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大江健三郎

移除 22,22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姓名 ! <p style= "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大江健三郎''' </p>| 英文名= -| 图像 <center><img src=[[File"https: 大江健三郎//cdn.hk01.com/di/media/images/cis/5e3407ff4e64212bb85ad27a.jpg|缩略图|/PIUdpY_gIfPwkfc_MOskVy08Y4oe-NSW2qQpOdqkKTk?v=w192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https://img1www.cache.neteasehk01.com/catchpic%E5%93%B2%E5%AD%B8/2581701/2F/2F996583E87CC5B8F838309A1760103A.jpg %E5%A4%A7%E6%B1%9F%E5%81%A5%E4%B8%89%E9%83%8E-%E7%AC%AC%E4%BA%8C%E4%BD%8D%E6%97%A5%E6%9C%AC%E8%AB%BE%E8%B2%9D%E7%88%BE%E6%96%87%E5%AD%B8%E7%8D%8E%E5%BE%97%E4%B8%BB-%E5%82%B7%E5%AE%B3%E8%8B%A6%E9%9B%A3%E5%8F%8A%E5%BE%8C%E4%BE%86%E7%9A%84%E7%97%8A%E7%99%92 鏈結] ]片來自hk01] | 图像说明 = </small> | 出生名 = |出生日期=1935年| 出生地点 = 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 逝世日期 = | 国籍 = 日本| 籍贯 =| 母校 =东京大学| 别名 = | 职业 = 作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知名作品 = 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饲育》、《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长篇小说《洪水荡及我的灵魂》}}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bd|1935年|1月31日}}),[[日本]]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出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山村,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1957年正式踏上文壇時便贏得了「學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贊語。
[[大江健三郎]] 1994年 [[日本]] 他因作品中「存在 名[[作家]] 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嶄新的見解、充滿凝練形象的詩這種『變異的現實主義』 讓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ref>{{Cite web |url=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94/presentation-speech.html |title=Kjell Espmark (1994): Presentation Speech,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ccessdate=2009-10-06 |archive-date=2009-02-2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8154627/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94/presentation-speech.html |dead-url=no }}</ref>而榮膺[[ 诺贝尔 諾貝爾 学奖學獎]] 获得者。1935年出生在[[日本右翼]] 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 認為「持續批評日本的態度」才是 濑村。1941年进入当时 江被[[瑞典學院]]青睞 国民学校,1945年, 原因。 大江 健三郎10岁时,日 投降 人的解释是 美军 他的获奖是“边缘(文学) 中心的胜利”(他认为从文化角度上看, 日本 应该被视为世界 军事占领、 边缘)<ref>{{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6/134/20010114/378436.html |title=“ 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 中国”印象记——再访 的影响 江健三郎 |access-date=2010-07-14 |archive-date=2010-11-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119141030/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66/134/20010114/378436.html |dead-url=no }}</ref>
1950年3月, == 生平 ===== 早年經歷 === 大江健三 郎15岁时自郎於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 瀨村]],從小聰敏過人,愛好閱讀文學書籍,如《[[三宅學嶺隨想集]]》等書,一生 購得的第一本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毕业,4月升入爱媛县立内子 》, 等学校,翌 中於故鄉[[松山市|松山]]完成學業。於1954 年4月 入[[ 夏目漱石東京大學]] 曾经执教 文科(第二類[[法文系]]),以其優異表現獲得東京大學 名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在整个中学时代 獎學金 喜好法國[[哲學家]]兼[[文學家]][[沙特]]與同為法國作家[[加缪]]的 品,也會自撰小說或劇本。生涯 诗歌、评论、随笔和短 第一 小说等 正式作品是在入學同年九月為同學演出所寫的《[[天嘆]]》,此後在校內 学习作近40首(篇) 藝部參與校刊編輯,寫過[[詩]]和評論
1954年,考入1955年9月大江健三郎在[[東大教養學部]][[ 东京校友會]] 大学文科二类,1956年4月,转入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师从日本著名 會刊《[[ 法国學園]] 》上曾以《[[火山]]》一 学研究者渡边一夫教授 奪得[[銀杏並木賞]] 。1957年5月 ,短篇小说 在《[[東大新聞]]》中發表 《[[奇妙的工作]]》 获《,獲[[ 东京大学新闻刊文藝祭獎]] 》“五月祭奖” 。1958年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 大江再以 《[[ 饲育飼養]]》 发表于《短篇小說獲得第三十九屆[[ 文学界芥川賞]] 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 逐漸受到 日本文 坛。1965 壇的關注。翌 三月畢業,畢業論文是 《[[ 个人的体验沙特小說之感想]]》 获第11次“新潮文学奖” 。1967年发表《万延元年 。在求學期間 足球》,获第3次“谷崎润一郎奖” 。1989年,荣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意 江已是多產 “蒙特罗文学奖” 。1973年 作家 长篇小说 除了上述作品外還有 《[[ 洪水荡及我 死者 灵魂奢侈]]》 ,获第26次“野间文学奖”。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f name="中国网">{{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10/12/content_18683517.htm |title=1994年10月13日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 accessdate=2009-10-12}}</ref>==个 、《[[他 生活==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之足]]》、《[[石膏假面具]]》、《[[偽證之時]]》、《[[ 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運搬]] 。