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刘咸荥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刘咸荥</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92a365ca7fc212e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414515&sid=1495356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刘咸荥 </big> '''
|}
刘咸荥,(1857—1949年),字豫波, [[ 成都 ]] 双流人,“川西夫子” [[ 刘止唐 ]] 的孙子。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室名静娱楼。<ref>[ http://www.duiduilian.com/mingren/liuxianxing_jijin.html 关于刘咸荥的对联集锦], 中国对联网 , 2016-10-05</ref>
==人物生平==
刘咸荥先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劝善,二是书画,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国时期,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汉字的地步。
刘氏一族于劝善始于止唐公刘沅。《[[成都志通讯·成都街名考]]》说:“纯化街原名三巷子,后因 [[ 刘止唐 ]] 住此传道讲学,故更名为纯化街。寓有‘纯正人心、感化大众’的意思。民国四年,他家门口还悬挂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书‘儒林 [[ 刘止唐 ]] 先生第’横匾一块。”刘咸荥以槐轩学说为宗旨,从劝善入手,出版刊物,实施赈济,启善心于末世,振善行于既倒。1941年,他在 [[ 上海 ]] 道德书局刊印《[[静娱楼劝善全集]]》《[[新德善刊]]》等。
颜楷1918年辞职回家后,与 [[ 刘咸焌 ]] 在南门纯化街北延庆寺合办乐善公所,救济贫苦。刘咸荥几乎每日在此,仿照书法家翁同龢,标明润笔费卖字,其中七成捐办赈济事业,三成家用。1931年十七省大水灾,成都市各界助赈会发起募集寒衣,刘咸荥作为 [[ 四川 ]] 著名乡贤,亲自撰文《[[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赈会公启]]》,文情并茂,催人泪下。
字如其人 达观旷逸
书法旨趣
为什么刘咸荥书法旨趣有这样的?他的大学同僚 [[ 宋诚之 ]] 在《[[为刘豫老追悼会]]》一文中说:“犹忆前不久,豫老尚能说话,余至卧室看视因曰:‘以百年后当见如何现象?盖私心以为九十余岁老人,已不多见,其对于生死的心早有所释’。豫老答曰:‘死后之情况那能晓得?惟人生总有一死,应尽便须尽,不必多虑,亦不必有所喜惧耳!’”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进在《[[双流刘君豫波家传]]》中说:“然君顾不汲汲荣进……又十余年,既倦而休,优游终老。至九十有二,神明湛然,无呻吟痛苦,非有道之士,其孰能与于斯!”朋友们看到了他的通透。
同为“五老”之一的诗人、书法家 [[ 赵熙 ]] 去世时,刘咸荥亲撰挽联:“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上联悲伤于老友的前后故去,下联又很诙谐地告诉亡者,死,无外乎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样的人生态度,体现在刘咸荥笔下行走的线条、水墨那里,必然是潇洒旷达,必然显现艺术大家才具备的智慧与才情。
==诗文==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