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同济大学

增加 2,28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同济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ref>[https://www.tongji.edu.cn/ 同济大学]</ref>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 “211 “[[211 工程 ]] ”、 “985 “[[985 工程 ]] ”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 “2011 “[[2011 计划 ]] ”、“ [[ 珠峰计划 ]] ”、“ [[ 卓越工程师计划 ]]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111 “[[111 计划 ]] ”、 [[ 中美“10+10 ]] ”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 [[ 卓越大学联盟 ]]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ref>[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2017-09-21</ref>
[[File:同济.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00_200_/t013b32ff27e3933e0e.jpg?size=400x397 原图链接]]]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ref>[https://www.tongji.edu.cn/xxgk1/xxjj1.htm 同济大学简介]</ref>
截至2018年6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 [[ 四平路 ]] [[ 嘉定 ]] [[ 沪西 ]] [[ 沪北 ]] 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 历史变革 ==
* 同济初创1893年德国医生 [[ 埃里希·宝隆 ]] (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 [[ 德国 ]] 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 [[ 宝隆 ]] 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 [[ 阿尔特霍夫 ]] (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 [[ 科佩尔 ]] 。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 [[ “一·二八”事变 ]] 。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3年5月, [[ 国民党 ]] 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 [[ 国立劳动大学 ]] (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 [[ 四川宜宾 ]] 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2]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1949年0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 [[ 复旦大学 ]] ,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 [[ 华东政法大学 ]] [[ 上海财经大学 ]] 等学校的建设。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 [[ 西安交通大学 ]] 。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6年5月,全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损失惨重。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 [[ 陈琳瑚 ]] 为组长的工作组进入同济大学。随即,工作组在“一·二九”田径场与师生见面,宣布暂停王涛的党委书记职务,由党委副书记侯东昇代替,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声讨反党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王涛大会”。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涛,同济大学动乱从此开始。
1966年8月9日,同济大学发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济师生员工开始成立“ [[ 红卫兵 ]] ”组织。不久学校有组织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大队部。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活动,并在校内外对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师进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 [[ 文汇报 ]] 》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统也相继成立革委会。至此,原来的教学、科研机构被砸烂,基本理论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学校成立“财产清理小组”。全校统一行动,对学校的家具、设备进行清点登记。运动对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600多间宿舍里的灯泡全被损坏或拧走;部分门锁被拆,部分书架、床板、绘图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产、设备长期无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损坏。
1975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6年2月,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批判科技界的所谓“奇谈怪论”及“三项指示为纲”。[3]
同济大学[[[File:同济2.pn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347f56b032dab540.png 原图链接]]]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4]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5]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2017年6月21日,同济大学国际 [[ 足球学院 ]] 成立。  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同济大学打造声音可视化展览<ref>[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同济大学打造声音可视化展览],企业网,2019-03-26</ref>
== 学术研究 ==
*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20190326100949186472.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File:20190326100956110938.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File:20190326101002651617.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File:20190326101009162011.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File:T017cbe264b09dce1f7.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sh.qihoo.com/pc/9895f787bd8aa19a2?cota=3&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5 来自企业网]
</gallery>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 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 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6]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7]
折叠 * 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6月,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学术资源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共有4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24个学科排在前20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人才培养各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 教学建设 ==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
*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测量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结构抗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力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理论与历史、城市规划原理、质量管理学、普通化学、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中级德语、工程项目管理、大学德语、建筑评论、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环境与规划)、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类与工程类)、基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与电子)、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规划大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德、法、意大利语强化班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硕贯通(4+2)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附属医院