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1944年,父亲和祖母去世。1945年,他10岁那年,日本战败投降。他的家庭曾经是村子里富裕户,但随着战后的土地改革逐渐衰落。1947年,他进入大濑中学,1950年,他进入县立高等学校。1951年,他转学到了松山东高等学校。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二类,热衷于阅读加缪 萨特 《[[鳩]]》 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1956年正式成为法文系学生,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1959年大学毕业。1960年,同著名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结婚。1963年,他的长 《[[毀芽棄 大江光出世,婴儿的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织 ]]》、《[[意 溢,虽经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 后遗症。=成长经历=1947年5月,日本新宪法颁布,日本宪法中 芽]]》、《[[喝采]]》、《[[戰爭 放弃战争条款对大江健三郎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 本开始大规模整肃共产党员事件和朝鲜战争爆发让他产生了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苦闷。大江健三郎在上大学期间创作过供同学们演出使用的剧本 ]]》、《[[北之島]]》、《[[夜慢行]]》、 《[[ 死人无口此外的地方]]》 《[[ 野兽们 我們 声音時代]]》 等短篇或長篇作品,雖不過大學生卻十分勤於寫作,部份作品甚至發表成了單行本
1957年,他开始发表文学 === 寫 生涯 ===1960年2月 完成小说《大江健三郎和其同學(著名导演[[ 奇妙的工作伊丹十三]] 》和《)之妹[[ 死者的奢华伊丹由加理]] 結為連理,生下了一個嚴重殘障的孩子,後腦部有個肉瘤,就像長了另一個腦袋,等於是嚴重的發育畸形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徒劳”意识表现 多次手術皆無法挽救,大江曾一度至江之島試圖赴水而死,但對於自己如因逃避現實而自殺實為愧對社會及妻子,因此更為奮發,種種思維影響了 家对战后社会现实 品,其子則被命名為「光」。他曾經在回憶文章中寫到给孩子起名 不满。1958年 過程:於是 我就對母親說起了从韦伊的 短篇小说《饲育》 品中感受到的共鸣 小说表现了日本儿童 告诉她“我打算从韦伊 战争体验 书裡,给孩子取一个名字” 该小 母亲就 获得1958年度芥川奖 :“那好呀 随后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他又出版了 那就是 主题上与《饲育》 这种时刻往往会说 脉相承 些不入耳 长篇小说《掐去病芽 话。“我已经想好了 勒死坏种》 就叫乌鸦这个名字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表现了 大江 独特 乌鸦就是你孙子 少儿战争体验主题。1958年,他还发表 名字 短篇小 。”我刚这么一 《绵羊似的人》 作品通过占领时期美国士兵侮辱日本人 母亲便怒上心头,下楼去自己 行为表现 房间了。我也感到 反抗战 的主题 悔,却是毫无办法 大江健三郎初期作品主 第二天清晨,我正 表现 门去办理户籍手续,母亲对我说, 徒劳——墙壁”意识 乌鸦这个名字也很好嘛 在大江健三郎的初期创作中,“徒劳——墙壁 于是我终于可以表示歉 识居于主导地位,因为有 了: 墙壁”意识 昨天真是对不起 所以产生 我把名字改成 “徒劳 光。 意识,又因为 说起来 “徒劳”意识 点儿开玩笑的感觉 所以加强了 由于妻子的名字是 墙壁 由佳里 意识 二者相互 而光这个发音则合着那个韵脚。<ref>{{Cite web |url=http://m.hexun.com/book/2008-09-03/108549194.html |title=大江健三郎:我的写 用。我的儿子 |access-date=2018-09-22 |archive-date=2019-05-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9193023/https://m.hexun.com/book/2008-09-03/108549194.html |dead-url=no }}</ref>
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从關於其子的作品包含了早期作品的《[[ 东京大学個人的體驗]] 法文系毕业,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 关于萨特小说中 [[萬延元年 形象 足球隊]] 。1960年,参加青 與1990 日本之会。1960年5月,在日本爆发的反对日美安全条约高潮中,他与开高健等作家到中国访问,在上海拜会毛泽东,并在北京电台发 声援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运动 讲话。回国后,参加新日本文学会。1961年,参加亚非作家会议东京大会,同年,趁应邀到保加利亚访问 小說《[[寂靜 机会,访问了苏联等国,并在巴黎拜会对他产 重要影响的著名哲学家萨特,回国后退出新日本文学会 活]]》
在1959 1960 到1963年创作的作品中 開始 “性”意识和“政治”意识占有了中心地位。表现“性”意识的主要作品有19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1963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性的人》;表现“政治”意识主题的主要作品有1961年发表的小说 大江在 《[[ 十七岁文學界]]》 雜誌連載 政治少 [[青 年之 死——〈十七岁〉第二部 污名]] 。1963 ,以[[反戰]]為題。1961 是大江健思想和创作的转折点;1963年8月, 大江健三郎 去广岛参加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调查 曾訪問[[中國]] 走访了许多爆炸 受到[[ 國]][[左派]]及[[右派]] 幸存者 批評 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儿大江光的死亡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胁)联系 一起 《[[群像]]》雜誌發表《[[吶喊]]》長篇 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 便是以訪 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 之行有相關連。1962年 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自觉不自觉 大江一名好友因擔心[[核戰]]會毀滅[[ 与他 球]]而 己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围绕残疾儿童、核武器主题,他发表了大量随笔、谈话、演讲和小说。1965年 殺身亡 ,大江 健三郎赴美国旅行 有感而發 参加了哈佛大学的研讨班。1965年3月,出版随笔全集《严肃的走钢丝·全随笔集一》和《大江健三郎全集》。他又开始阅读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 前往[[广岛市|廣島]]探究[[原子彈]]轟炸過後 作品 廢墟
1966年 1964年4月 他开始热衷于阅读福克纳的作品。 大江 健三郎对于日本现实社会是不满意的,但又没有发现能够取而代之的实际楷模,于是便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乌托邦——理想国的形象。大江健三郎从1966 於《[[世界]]》雜誌連載了半 开始创作具有浓厚乌托邦色彩 作品,作品有: 《[[ 乌托邦的想象力廣島筆記]]》 (1966年)等。 ,此書奠定了他成為 江健三郎 文學家 “乌托邦”意识和“森林”意识 地位,雖此書常被學者批評不具文學性,但瑞典諾貝爾學院發言人指出此書 密切结合在 極具超越性的。此書受到各界廣大迴響,統計指出每年會有約 萬人左右 。1967年,发 讀者閱讀此書。接著持續發 长篇小说 [[萬 延元年的足球 隊]]》及《[[跑,向前跑]] 。该小说其中森林意识占有突出地位 ,讀者是與日倍增
1968年,赴[[澳 利亚]]旅行,这期间他还多次赴92冲绳进行调查。1970年赴新德里参加亚非 江健三郎所有 家会议 品中 同年出版长篇随笔 冲绳日记》。1971 萬延元 与太田秀吉共同创办季刊杂志《冲绳体验》。《鲸鱼灭绝 岁月·全随笔第三 足球隊 于1972年问世。1973年3月, 最受 出长篇随笔《作为同时代的战后人》 同年赴阿拉木图参加亚非作家会议。1974年参加在东京召开的 受到海外研究 日本 阿拉伯 化团结会议。1974年2月,他在要求释放索尔仁尼琴的声明上签名;他参加为抗议韩国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而举行 學學者 活动。1975年 歡迎 譯成 长篇小说《同时代的游戏》 多國文字
