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9
次編輯
變更
核子醫學檢查
,無編輯摘要
*早在1913年,海韋希就應用放射性元素作為化學及物理學的示蹤劑。
*1923年他利用Pb在豆類植物進行生物示蹤實驗;1934年用氘水測全身含水量,第一次在人體應用穩定性核素;1935年他首次用P於生物示蹤研究;同年,又創立了中子活化分析法,所以,在核醫學界,海韋希被稱為“基礎核醫學之父”,1943年獲諾貝爾獎。
===核醫檢查為何要打針與注意事項===
*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檢查時使用核醫藥物,身體不同部位組織有其獨特的生理特性,核醫藥物是將放射核種結合到不同化合物上,透過化合物帶著核種進入到身體,再利用核種釋放的放射線進行檢查,多數藥物是透過打針進入身體,只有少部分藥物是透過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
*每項檢查要觀察的部位都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化合物搭配核種,所有藥物都是依照您安排的檢查時段及種類特別「客製化」量身訂做的。
*核醫藥物本身就帶有輻射,但都是使用足以配合檢查的最低合理劑量,而且放射核種在自然狀態下會隨時間消逝,一般來說,核醫科使用的藥物「保鮮期」不會太久,所有藥物都無法「事先庫存」,配合檢查時段,準備好隨即使用完畢。
**當藥物放置過久、劑量過低時,就沒辦法進行檢查,因此檢查時務必準時報到,避免因藥物消逝而影響檢查。
*依照檢查種類的不同,核醫藥物會透過打針、吃藥或是吸入的方式給予到您身上。
**藥物進入到身體後,會因為身體的代謝作用,分布在不同組織中,因此核醫檢查能夠真實反應每個人身體代謝與吸收情形,屬於個體化的檢查。
**由於每種藥物擴散或吸收時間不同,因此不同檢查等候時間不相同,短則數小時,長則數天;多數檢查當天即結束,少數檢查要連續多次(天)造影,取得不同時段影像進行判讀。
*檢查時接受到最少輻射是首要目標,因此核醫藥物都是使用最低合理劑量,選用的藥物除了「保鮮期」短,釋放的放射線行走距離也都不會太遠。
**由於劑量少,行走距離短,因此檢查時,機器需要盡量您的靠近身體,以得到更好的影像品質。
*檢查完成後,身上還有微量輻射。雖然不同藥物代謝方式不同,但大多數藥物是透過小便排出,因此在核醫科常常被提醒要多喝水多上廁所,主要是希望透過水分加速代謝,使體內藥物減少得更快。
**藥物原本「保鮮期」就短,而且會隨時間減少,因此即使無法攝取水份也無須緊張,輻射仍然會隨時間消逝。
*檢查後身上仍然有一小段時間存在輻射,但輻射量非常微小,而且會隨時間消逝,藥物也會隨時間排出體外,無須太過擔心。
**輻射大都不會殘留在使用過的物品上,即使衣物不小心沾染尿液(通常已很微量),只要將衣物靜置1天再清洗即可恢復使用,無須因為擔心輻射問題而將衣物或生活用品丟棄。
*可以遵循「時間、距離、屏蔽」三原則進行輻射防護。檢查結束24小時內,減少與家屬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例如睡覺、緊鄰同桌用餐等(少數檢查防護時間大於24小時,會再另行通知)。
**輻射射程有限,與家人保持1公尺左右距離,便幾乎沒有輻射,無須太過焦慮。
*輻射防護小叮嚀(核醫科檢查結束後 24 小時內)
**(1) 與受檢者接觸時間越短越好
**(2) 與受檢者距離保持越長越好
**(3) 不要接近孕婦及嬰幼童 <ref name="聯合線上">{{cite web |url=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564665 | title= 核醫檢查一定要打針嗎?檢查完身上還有輻射嗎?放射師叮嚀3原則防護輻射 | language=zh | date=2021-06-29 | publisher=聯合線上 | author=核醫科醫事放射師龔瑞英、核子醫學科主任蔡世傳 | accessdate=2022-06-26}}</ref>
==参考來源==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