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宏阔

增加 1,517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610%2F35eef8a9d0064f17ba5af81679e532f7.jpeg&refer=http%3A%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9188085&t=ec51b5027cdd20a709f78e24b54aa29e "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百度</small>
|}
 
==示例==
“北上无音讯”,这是赣南这片土地上数万红军烈士离别家乡之后的最后归宿。“[[北上无音讯]]”的17位华屋儿郎在辞别故乡后,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是倒在了湘江之畔的炮火下,还是茫茫草地的沼泽中?作品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进行了合理想象。
[[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于都出发时,带了一台发报机和一台重达68公斤的为发报机提供动力的手摇发电机,这组“大家伙”关系着全军命运。为确保它们绝对安全,一个由128人组成的加强连历尽千辛万苦把它们安全护送到延安,而这个加强连的128名战士到延安时只剩下了3人。1976年,老红军谢宝金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邂逅了这台老发电机……这段真实的故事被编剧用于剧中,华红军与小井冈在军博参观时正巧遇见老红军谢金宝,引出了华钦才与华崇宜在长征途中为守护红色电波而牺牲的故事。虚构的细节丰富了真实的历史。然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可能呢?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剧开头和结尾的设计:广播剧的开头,是华崇山送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的儿子华红军重走[[长征]]路;结尾是华[[红军]把[[沿途]]的所见所闻通过微信告诉父亲,告诉家乡的亲人,也告诉在这条道路上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样的设计结构开阔、意味深长且[[别具匠心]]。
==参考资料==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