1976 === 1994 諾貝爾文學獎 ===1994年住在[[世田谷區]][[ 墨西哥成城 (世田谷區)|成城]] 首都 的大江健三郎接到了[[瑞典文學院]]的電話 不過大江健三郎未聽懂對方的[[ 语讲授“战后 語]],以為是受邀參與演講而未注意。接著外電消息已傳來 日本 思想史”。1977年10月 参加夏威夷 直到家門口擠滿 学东西 批媒體才知道自己榮膺[[諾貝爾 化研究所举办的“东西文化在文学里的相遇”研讨会,做了“关于边缘性文化”的报告 學獎]]<ref name="nyt1994">Sterngold, James. [https://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C05E6D9143CF937A25753C1A962958260&scp=3&sq=kenzaburo+oe&st=nyt "Nobel in Literature Goes to Kenzaburo Oe of Japa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4, 1994.</ref>
1986年,又着手写放弃已久 意外獲獎 短篇小说,发 大江健三郎 了《聆听雨声 示世界 女人们》等系列短篇 文學工作者如此繁多 再度引起 從未抱有獲獎的希望。他在當時對記者說:「日本[[ 学界 字]]的水準是很高的,諸如[[安部公房]]、[[大岡昇平]]、[[井伏鱒二]],都有獲得諾貝爾獎 瞩目。1989年又推出随笔集《小说之谋略·智慧之愉悦》 資格。」「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這個殊榮非他莫屬,而不會是我
1992年4月担任《1994年12月10日,大江健三郎在[[瑞典]]首都[ 朝日新闻[斯德哥爾摩]] 》“文艺时评”栏专栏作家,持续至1993年3月;所发表 评论 諾貝爾頒獎典禮上 表示出对中国“ 領取了 革”后文学的关注,认为从中国青年 學獎獎章。但是關於其 家莫言等的小说 品卻依舊在 中,可以看 充滿爭議。瑞典文學院指 潜藏着破坏旧 大江健三郎 學成就在於:「是因為以詩 創造 量。1994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把現實和神話做了密切結合 并拒绝接受由日本天皇本人授予 表現了想像 文化勋章。他“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时 世界 将南京大屠杀列为20世纪 並對 类三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 間樣態 敦促日本摆脱“暧昧” 作了衝擊性 态度,勇敢地承认历史罪过,回归到亚洲人的亚洲来。1999年6月推出长篇新作《空翻筋斗》 描述
=== 晚年生活 ===大江健三郎 对中国非常友好 仍勤於寫作 曾先后在1960年、1984年、2000年、2002年、2006年、2009年多次访问中国。其中在2006年9月 「後期的工作」最主要 访华活动中,他除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题为 作品是 北京讲演2006 奇怪的二人配 和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为其新书 三部曲: [[别了,我 被偷換 书]] 孩子 以及 《愁容童子》、 随笔集 別了, 在暧昧 日本 書! 举行签名售书外 还在2006年9月12日至13日间前往南京参观 完成這核心的3部作以后,2007年發表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与大屠杀幸存者及研究南京大屠杀 《優美 学者进行了座谈 安娜貝爾·李寒徹顫慄早逝去》 在 2009年1月的访问中,他参观了北京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创作特点=====文学思想===大江健三郎的文学思想:在无神时代里寻求文化救赎与自我拯救
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 最新的小說 作品 是2009年12月15日[[講談社]]出版 创作中 《水死》,2009年10月8日凌晨 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 《水死》完稿於[[台北]]旅次 即要 大江 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 當天下午舉行 簽書會前講演 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 揭示了相關細節 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 详尽地阐明 在旅館裡撕掉 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 原稿最後6頁 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 隱約有封筆之 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1、通过“文化救赎”,探究人 《水死》是大江唯一的1部在台灣定稿 存在本质小說。
== 作品 ==* 1957年5月,在《东京 江健三郎 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获该报五月祭奖。8月,在《文学界》杂志发表《死者的傲氣》,成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 1958年1月,在《文学界》杂志发表《饲育》,获第39界 芥川文学奖”<ref name="wilson12">Wilson, Michiko. (1986) [[文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jhGkLyWN8cC&printsec=frontcover&dq=he+Marginal+World+of+%C5%8Ce+Kenzabur%C5%8D:+A+Study+in+Themes+and+Techniques++ISBN&client=firefox-a&source=gbs_summary_r&cad=0#PPA12,M1 ''The Marginal World of Ōe Kenzaburō: A Study in Themes and Techniques,'' p. 12.]</ref>。同年,发表《感 救赎]]”思想 一个中心命题 少年》。* 1959年 就是对于灵魂问题 发表《我们 突出关注 时代》 从20世纪50 代作为一个学生作家开始 大江健三郎就在自己 发表《我们 性世界》。* 1960年2月, 创作 中把个人、民族和人类命运联系 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同年9月, 一起,借助于萨特 《新潮》杂志连载长篇小说《迟到 存在主义思想 青年》。* 1961年 来思考探究人的存在 发表《政治少年 本质 死》 经过一番痛苦 * 1963年5月,发表中篇小说《性 的人 生体验和紧张的精神探索之后 》。* 1964年8月 大江健三郎通过 出版长篇小说 [[ 个人的体验]] ,获新潮文学奖;10月,在《世界》杂志连载长篇随笔《广岛札记》。* 1967年1月,在《群像》杂志连载长篇小说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等作品 ,同年9月讲谈社出版,获第3届“谷崎润一郎奖”;同年,发表《为与冲绳共叹共怒》。* 1968年4月,发表《参院选举反映了民意吗——当投票意味着放弃权利的时候》。同年8月,发表《核时代 创作 森林隐遁者》。* 1969年8月,在《世界》杂志连载《冲绳札记》* 1970年7月 不仅完成了对于萨特存 主义思 新潮社出版演讲集《核时代的 影响 象力》* 1971年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 消化 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 1973年 新潮社 了人在自身积极 版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 存在中 灵魂》, 再生 野间文艺奖 * 1974年11月,新潮社出版《文学笔记》* 1978年5月,岩波书店出版《小说 可能性 方法》* 1979年11月 新潮社出版长篇小说《 同时 也有意识地引进“边缘 代的游戏》* 1980年1月,在《 化”概念 学界》杂志发表《聪明的雨树》* 1982年7月 形成自己独特 新潮社出版短篇小说集《听雨树 以“残疾儿”主题为“原点”的创作理念 女人们》* 1983年 从而深入地展示了“再生”的现实依据——“共生”: 讲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新 只有 啊,醒来吧》;4月, 与他人(包括各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 《波》杂志连载随笔《小说 相互 图谋· 解、尊重、宽容、促进 “ 共生”的互动联系中 愉悦》。