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土豆疙瘩

增加 9,390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土豆疙瘩'''<br><img src="https://cp1.douguo.com/upload/caiku/e…”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土豆疙瘩'''<br><img src="https://cp1.douguo.com/upload/caiku/e/6/4/yuan_e6e91c3c9fa791b5051f7290c55eab84.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douguo.com/cookbook/2466359.html 圖片來自豆果美食网]</small>
|}

川菜的口味都是带辣的,我做了一点小改变,不仅不辣,而且带着柠檬的清香,给宝宝吃也非常合适。 这款土豆疙瘩的造型我特别喜欢,搓圆后轻轻一按,一个“小酒窝”就完成啦!装满了酱汁一口一口往嘴里塞。

'''土豆疙瘩的用料'''

* 土豆90克
*
* 小米粉30克
*
* 马铃薯淀粉20克
*
* 生抽10克
*
* 芹菜15克
*
* 核桃油5克
*
* 细砂糖5克
*
* 小番茄20克
*
* 大蒜1瓣(约3克)

==土豆疙瘩的做法==

# 土豆切小块。<ref>[https://www.douguo.com/cookbook/2466359.html 土豆疙瘩] </ref>
#
# 冷水上蒸锅,大火蒸20分钟。
#
# 起锅烧水,奶锅水开后,放入芹菜,大火煮5分钟。
#
# 捞出,切小段,大蒜剁碎,小番茄切丁备用。 »妈妈们根据宝宝的咀嚼能力决定食材大小。
#
# 蒸好的土豆用研磨碗碾压成泥。 »妈妈们也可以用勺子压成泥。
#
# 碗中倒入土豆泥、马铃薯淀粉、小米粉和35克清水,用筷子搅拌成絮状。
#
# 倒出在揉面垫上,揉成光滑的面团。
#
# 再搓成长条状,切成3克大小的剂子。
#
# 取1个小剂子,放在手心,搓圆后在小球中间戳个洞。 »妈妈们注意哦,千万不要把洞给戳穿了。
#
# 另起一锅,奶锅水开后,放入土豆疙瘩,大火煮至全部浮起,再煮1分钟,大约5分钟。
#
# 放入凉白开中过凉。 »土豆疙瘩过凉后,口感更加有劲道,还不易黏连。
#
# 捞出放至干净碗中,再放入蒜末、细砂糖、芹菜、生抽、核桃油和小番茄,用勺子搅拌均匀。
#
# 最后挤入几滴柠檬汁,搅拌均匀,就可以美美享用啦!
#
# 一碗口感劲道,酸甜爽滑的的土豆疙瘩就完成啦~

'''马铃薯百科:'''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山药蛋'''、'''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称[[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ref>[http://www.0566czsc.com/mobile/detail_4591.html 馬鈴薯]</ref>

'''名称由来'''

*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
*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历史起源 ==

#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
#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
#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人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 植株形态 ==

须根系。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小叶常大小相间,长10 ~ 20 cm;叶柄长约2.5 ~ 5 cm;小叶,6 ~ 8对,卵形至长圆形,最大者长可达6 cm,宽达3.2 cm,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 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侧脉每边6 ~ 7条,先端略弯,小叶柄长约1 ~ 8 mm。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白色或蓝紫色;萼钟形,直径约1 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状,直径约2.5 ~ 3 cm,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2 mm,冠檐长约1.5 cm,裂片5,三角形,长约5 mm;雄蕊长约6 mm,花药长为花丝长度的5倍;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约8 mm,柱头头状。果实圆球状,光滑,绿或紫褐色,直径约1.5 cm。种子肾形,黄色。

== 块茎形态 ==

果实为茎块状,扁圆形或高15 ~ 80 cm,[[球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长圆形,直径约3 ~ 10 cm,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紫色和黑色,薯肉为白、淡黄、黄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品种分类==

彩色马铃薯有[[紫色]]、[[红色]]、[[黑色]]、[[黄色]]马铃薯,七彩马铃薯等。中国已培育出以紫色、红色为主的彩色优质马铃薯,将紫、红色马铃薯老品种与优良高产马铃薯品种杂交,改良筛选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马铃薯。与老品种相比,改良后彩色马铃薯芽眼小,外观好看,抗病性强,亩产可达到1000至1500公斤。彩色马铃薯还可作为特色食品开发。由于其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经高温油炸后彩色薯片仍能保持天然颜色。另外,紫色马铃薯对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长时间保持原色。

黑色马铃薯之所以呈现[[黑紫色]],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时,还具有主秆发达、分枝少、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的特点,亩产达1500公斤,比普通马铃薯品种增产20%左右。同时,由于该品种抗病性的提高,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有利于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产量分布==

# 2005年11月,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上,[[秘鲁]]常驻代表提出一项寻求将世界关注重重点转移到马铃薯对粮食安全以及增强发展中国家对于马铃薯种植的重要性的提议,此提议在当年获得通过,联合国宣布认定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在2010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2418万1889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第一产量大国,将近7500万吨。
#
#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
#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甘肃省定西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每年向全国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马铃薯。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27 飲食;烹飪]]
2,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