油供应链也正经历着断裂、动荡与重组。
理解石油供应链重构的历程,简单而言就好比原买家(指西方国家)取消订单——寻找新卖家;原卖方(指俄罗斯)失去订单——开拓新买主。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陷入通胀的美欧国家能否获得其他产油国的增产承诺?受到制裁的俄罗斯能否将油卖出?这既是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一场博弈,又是每一个经济体在所谓国际道义与现实需求之间做出的抉择。
欧美买家取消订单
3月6日,一艘装载着100万桶俄罗斯原油的油轮从摩尔曼斯克港出发,计划前往目的地——美国东北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不过,出发16天后,正当它行至大西洋中部时,油轮突然改变航向。
一种合理的推测是,这艘名为“北京精神”(Beijing Spirit)、悬挂巴拿马国旗的油轮很可能失去了原来的买家。根据全球海事数据提供商MarineTraffic的数据,这艘油轮取消将“费城”作为其原定目的地,并把新目的地改为“待售”状态(for order)。
船上的石油只能另寻出路。3月22日,这艘油轮在大西洋上做了个“U型”大转弯,重新驶回欧洲方向。在地中海上漂荡了几天后,它似乎找到了更“友好”的新买家。
追踪数据显示,4月1日清晨,“北京精神”号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东海岸的石油码头圣帕纳吉亚(Santa Panagia)停靠。尚不清楚油轮上的货物是否售出或卸下,但它已不再发出“待售”的信号。
“北京精神”号航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 在线船舶追踪服务网站 MarineTraffic;《纽约时报》
“北京精神”号油轮这段曲折的航程,让我们得以一窥俄乌冲突后石油供应链在动荡中调整的历程。碰巧的是,在“北京精神”号从俄罗斯出发后两天,为“对普京战争机器进行有力打击”,美国3月8日宣布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该禁令于4月22日生效。当天,欧盟也跟随表态称,将大幅减少从俄罗斯进口油气。
西方国家联手对俄能源启动制裁,迎合了西方民众在“道义”上支持乌克兰的立场,西方社会内部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在此环境下,因担心遭到西方市场消费者的反对和抗议,不少欧美国家的企业不得不进行所谓的“自我制裁”(self-sanction),甚至石油禁令正式生效之前,就主动放弃或终止与俄罗斯业务。
而受此影响的远不止“北京精神”号这艘油轮。据《卫报》报道,3月22日,一艘载有俄罗斯石化产品、重达5万吨、悬挂希腊国旗的油轮“密涅瓦处女”号(Minerva Virgo)在纽约靠岸时,遭到了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抗议,亮黄色粗体标语“石油助长战争”(Oil Fuels War)格外醒目。
活动人士在停泊在新泽西州贝永的“密涅瓦处女”号油轮附近抗议。 图源: Bjoern Kils/路透社
正是由于不少西方国家和企业回避与俄进行能源交易,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数据显示,今年5月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量较俄乌冲突前下降了15%左右。作为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欧盟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也下降了18%。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原买家陆续取消了订单,但仍有新买家的订单补位。总体来看,俄罗斯5月份的原油出口量并未出现下降趋势。
印度等亚洲买家订单激增
如果说美欧等国对俄罗斯的石油“嗤之以鼻”,那印度等亚洲买家则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俄罗斯打折的石油需求激增。
5月18日,一艘名为“韦尔瓦之星”(Huelva Star)的油轮,装载着10万吨乌拉尔原油,从俄罗斯的乌斯特-鲁戈港(Ust-Luga)出发,途经波罗的海、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再穿越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于6月21日最终抵达位于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港(Vizag),整个航程历时一个月有余。
实际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还有许多油轮像“韦尔瓦之星”一样频繁地往返俄、印港口之间。5月,俄罗斯成功取代沙特成为印度第二大石油供应国。反观冲突前的1月、2月,印度并未从俄罗斯进口原油。
据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信息网站 Refinitiv Eikon数据显示,俄罗斯5月份已向印度供应了超过2400万桶石油,高于4月份的720万桶和3月份的300万桶。而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平均月交付量的25倍。
油轮“韦尔瓦之星”从俄罗斯至印度的航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
印度不顾及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正确”,加大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已然招致美欧等国的不满。美国总统拜登以及白宫官员曾多次“敲打”印度,要求其配合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封杀”俄罗斯能源收入的行动,警告印度不要站到“历史错误一边”。
对于外界的质疑与指责,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5月4日发布声明驳斥称,与印度自身的能源消费量相比,从俄罗斯购买的能源依然微不足道。“印度的合法能源交易不应被政治化,能源贸易并不在制裁范围内。”
不同于美欧等国的政治考量,印度加大俄罗斯原油进口的决定主要是受到现实经济利益驱动。俄乌冲突后,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俄罗斯为应对西方制裁打折出售乌拉尔原油,以低价吸引新买家。据《华尔街时报》报道,此前颇受欢迎的乌拉尔原油价格比布伦特原油基准价格低了37美元,折扣幅度是数年来最大。
而以折扣价获得的原油也更有利于印度宏观经济的稳定。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印度也在努力防止不断上涨的燃料价格引发失控的通货膨胀。过去,高油价曾加剧印度的经常项目赤字(编者注:指一国或经济体进口货物及服务总额大于出口货物及服务总额,即贸易逆差的状态),导致印度货币大幅贬值。
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8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外加与俄罗斯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军事联系,自然很难拒绝这样“薅羊毛”捡漏的机会。
“中间商”赚差价?