同济大学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和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总床位数5000余张。此外,学校的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三家医院已经挂牌。
{| class="wikitable"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附属医院名称 !! '''||''' 级别 !! '''||''' 地址'''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389号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 专科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536号
|}
* 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6月,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 [[ 科学院院 士8 士]]8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
== 全职院士 ==
{| class="wikitable"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类别'''||'''院士名单'''
|-
! 类别!! |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名单(7人) ||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葛均波]]
|-
| 中国 科学 工程 院院士(7人) || 汪品先 [[项海帆]] 孙钧 [[李同保]] 姚熹 [[郭重庆]] 郑时龄 [[戴复东]] 裴钢 [[范立础]] 周兴铭 [[沈祖炎]] 葛均波[[卢耀如]]
|-
| 中国工程 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 (7 (2 人) || 项海帆 [[裴钢]] 李同保、郭重庆、戴复东、范立础、沈祖炎、卢耀如[[汪品先]]
|-
| 第三世界科学 美国工程 外籍 院士 (2 (1 人) || 裴钢、汪品先 [[姚熹]]
|-
| 美国 瑞典皇家 工程 科学 院外籍院士(1人) || 姚熹 [[吴志强]]
|-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 院士 (1 (4 人) || [[罗小未]],[[郑时龄]],[[ 吴志强]],[[常青]]
|-
| 国建筑 师协会荣誉 科学院 院士 (4 (1 人) || 罗小未, [[ 郑时龄 ,吴志强,常青]]
|-
|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 || 郑时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 张慕圣]]
|}
== 合作交流 ==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 历任校长 ==
{| class="wikitable"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埃里希·宝隆]]:1907─1909 || [[福沙伯]]:1909—1917 || [[贝伦子]]:1912—1919
|-
| 埃里希·宝隆:1907─1909 [[沈恩孚]]:1917—1923 || 福沙伯:1909—1917 [[袁希涛]]:1923—1927 || 贝伦子:1912—1919[[阮尚介]]:1917—1927
|-
| 沈恩孚:1917—1923 [[张仲苏]]:1927—1929 || 袁希涛:1923—1927 [[张群]]:1929-1929 || 阮尚介:1917—1927[[胡庶华]]:1929—1932
|-
| 张仲苏:1927—1929 [[翁之龙]]:1932—1939 || 张群:1929-1929 [[赵士卿]]:1939—1940 || 胡庶华:1929—1932[[周均时]]:1940—1942
|-
| 翁之龙:1932—1939 [[丁文渊]]:1942—1944 || 赵士卿:1939—1940 [[徐诵明]]:1944—1946 || 周均时:1940—1942[[董洗凡]]:1946—1947
|-
| [[ 丁文渊 :1942—1944 ]]:1947—1948|| 徐诵明:1944—1946 [[夏坚白]]:1948—1952 || 董洗凡:1946—1947[[薛尚实]]:1953—19
|-
| 丁文渊:1947—1948[[王涛]]:1959—1977 || 夏坚白:1948—1952 [[李国豪]]:1977—1984|| 薛尚实:1953—19[[江景波]]:1984—1989
|-
| 王涛:1959—1977 [[高廷耀]]:1989.2—1995.2 || 李国豪:1977—1984[[吴启迪]]:1995.2—2003.6 || 江景波:1984—1989[[万钢]]:2004.7—2007.8
|-
| 高廷耀:1989.2—1995.2 || 吴启迪:1995.2—2003.6 || 万钢:2004.7—2007.8|-| [[ 裴钢 ]] :2007.8-|| 示例 || 示例
|}
 
==学校文化==
== 校园建设 ==
【三好坞】
50年代师生义务劳动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学生做“三好学生”。由陈从周设计、题 名。其下淌的水叫做 [[ 同心河 ]] 。都说这里是中国高校百大最美地方之一,建于1956年。1987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全面整顿“三好坞”。三好坞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两个在山上的,成为聚友、约会、休闲的好地方。
[[File:同济6.jpg|缩略图|左|[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175381ca8e3e8720.jpg 原图链接]]]
在这所以建筑闻名于世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别具匠心的建筑作品,而其中最独特的去处,莫过于三好坞和她的湖心小筑,她比不上大礼堂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中法大楼锈红的特色,然而,一片宁静,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在三好坞,总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诗化气息,湖水荡漾,绿荫小道,石桥,石凳,谁说在理工科的学校就找不到诗文中的意境?
【大礼堂】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 [[ 远东第一跨 ]] ”。大礼堂大厅外跨54米,礼堂设3564个座位,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
从2003年开始,这座老建筑开始接受一次“外科手术”,直到不久前才恢复使用。改建后的大礼堂“修旧如旧”,但是又充满了全新的节能技术,比如采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风技术———奥妙之一在于侧廊的地下,一个通过深5米,长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将附近的小树木中的风吸引进来,恒定在15℃的地下5米的凉风就能够进入礼堂。
以A、B、C楼的命名似乎是连接历史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但也是删减历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提起这几栋建筑背后的祖冲之和计成,但是这并不要紧,历史的行进自有它的奇妙之处。
[[ 明成楼 ]] ”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20年以后,这座楼被称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
只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从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对于素混凝土的运用,对于屋顶花园的设置,还有那个很洋气的新名字。学院空间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表征着学院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强大。
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概念方案出自该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
== 校区分布 ==
{| class="wikitable"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 主要校区!! ''' || ''' 地址'''
|-
| 四平路校区(主校区) ||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 特色专业 ==
动画
同济大学是上海市重点高校中最早开设的 [[ 动画本科专业 ]] ,随着国内外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
同济的软件学院是是国家教育部与原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一流教学和实验环境和特色的师资队伍,专业排名在国内高校屈指可数,在2003年底教育部委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的35所国家示范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名列前茅。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我院建设“Windows程序设计”建设软件学院精品课程,并支持我院建设“同济-微软Windows嵌入式中心”。学院50%以上的专业课程直接采用国外三年内的原版英文教材,很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每学期都聘请多位国外资深专家到学院讲课,其中10多位国外资深专家已被学院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
==视频==
{{#ev:youku|XNTA1MDE3MDY0|460640|inline|同济大学宣传视频 |frame}}=参考资料=[[Category:中國大陸著名大学‎]]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