* 1984年1月 才能 《朝日新闻》发表与作家掘田善卫的通信《 核时代 ”里 的乌托邦》* 1985年,发表长篇小说《M/T》序章* 1986年 在“暖昧 岩波书店出版《M/T与森林裏奇异 日本” 故事》* 1988年 获得自己本质性 岩波书店出版理论论著《为了新 存在——共生与再生。这也是大江健 文学》* 1993年,创作长篇 郎在20世纪90 步曲《燃烧的绿树》* 1994 代前通过 ,朝日新闻社出版《 小说 的经验》* 1998年,《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私という小説家の 表达其深厚的 り方)* 『宙返り』(長編)講談社、1999年(のち講談社文庫)* 『取り替え子』(長編)講談社、2000年(のち講談社文庫)* 『憂い顔の童子』(長編)講談社、2002年(のち講談社文庫)* 『二百年の子供』(長編)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のち中公文庫)* 『さようなら、私の本よ!』(長編)講談社、[[2005年]](のち講談社文庫)* 『おかしな二 組(スゥード カップル)』(三部作) 講談社、2006年**『取り替え子』/『憂い顔の童子』/『さようなら、私の本よ!』の特装版* 『臈たしアナベル・リイ 総毛立ちつ身まかりつ』(長編)新潮社、[[2007年]](のち新潮文庫『美しいアナベル・リイ』へ改題)* 『水死』(長編)講談社、[[2009年]](のち講談社 关怀精神的基本思想理路。庫)* 『晩年様式集 イン・レイト・スタイル』(長編)講談社、[[2013年]](のち講談社文庫)
== 軼事 ===== 在深入探讨人的存在问题的同时, 大江健三郎 在20世纪70 獎 ===2006 代创 ,大江的 家生活50周年,創設了通稱大江獎(大江賞) 长篇小说《[[ 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大江健三郎獎]] 》中,也开始触及到了人的灵魂问题,尤其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被禁锢的灵魂》中, 大江健三郎 通过两个自称叫宇波君和稻田君的青年恶意拐走智障儿义幺又将其丢弃的故事 賞) 不仅看到这类对于“醒来吧” 之呼唤无动于衷的“被禁锢的灵魂”,其共生与再生的艰难性,而且也由此反观到一直与之“共生”的“那弱智的长子,他心里黑暗宇宙般辽远空阔的、我所无法知道的东西”,“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我’心里有比光更阴暗更复杂的悲哀与苦痛。”他开始注意到“自己内心里被神秘主义因素所吸引的部分” 小説家大江健三郎1人評審(選考)
20世纪80年代末, === 沖繩筆記爭議 ===日本右翼成員指 大江健三郎 索性以灵魂问题为主旨,投入了 《[[ 燃烧的绿树沖繩筆記]]》 三部曲的创作。这是 部与其以往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 書記載 同的长篇巨著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所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人的存在转向了灵魂的拯救问题。所以 控告 大江健三郎 称之为“最后的小说” 及出版社岩波書店 经过几 經過近三 的努力 纏訟 小说于1993年付罄 大阪地方法院在2008年3月28日作 判決 并获得了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但是大江却陷入 駁回 一种“灵魂”的困境,正如日本研究大江健三郎的专家吉田山六指出的:“‘燃烧的绿树’的题 清楚地暗示出(大江健三郎)对于世界和人类命运 原告 一种矛盾心理” 賠償要求 其原因在于,尽管小说的主题是当代人的灵魂的拯救,然而由于 大江健三郎 自己 在1970年 文学惯性,小说的背景被放在偏远的四国森林山庄 《沖繩筆記》中陳述 “燃烧的绿树”教会也只 許多平民 传统的地方宗教习俗的衍生物,所以其描写的内容与当代都市人所处现实生活之间,似乎有一种隔世之感。即使如此,这教会也难逃短命之厄运,主人公“义兄”最后也死于非命。灵魂的拯救问题只能以“败北主义”而告终结。这有违大江健三郎创作此小说之初衷。产生这种结果,显然跟大江健三郎一贯的探讨人的存 问题所采用的小说 法有关,他后来也意识到;“因为(以往那种)‘我’、‘俺’和‘私’等的叙事体作品不能支持更加深化的灵魂主题”,也就是说,尽管他感到了灵魂问题的 切性,但是如若还是袭用过去的小说方法,那么对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势必很难深入 自殺殉國
=== 與漢語世界 ======= 中國大陸 ====大江 健三郎要想让自己的小说创 在1960年隨[[野間宏]]等日本 真正地实现对于灵魂问题的探究, 先必须对于自己那套已经烂熟于心的小说方法进行整改 度訪問[[中國]] 实际上就是要重新厘清他自己的小说 會見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務院副總 念,而这又直接关涉到他自己的灵魂问题。所以大江健三郎在完成《燃烧的绿树》后所写的《]][[陳毅]]等[[ 我的小说 中國國 历程領導人]]及[[郭沫若]]、[[茅盾]]、[[老舍]] 》一书的结尾中强调:“自己的灵魂问题才是最应该担心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自觉意识,大江健三郎才会在获得诺贝尔 、[[巴金]]、[[曹禺]]等文化界領導和[[許廣平]]、[[趙樹理]]等 学奖的同时 化人 做出 還遊歷 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上海]] 宣布“挂笔”,结束自己作为小说家的生涯。这样做的目的,就像他 与萨伊德“对谈”中所说的,是为 [[巴金]]和[[孔羅蓀]]陪同下欣賞 “寻找自己后期作品的风格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清肃大江健三郎他自己的灵魂,让他自己的心灵从日趋硬化的“著名小说家”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回复到其原初状态,从而能够达到与自己灵魂的真正的“面对面”——这才有可能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 [[越劇]]
[[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 大江 健三郎基 隨[[井上靖]]等[[日 上形成了他“后期 ]] 品的风格形式” 家再次到中國訪問 这一风格形式的显著标志,就是他从小说创作的整体架构 會見時任[[ ,重新确立“扩大”了的灵魂主题的 心地位。所谓“重新确立”,不仅仅表明了他从头开始 央總書記]][[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摸索出 遊歷 一整套相对完备的、与“灵魂”探索主题相适应的小说方法,从而“可以全方位来表现”灵魂主题,更是意味着他在后期作品中所展现的灵魂主题,与《燃烧的绿树》中以“败北主义”结尾的那个灵魂主题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大江健三郎把对于《燃烧的绿树》中“[[ 败北主义絲路]] ”的克服,称作是他“创作生涯 。其後於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2009年第3、第4、第5、第6、第7次訪問 的新起点”
所以 2000年9月28日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度向中國學術界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〇〉(許金龍漢譯 他在 收入 [[空翻]] 大江健三郎自選隨筆集 等小说 漢語版)。2006年9月9日上午在 國社會科學院向中國學術界再次發表講演:〈北京演講二〇〇六〉(作者自訂題名,有些傳媒另改標題〈始自 灵魂主题 绝望 探讨 希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 本身,客观上也呈现为一个促使灵魂实现“ 我拯救”的过程 白〉) 就像他 同年9月10日上午 《空翻》封皮护带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首次向中國 宣传语中说 青少年發表講演 “深如渊薮 〈走 世纪末黑暗 人多了 激荡不休、渴求希望的年轻灵魂 也便成了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許金龍漢譯) 但愿‘我’能真实而痛畅地记下它们。”这“真实而痛畅”的记录 大江在[[北京]]欣賞了[[京劇]],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和[[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還遊歷了[[南京]] 其实就是灵魂的重新“构筑” 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並與幾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座談
