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贝克特

移除 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著名剧作家)
| 像 = [[File: U1039P28T3D1039893F326DT20060405172359.jpg|缩略图|center| [http://image.so.com/v?q=%E8%B4%9D%E5%85%8B%E7%89%B9&src=tab_www&correct=%E8%B4%9D%E5%85%8B%E7%89%B9&cmsid=1ff1895384125c885293b5aa7925cadc&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2&id=6535c9981500d5f2fac103cacf745853&currsn=0&jdx=2&fsn=60&adsimgsn=0 原图链接][http://ent.sina.com.cn/h/2006-04-05/17231039893.html 来自腾讯影音娱乐]]]| 出生日期 图片说明 = {{birth date and age|1906|04|13}} | 逝世 出生 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89|11|03|1906|04|13}}年4月13日| 出生地点 = 爱尔兰都柏林| 籍 = 爱尔兰| 外文 = SamuelBeckett| SamuelBeckett星座 =| 毕业院校 =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职业 職業 = 诗人、小说家、电影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和随笔作者| 主要成就 武术流派 = | 知名原因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 主要 知名 作品 = 《马洛伊》</br>《马洛纳正在死去》</br>《无名的人》</br>剧本《等待戈多》</br></br>
}}
'''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SamuelBeckett 1906年-1989年),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年)。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他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或许主要在于剧本,特别是《等待戈多》(1952年)。
== 人物简介==贝克特出生于 [[ 爱尔兰 ]] 的首都都柏林,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法国]]新教徒,幼时,他曾在 [[ 德国 ]] 人开设的幼儿园和法国人开设的中学接受教育,这些都培养了他杰出的语言才能,为他日后用英、法两种语言创作打下基础。
贝克特的板球打得十分出色,是一名左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1931年,他返回都[[ 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 [[ 法国 ]] 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期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荣获诺贝尔奖==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瑞典]]学院常务理事[[罗金]]: 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将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诡谲,或是一个爱尔兰人,如果是一个爱尔兰人,这似是而非的诡谲会自动地包含于其中。诺贝尔奖确实曾有被分享的情况出现,有趣的是,今年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一份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个人,两种语言和第三个国家,而且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萨缪尔·贝克特于1906年出生在[[柏林]],将近半个世纪后,他才在[[巴黎]]扬名于世界文坛。3年之内出版的5部杰作立刻使他一跃成为文学界泰斗。这5部作品分别是1951年出版的小说《莫洛依》及其续集《马洛纳之死》,1952年出版的剧本《等待戈多》, 1953年出版的《莫洛依》的第二部续集《无名的人》及另一部小说《瓦特》。这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使作者在现代文学中大放异彩。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