另一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大量购入俄罗斯的打折石油后,印度成品油出口也开始大幅增加。外界愈发猜疑,印度是否正成为俄罗斯石油进入欧美国家的“后门”?
5月28日,一艘悬挂新加坡国旗航行,名为“哈夫尼亚·深圳”(Hafnia Shenzhen)的油轮,装载着7万吨级的汽油从印度西海岸的新芒格洛尔港出发。历经一个月,于6月29日抵达美国纽约港。
两天后,另一艘悬挂挪威国旗,名为“苏珊娜 S”(SUSANA S)的油轮,装载着两万吨汽油,5月30日从印度西海岸的锡卡港出发,在6月22日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
贸易数据也印证了印度与欧美国家近期存在更为频繁的互动。《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俄乌冲突以来,印度对欧洲的日均成品油出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对美国的出货量每季度增长了43%。
近期从印度港口出发,将成品油运至欧洲与美国的路线图。 制图:王亦赟 图源: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
对此,不少分析认为,印度作为“中间商”左手从俄罗斯买进石油,右手向欧美卖出石油制品,通过掩盖成品油的原产地,在“一进一出”的过程中坐享高额利润。
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一直在追踪俄罗斯的化石燃料出口流向。该机构6月3日在推文中表示,“最近,我们的跟踪显示,欧盟和美国公司正从印度的一家炼油厂购买石油产品,而该炼油厂大幅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量。”
CREA、《华尔街日报》进一步解释了这其中的“门道”,即印度炼油厂购买俄罗斯原油后,将其提炼成汽油或柴油,再联合船运商将这些成品油出口至欧美国家。如此一来,俄罗斯的石油就被隐藏在汽油、柴油和化工等混合精炼石油产品中,难以辨别与溯源,得以躲避美欧的制裁。
尽管上述推论有其合理性,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印度向欧美出口的成品油就由俄罗斯石油提炼而来。即便如此,我们或许能从印度大型能源企业的“生意经”中一窥“财富密码”。
一个反常的举动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炼油厂的印度信实工业,5月初决定推迟炼油厂的维修工作,以生产更多的汽、柴油等石油产品,该行为背后的利益可见一斑。彭博社报道称,美欧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将一些石油产品的利润率推升至3年高点。信实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3月,柴油利润率较上一季度飙升71% ,而汽油利润率则上升了17% 。
信实集团联合首席财务官斯里坎特在5月初曾对外解释过该企业的获利途径。斯里坎特称,随着化石燃料需求的强劲回升,“我们通过原油套利的方法,使得原料成本最小化。”
何为“原油套利”的操作?一家印度民间炼油企业的员工向路透社直接指出,“通过加工俄罗斯石油,每桶炼油利润超过30美元,再通过出口精炼燃料就能赚取巨额利润。”
“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仍将继续
俄乌冲突已百日有余,在美欧等西方国家取消对俄能源“订单”,俄罗斯找寻新“买家”的辗转之中,全球能源供应链正历经剧烈的调整与重构。
与此同时,这一轮事关能源领域“制裁”与“反制裁”的较量,也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美欧国家与俄罗斯的下一步行动。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对俄罗斯能源禁运的效果或远低于预期。亚洲对俄罗斯石油进口的激增,以及国际市场上高昂的油价(编者注:即使俄罗斯出售打折石油,当前平均油价仍比去年高出60%),都成为俄罗斯化解制裁的“武器”。
据CREA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俄乌冲突的头100天里,俄罗斯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中获得创纪录的930亿欧元收入,这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来自石油,其余大部分来自天然气。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的收入超过了该国在乌克兰战事上的支出,这或也为俄罗斯继续在战场上推进提供支持。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俄罗斯突破制裁寻找买家的道路依然曲折。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市场分析师Emma Li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由于俄罗斯本土原油储存能力有限,6月初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海上储存总量已达到创纪录的6300万桶,这些尚未找到买家的油轮就只能暂时漂在港口附近。而在2月底俄乌冲突前,这一数字低于2000万桶。
在对俄罗斯祭出能源“杀手锏”的同时,美欧国家的经济也遭到“反噬”。美国国内的汽、柴油价格也正刷新着历史纪录,加剧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中期选举临近之际,支持率在低位徘徊的拜登正忙着“满世界找油”。
受油价高企所迫,美国走下“道德制高点”,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近期,拜登已放松对“敌对国家”委内瑞拉、伊朗的部分制裁与限制,允许它们的石油流入欧洲、全球市场。此外,曾经拜登口中的“贱民国家”也成了美国当前的重点拉拢对象。拜登将于7月访问沙特,石油增产势必成为绕不开的议题。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欧元区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初值同比飙升8.1%,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荷兰合作银行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进入衰退。为缓解能源危机,欧洲炼油商正将目光转向西非石油。
新增的供给恐难填补欧洲的能源短缺,部分欧洲国家仍难以割舍长期以来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近期,流向欧洲的俄罗斯石油又悄然攀升。据彭博社汇编的油轮跟踪数据显示,六月中旬欧洲大陆的炼油厂日均从俄罗斯进口184万桶原油,为连续第三周增加,达到近两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置身于俄乌冲突与欧洲对俄实施石油禁令的阴影之下,这些承受着高昂风险往来于俄罗斯与欧洲的油轮表现得尤为小心翼翼,他们大多选择关闭GPS追踪应答器,“隐身”潜行,外界难以知晓其最终驶向何方。
军事战场上的对峙或许终有结束的一天,但能源暗战对世界的冲击和结构性改变,还将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