2、“群魔乱舞” 大江於2007年11月出版 形态展现 小說《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臈たしアナベル・リイ 総毛立ちつ身まかりつ』)評上 “无神时代” [[人民 學出版社]]與[[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合辦的「2008年度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是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的第7屆得獎作品,同時得到了第1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微山湖獎」(另2部得微山湖獎的作品是[[澳大利亞]]作家亞歷克斯·米勒的《別了,那道風景》和[[英國]]作家拉塞爾·塞林·瓊斯的《太陽來的十秒鐘》)。大江親自給《優美 危机性特征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許金龍譯本寫了1篇〈致中國讀者〉。
大江健三郎文化救赎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点 2009年1月16日 就是他所提出的“无神时代”的概念。就 大江 健三郎本人而言,“ 天皇用人的声音讲话那天起” 出席 才10岁的他就开始“感到,作为神 上空统辖‘世界’的天皇、皇后似乎失去了力量。”从那时起,“无神”思想和西方输入的民主主义思想融为一体,成 中國北京領取 他主要的思想和精神支柱。所以,他一再地自称:“‘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无神时代]]”之概念与他早年形成的“无神”思想当然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大江健三郎对于当代社会中人的灵魂问题之严重性的一种理解 「微山湖獎」
==== 随着对于灵魂问题探讨的逐渐深入 台湾 ========= 諾貝爾獎獲獎前 =====1980年代的1987年這一年裡 [[台灣]]翻譯出版了3部 大江 越来越感觉到,仅仅一个“无神”观念并不能真正解决灵魂 安顿问题。即使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着民主主义立场和“无神” 小說作品:《聽雨樹 思想 女人們》(『「雨の木」を聴く女たち』 但在自己心灵深处 [[薛柏谷]]譯 依然还存在着某些“被神秘主义所吸引 長篇)、《個人的體驗》(『個人 部分” 。な体験』,[[ 奥姆真理教所李永熾]] 制造的沙林毒气案件 譯,長篇)、《打羊羊》(「人間の羊」 进一步说明了当代社会 [[鍾肇政]]譯 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 短篇 普遍存 着灵魂何以安顿 [[鍾肇政]]、[[陳千武]]、[[陳明台]]合作翻譯 问题 日本短篇小說選《化粧》 这也是一个全球性 鍾譯標題取自小說中外国兵 文化问题 歌唱「羊撃ち」) 为此,大江健三郎提出了“无神时代”的概念,用以表述他对于这一普遍的文化问题的深入思考:
1、“无神时代”就是一个上帝“缺席” [[馬森]]編 《樹與女》(當 ,虽然人们明明知道“上帝死 世界短篇小說選第3集,1988年出版)裡面收 ”,“天皇用 [[李永熾]]翻譯的《別 人的 声音讲话了”,可上帝或天皇离去后留出的空白 腳》(「他人の足」 必然会陷人们于虚空与焦虑之中;短篇)。
2 [[黃玉燕]]編選 “无神时代”就是一个众神喧哗或曰群魔乱舞 翻譯 时代,由于 《日本名家小說選(第4集)》(1991年出版)收了「他人の足」第2個台灣漢譯本《局外 们需要为自己 灵魂寻找一个安顿处所 腳》 形形式式 讓「他人の足」成為惟1的1篇有2個台灣漢譯本 各种“救世主”和“神教”也趁机 行其道,进而会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江作品。
3 [[姚巧梅]]編選 “无神时代”同样也可以是一个人们获得实现自我拯救之可能性 翻譯 时代,或者说,“无神时代”就是一个以危机 《大師小品:日本短篇精典》(1992年出版)收了大江成名作「奇妙な仕事」 形式呼唤“新人”诞生 台灣漢譯本《奇異 时代 工作》
===== 諾貝爾獎獲獎后 =====1994年,[[鍾肇政]]寫了一篇〈 大江健三郎 二三事〉。翌年[[台灣]]翻譯 后所创作 版了大江 第一部长篇小说《[[ 空翻芥川獎]] 》,充分地表现了“无神时代”概念的这些基 入圍([[日 内涵。小说的中心情节是曾在十年前宣布“转向”的“师傅”复出,准备重新建立“师傅的教会”。 語]]芥川賞候補) 作品 《死者 上部描写了师傅及其追随 傲氣》(『死 们在东京所进行的各种筹备活动,下部则是关于他们前往四国的峡谷山庄准备重新建立教会的过程。 の奢り』)和芥川獎得獎([[日本語]]芥川賞受賞) 作品 中集聚在“师傅”周围 《飼養》(『飼育』) 作为核心成员的一千人马,也包括“师傅”在内,个个都遭遇到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故而 合訂本( 带着严重的灵魂问题。“向导” 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幸存下来的婴儿,灾难性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人格中严重的偏执倾向,难以与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相伴共处 [[邱振瑞]]譯 [[林至潔]]審訂2部譯稿並撰寫譯本序〈我 以找到了“师傅”;长有一张狗一般面庞 知道 青年育雄曾有过用火钩子打死长期把他作为同性恋对象的家庭老师的经历,可怕的记忆压抑 本屆諾貝爾文學獎 他一直无法面对自己;“天真无邪的青年”荻患有恋(女性亵衣 主——大江健三郎〉 物癖 少年时代偷窃来家作客的嫂子女友 以及《性 裤衩,害得他只能长期生活在悔恨之中;早年酷爱语言文学的古贺医生在父母逼迫下选择了医学,但精神的痛苦压抑害得他从医时极度恐惧去触摸 体;长期服侍师傅和向导的舞女,少女时代因一次意外事故弄破了下身,其 間》(『 心理也因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女子立花一直在为其患有智障残疾 弟弟森生的音乐天份得不到 们认可而深深苦恼 間』 所有这些人并无衣食之忧,可以说,物质生活的丰裕性反而使得他们精神方面的残缺性显得更为尖锐而突出了。用“师傅”的话来说,“他们前来的动机全都带着一种迫切的现实性”。他们迫切希望找到一个精神寄托。他们为“师傅”的某些神异性所吸引,纷纷聚拢到“师傅”身边,这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无神性”的一个明证 [[黃玉燕]]譯)
正是由于上帝的缺席 1996年 这个世界才会出现各类宗教“众神喧哗”或“群魔乱舞” 《萬延元年 局面。如果各宗教团体携起手来,共同举行一场悔过自新的大游行,那么将会有2000 足球隊》(『 人簇拥 延元年のフットボール』) 马路上水泄不通吧。其中还不包括台灣出了[[ 日本李永熾]] 传统佛教 几大宗派,以及天主教和新教各派。如此名目繁杂的教团的纷纷涌现,并都能够吸引无数的信众 [[漢語]]版 表明 李永熾寫 “无神时代”深刻的文化危机:一方面以理 譯本序〈共時 化或祛魅化为表征的现代化进程,无情地摧毁了传统 與通過儀式-論大江健三郎《萬延元年 价值信仰的根基,另一方面“深如渊薮的世纪末黑暗,激荡不休、渴求希望的灵魂”又在到处寻找能够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所以一旦冒发出几个色彩斑斓的泡沫,无数激荡不休的灵魂,便会一拥而上,把抓到手里的每一片无根的浮萍,都当作可以暂时将息的救命稻草,并像神明一样把它供奉起来。《空翻 足球隊 中的师傅本来是一个音乐杂志的唱片评论撰稿人,患上妄想症后也失去了家庭,之后便索性做起“赖以为生的灵感买卖”,并“开始利用集会的布施来过活了”
===== 这个亦佛、亦儒、亦神道、亦基督 台灣 “混淆宗教性”的“师傅教会”的生成、发展和终结的模式,不仅揭示了当代日本包括奥姆真理教在内的许多新兴的宗教团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带有极强的急功近利色彩、动辄易于走向极端;同时也以“众神喧哗”或曰“翻譯者 =====[[ 群魔乱舞鍾肇政]] 是第1位翻譯單1篇大江短篇小說 形态展现了“无神时代”文化的危机性特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所滋生的人的价值信仰逐渐被销蚀的负面因素,经过日积月累,现在已发展成为严重的文化和社会的“世纪末”危机:现代化的成功将会以人的精神 台灣翻譯 园被彻底摧毁为代价 这一悲剧性前景的日益明晰,令每一个灵魂都感到了惶惶不可终日,而挣扎于“深如渊薮的世纪末黑暗”之中,并随时准备像飞蛾一样扑向任何一点扑朔迷离的烛光,而无论其为神光或鬼火。“群魔乱舞”的结果,势必会引发灾难性的社会骚动,小说中一再提及的“奥姆真理教”就 [[李永熾]] 一个现实的例证 第2位 其实这 但他 也是 经过现代理性“祛魅”后 第1位翻譯2部大江長篇小說作品 西方社会,乃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整个人类文化,共同面临的文化危机 台灣翻譯家
大江健三郎文化救赎思想 如果將《聽雨樹 精髓 女人們》看作短篇小說集 已棄世的[[薛柏谷]] 就是 强调人 史上第1位翻譯多篇大江中短篇作品 灵魂的自我拯救 台灣翻譯家 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思想是他早年在《个人的体验》 如果將該書整體當作1部長篇小說,[[李永熾]] [[ 万延元年足球队薛柏谷]] 》中“再生”概念自然的逻辑延伸,但 又具有本质性 史上最早的2位翻譯大江長篇作品 突破。这不仅因为“自我拯救”包含着关于“无神时代”的自觉意识 台灣翻譯家 并且它还不只是表现为一种负责任的生存方式的选择,而是更强调了人必须能够直面自己灵魂,包括正视自己心灵深处那阴暗 最早紹介到台灣 部分,从而能够重新构筑自己的灵魂。所以它也只能形成于 大江 通过“挂笔”宣言,并对自己 中短篇小說作品就是[[鍾肇政]]翻譯 心灵进行彻底的整肃之后。在 空翻 打羊羊 中那些主要人物身上 特别 再來 “师傅”这一形象里,大江健三郎已经注入了这一“自我拯救” [[李永熾]]翻譯的《他人 思想元素 腳》
如果说,《空 》只是在宏观上展示了“自我拯救”的思想轮廓,那么 譯2部 大江 健三郎紧接着又通过 長篇小說作品的第2位台灣翻譯家是[[劉慕沙]](翻譯 被偷换 換取 的孩子》 『取り替え子(チェンジリング)』 和《 容童子》 这两部系列长篇 『憂い顔の童子』) 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自我拯救”思想的具体内涵。《第3位是[[ 被偷换的 陳孟姝]](保朱,翻譯《為什麼 孩子]] 要上學 创作的直接动因是大江健三郎的妻兄、日本著名导演伊丹十三于1997年12月20日傍晚跳楼 杀的悲剧。此事对大江健三郎内心世界的震撼性决不亚于当 分の木の下で』和《兩百 智障儿大江光的诞生,同时也迫使他对于灵魂问题的探索,或者说他的文化救赎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其结果就是《被偷换 的孩子》 的问世。该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主人公长江古义人(“长江”隐喻大江本人,“古义人”日语发音“KOGITO”,近似拉丁语“我思想”,喻指小说的思辩性特征)的妻兄、当红国际知名电影导演吾良(原型应是伊丹十三,“吾良”日语音同“御灵”——灵魂 『二百年の子供』 跳楼自尽
古义人无法认同社会各界盛传的关于吾良自弃原因的解释,新闻媒体和娱乐界都在炒作吾良是不堪怨受“绯闻”之忧,或黑社会暴力集团的迫胁。吾良留下 [[張秀琪]]翻譯 一批在自尽前曾陆续录制 《靜靜 他对于古义人的谈话录音。古义人由此开始了他与吾良录音的对谈 生活》(『静かな生活』) 并接受了吾良在录音中关于[[Quarantine賴明珠]] (隔离、孤立化)的建议,前往柏林自由大学担任 翻譯 百天左右的讲座教授之职。这期间,古义 《給新新 与吾良 類》 录音 『「新しい人」の方へ』 进行了深入的灵魂交流 并静静地反省 [[戴偉傑]]翻譯 自己过往 《音樂與文學 经历,最终把吾良之死与半个世纪前他们俩曾不由自主地介入其中的“那件事”联系起来:日美安保条约 對談》(『同じ年に 效前夕 まれて』 极右翼分子大黄一千人打算袭击美军基地,他们利用了年轻的古义人,尤其是吾良的身体,诱使美军将校皮特偷出一些武器,并还可能害死了皮特,然后,大黄等人又把刚刚剥下来的 與[[ 牛牛皮披到吾良和古义人光裸的身体上以羞辱他们。正是这段耻辱的往事的记忆,鬼魅般地缠绕在吾良心头,使之不堪忍受而自弃人世 澤征爾]]共著)
吾良留下了关于这件事的有两个结尾版本的分镜头剧本 2011年8月 为古义人的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小说的结尾是林水福和[[ 吾良之妹陳諭霖]] 、古义人之妻千 合作的《飼育》 听完录音并看过分镜头剧本后 台出版 把此事与塞达克(Sendak 就是新潮社 <新潮文庫>『死者の奢り・飼育』(短編集 漫画所描述 這本書 欧洲民间关于“换孩”(changeling 台灣繁體中文版,收錄和日本語原版同樣的6篇短篇:〈飼育〉(「飼育」,林水福譯 传说联系起来,也认为正是“那件事”“偷换”掉了吾良美丽 、〈死者 灵魂 招待〉(「死者の奢り」 尽管吾良一直想以自己的成功洗刷当年的耻辱 林水福譯)、〈他人之足〉(「他人の足」 但“正是潜藏在这个梦想背后的险恶阴影般的噩梦 林水福譯)、〈人羊〉(「人間の羊」 才使吾良终生困扰的” 陳諭霖譯)、〈不意之啞〉(「不意の唖」 所以 陳諭霖譯)、〈今日之戰〉(「戦いの今日」 成了国际知名导演的吾良其实一直是像一个“被偷换的孩子”似地“生活”着 陳諭霖譯)
该小说的题旨,在于凸显灵魂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或者说,强调对于灵魂问题的自觉的“危机”意识。人们要想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期待“新人”的到来, ===== 2009年 先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自觉的“危机”意识。每一个人,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或个人的诸种原委 度訪台 =====2009年10月5日下午 大江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 灵魂深处实际上都会存在着某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或阴暗的角落,并且总是不敢正视或故意回避自己的]]作家[[ 灵魂奧罕·帕慕克]] ,这使得人们常常只能 和中國大陸 为一个“换孩”变形的替身生活在虚空之中。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无神时代”里,在一个没有信仰,失去 家[[莫言]]飛到 精神寄托的时代里 [[台灣桃園國際機場]] 灵魂中这种噩梦般的阴影就会伴随着当代这种繁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而恶性地膨胀,使人最终 這是大江第1次訪問台灣<ref>{{Cite web |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40566 |title=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抵台 盛讚李昂 堪承受而精神崩溃。古义人从吾良的悲剧中 談爭議 |access-date=2018-09-22 |archive-date=2018-09-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22000021/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40566 |dead-url=no }}</ref> 在两颗灵魂的“对话”中,逐渐地产生出对于自己灵魂问题的自觉的“危机”意识。所以尽管他也面临了灵魂问题,却并没有像吾良那样采用自弃于 大江是 界史上第2位訪台 逃避方式,因为“败北 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得 义”的选择只能让自己的灵魂加速度地坠入地狱;而是让自己的灵魂进入一段Quarantine(隔离)状态 通过静静 第1位是1970年到訪 自省式的梳理,发现自己的灵魂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以便可以实施有效的“自我拯救” [[川端康成]]
《被偷换 10月6日和10月7日,[[中央研究院]]舉行「國際視野中 孩子》只是描述了人们应当和如何产生自觉的“危机”意识 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 并直面自己 身為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灵魂问题 大江在會中發表專題演講、談話和論文講評並回答提問。作家[[朱天文]]和莫言在10月6日上午與大江對談<ref>{{Cite web |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40566 |title=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抵台 盛讚李昂不談爭議 |access-date=2018-09-22 |archive-date=2018-09-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922000021/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340566 |dead-url=no }}</ref>。10月7日中午 其姊妹篇《愁容童子》则详尽地展示了“自我拯救”的具体措施 大江與[[許金龍]]、[[東京大學]]教授[[小森陽一]]及台灣日本語文學工作者[[劉慕沙]]、[[林水福]]座談 那就是通过“回归”的方 座談後舉行研討會閉幕 去找回那个被偷换了 ,會後還有參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 本真的“童子” 行程和晚宴,大江都全程參與
10月8日, 大江 健三郎 [[ 愁容童子台北市]] 》等几部后期作品中,正是通过对于自己的“重新阅读”,达到对于 與同台灣[[ 日本 现代 化的“重新阅读” 學]]研究者[[唐顥芸]]、林水福在[[台北市]][[信義區 (臺北市)|信義區]]舉行簽書會並發表談話和回答提問。同日,大江在唐顥芸、[[游珮芸]]、[[吳佩珍]]3位博士口譯員陪同下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 从而为深陷于危机之 當天 的日本 午大江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內用餐,晚上出席了[[行政院 文化 实现“自我拯救”提供一个新 建設委員會]]舉辦 思路 晚宴 ===创作意识===1、存在主义意识
大江健三郎在大学时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10月9日 但是他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一个逐步消化的过程。他先后创作了《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等作品,将当时日本人荒诞虚无的现状描写得淋漓尽致。但此时的大江健三郎对于存在主义哲学并没有完 理解,只是通过模仿,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之后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经历二战时的遭遇,创作了《饲育》和《少年感化院》,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面临战争时的恐惧,对于萨特存在主义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开始有了主动消化的趋向。大江健三郎走进社会后,创作了《我们的时代》、《性的人》,开始从性的角度来挖掘人性。长子[[大江光]](先天脑残疾)的出生,使大江健三郎面临着与残疾儿共生的问题,这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他的作品不再像西方存在主义那样只关注个体生命,而是一种关注共生的存在主义,从此,他完成了对萨特存在主义的主动消化 團離開台灣
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以森林神话为背景,探索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寻求世界和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方存在主义意识。 大江健三郎从最初模仿[[萨特]]作品,到后来加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从性的角度挖掘人性,并最终融入了日本特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他不再是只关注个体生命体验,而是关注与残疾儿共生,与人类共生的问题,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存在主义。 2、森林意识 大江健三郎作品之所以多以森林为背景,是源于大江健三郎出身于[[森林峡谷]],并且受日本神道文化及神话传说的影响,在大江健三郎看来,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森林是想象中的乌托邦,是人们获取再生的地方。 通过森林这样的与世隔绝的安静之地,描绘出人们对当时外界动荡不安、虚无缥缈的社会的恐惧和逃离,可见大江健三郎希望世界和平,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 从主题的深层认知,大江健三郎的目光从故乡走向日本进而走向世界,对个人命运的担忧也逐渐化为对整个人类的担忧,故乡变成了大江健三郎作品永恒的家园。森林对于大江健三郎而言,不仅被赋予了家园的涵义,还是理想中的[[乌托邦]],在浓郁的森林情结之下,更是蕴藏着大江健三郎渴望世界和平的人道主义倾向,以及对整个人类命运担忧的人文主义情怀。 3、边缘意识 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中,多以远离城市的边远村庄为背景,着力描写一些特殊群体:疯子、白痴、残疾儿、儿童等,这种远离中心、关注边缘的创作手法使他的作品更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大江健三郎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颠覆贵贱体系,让作品中人物具有反抗不平等的意识,早在创作初期,大江健三郎就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有批判意识,坚守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边缘立场。 大江健三郎的“边缘”意识不仅限于地理上的边缘,还有身份、立场、道德上的边缘人等等,大江健三郎总是在试图通过这些边缘人来展示真实的世界,使作品更具有感受性和震撼性,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思想。正是在这种边缘意识引导下进行的创作,引发了更多人的深思和共鸣。===叙事美学===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呈现出一种以个人体验的审美感受为根基、以边缘存在的伦理抉择为枝干、以面向灵魂拯救的信仰之旅为果实的独特叙事美学。 [[审美之眼]]:个人体验孕育的身体叙事 1、在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中,有关身体的词语和意象层出不穷,这与他基于敏锐感觉和独特体验的个性化写作方式密不可分。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大江曾简要概括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就是从个人的具体性出发,力图将它们与社会、国家和世界连接起来” 。大江独特的身体叙事模式,折射出个体对生存的深刻体认和审美感知,又包含着对于大千世界的不断思考与无限探求。 患[[脑疝]]的儿子的异常形象给大江带来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对于人体的关注程度大大超过常人,对万物的视角与感受也沾染上挥之不去的怪异和颓废的色彩。他在《个人的体验》中描述说:“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消失得干干净净。人们好像是在幽暗的潜意识角落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似的吐出含混的叹息。”这种意象奇特的身体诉说弥漫于整个文本,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朦胧气氛和哀伤情调。因为感觉到自己丧失了向非洲出发的可能性,鸟万分颓废,在他眼中,非洲大陆是“一位低眉垂首的男人的头盖骨”,而显示交通关系的微缩非洲图,却“是一个刚剥掉皮肤、露出了全部毛细血管的的惨不忍睹的头颅” 。而在《万延元年的足球》中,友人紧盯着粉红色广口瓶,“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困惑的炽热中融化,变为与瓶中同样的粉红色的黏液,从头盖骨湿淋淋地流出” 。这些不断显现的死亡肉体与可怖景象,折射出的正是灵魂绝望而悲怆的嚎叫。 而个人的恐怖体验,也使大江对于肉体采取了一种厌倦和鄙弃的态度。在主人公鸟的眼里,书店女店员的手掌小而且脏,“手指像变色蜥蜴缠绕在灌木丛里的四肢一样粗鄙”;妻子的裸体让鸟想起章鱼触爪张开的丑恶形象;从房梁绳套上卸下死者,则像“从巨大的冰柜结实的挂钩上卸下半条牛肉似的” 。在对肉体的病态敏感和极端冷漠之间,鸟始终摇摆不定,目睹肉体变异带来的心灵的创伤久久难愈。 2、肉体经受的痛苦,交织着灵魂的巨大创痛,衍生出大江悲怆的身体叙事方式。患脑疝的儿子的丑恶形象盘桓在鸟的脑海,使他的梦想世界轰然坍塌。酒醉后的鸟只希望自己“能像蟋蟀那样安详地呕吐”,结果却发出“狗叫似的声音”,他“喉咙干渴,舌头肿起,整个浸泡在恐怖的羊水里” 。他的内心,“像刚刚出货后的仓库一样空空荡荡”,而在他的胃囊和脑袋里,“醉意仍然恋恋不舍地恶毒放歌” 。 由于鸟一直渴望孩子在等待手术的过程中身体衰弱死掉,他为此深深自责。大江描述鸟此时的羞愧无助的复杂心态:“鸟的大脑里的子宫,仍然包孕着一个不停蠕动的羞耻硬块。”在与情人火见子约会后,当鸟望着鲜红的车身和黑色的车篷,只觉得“赛车很像是伤口绽开的肉和周围结成的痂” 。这些围绕身体不同部位的言词陈述,就像来自肉体内部的绝望呻吟和灵魂深处的悲愤哭喊,揭示出生存的荒诞与现实的无奈,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3、现实的荒诞通过奇特敏锐的感受被鲜明地展现出来,形成大江小说富有象征色彩和艺术韵味的惊人画面。以对比反衬手法描画异化或非人化的意象:被殴打后的鸟,看到一辆蒸汽机车从头顶的路坝经过,觉得“它简直是一头挂在黑色夜空的黑色的巨大犀牛”,以犀牛的粗暴野性映衬出人的孱弱与畏缩,描画出现实生活的非人化与压迫性特征;善于将感觉作夸张放大,以此渲染人的精神状态:岳母打电话来告诉鸟他的妻子难产,“鸟一时语塞,凝视着胶木话筒上那数十个蚁穴,那一片缀满黑色星星的夜空,随着鸟的呼吸时阴时晴”,话筒蚁穴迅速放大的奇异意象,折射出鸟茫然失措、头脑空白的精神状态。 在《[[饲育]]》中,山谷周边的树林草地充满了屏息隐藏着的外国兵,“他们轻微的呼吸声即将汇聚成激烈的嘈杂声。他们微微冒汗的皮肤和刺鼻的体臭,仿佛一个季节般即将弥漫整个山谷”,以奇特的幻觉将儿童的期待心理和想象空间呈现出来;三是善于从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汲取灵感并融注笔端。 对于心力交瘁的鸟,“梦就像种植在恐怖荆棘里浑身棘皮的海胆”,梦魇般的意象活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弥漫着恐怖与怪诞的气氛;“救护员们摆着手臂,像鬼追屁股一样,横过阳光灿烂的宽阔广场”,令人不由得想起基里科笔下空旷孤寂的意大利广场,充满了奇异的忧伤和隔绝的恐惧;而当友人的妻子目睹丈夫的怪异尸体,“她吓得毛发倒竖,双手挥舞,无声的呼叫着,在夜深人静的大街上踏着自己的影子,穿着孩子气的绿鞋子倒胶卷般狂奔着”,俨然就是蒙克的《尖叫》,以无声的呐喊宣泄现代人的恐惧与孤独。鸟用赛车载着孩子连续不断的哭声奔驰,“犹如装载了五千只蝉似的在奔驰,同时,鸟也有一种潜入一只蝉的体内飞行的感觉”,在对社会的悲怆控诉和对自然的深切渴望中,灵魂的呼喊和呻吟浮出水面并跃然纸上。 虽然是根源于个人经验的身体叙事,但大江健三郎却试图超越狭隘的个人体验和感受,通过“渐渐深入那体验的洞穴”,最终走到“能够展望到人类普遍真实的出口”。对战后的日本人尤其是广岛人来说,核武器的悲惨后果和残疾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首要命题,而对于大江本人来说,患有脑功能障碍的儿子的问题是最直接的个人体验。人生的悖谬、无可逃脱的责任以及人的尊严和抉择等,是大江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而他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将现实的困境“拉向自身,予以身体化呈现,在直接的身体感觉的充分玩味中探询出路”。===象征手法===大江健三郎早期的两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可以说不管是立意还是表现方法,都明显地有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痕迹。《奇妙的工作》用被围在矮墙内、看不到外面世界的150条待宰的狗,象征二战后在美军占领下苟延残喘的日本学生,而苟活着的日本学生也正是被占领下的日本人民的象征。矮墙内每一米一根的拴狗的桩子,则象征着人们在精神与肉体上所受到的严密、呆板的监禁。最后主人公“我”对两位一起打工的同伴所说的话也是意味深长:“我们是来杀狗的,结果我们反倒成了被杀者”。主人公的话道出了二战后日本人普遍的精神失落:我们本来想征服世界,结果反倒成了被征服者。《[[死者的奢华]]》同样通过主人公“我”和另一位怀有身孕的女大学生辛辛苦苦地搬了一天尸体,最后却被告知那些尸体已经毫无解剖价值,因而他们一天的劳动也毫无意义,他们无法领到报酬这样一个故事,来象征人生的徒劳和没有价值。可以说,大江早期的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华》整篇小说都是用具体的小故事来象征作者自己的哲理思想的作品。后来的很多长篇小说也是如此,比如《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被日本研究界视为把“因土地改革而趋于崩溃的农本生活象征化形象化了的作品”。 大江健三郎早期小说的象征意义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捕捉,但到了后来的小说如《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象征的手法和象征的意义则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隐蔽,越来越不容易捕捉和理解。《[[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篇有一段很难理解的描写:主人公根所蜜三郎在黎明前醒来,浑身有一种热辣辣的感觉,这种热辣辣的感觉进而又变成一种钝痛,妨碍“我”入睡。这时,前天民工们为安装污水净化槽而挖掘的长方形洞穴却在黑暗中变得清晰可见。 “我”像只老鼠一样钻进了洞穴,在洞穴中我思考了100分钟,最终找到了让自己辗转难眠的根源——“我”想逃离纷繁喧嚣的社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如友人肛门上插着黄瓜怪异地离开尘世一样。民工们挖掘好的洞穴象征着与现实社会隔绝的、可以获得片刻宁静的安全地带,而安装于洞穴的“净化槽”则象征着拒绝污染、拒绝尘俗的世外桃源。这样的象征常常让读者觉得比较晦涩难懂,需要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人物评价=====诺奖评语===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宣称,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浓缩了现实生活与寓言,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扰与怅惘”。===学者评价===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或者取材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瞩目;由于从小生活在日本农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语,而后来又深受法国语言文学的影响,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样由于深受法国作家萨特等人的影响,他的小说惯用象征的手法,从小说标题、故事情节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结构迥异于传统小说所强调的前后照应、脉络清晰,情节场面的跳跃很大,因而也比较费解。  ——[[陈云辉]](韩国庆南大学教授,韩国庆尚大学日本文学博士) 大江健三郎不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创作理论上也进行了不懈的追求,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想象理论的不断探索上。大江健三郎对想象力问题的关注,首先是萨特的“存在——虚无——自由”、“形象——想象——自由”,其次是巴什拉的“想象力就是改变形象的能力”,最后是[[布莱克]]的“想象力就是人的生存本身”。也就是说,大江健三郎通过对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认识论大师巴什拉的想象理论的反复确认,最后在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布莱克的想象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想象力就是改变形象的能力”,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形象的分节化”的课题,从而为想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这无论对大江健三郎本人的创作,还是对普遍性的文学创作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主动自觉地追随一种理论的指导,并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加以发挥,应该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参 考文 ==
{{reflist}}
 [[Category:作家]] [[Category: 731 日本 ]]
47,9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