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辟疆

增加 7,15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汪辟疆| 圖像 = 汪辟疆.jpg| 圖像說明 = [http://s6.sinaimg.cn/middle/502916cfnab9afe31ba75&690 原图链接][Filehttp: //s6.sinaimg.cn/middle/502916cfnab9afe31ba75&690 图片来自新浪网]| 出生日期 = 1887年| 國籍 = 中 垣.jpg| 别名 = 字辟疆,又字笠雲|thumb職業 = |200px知名原因 = | 汪國垣知名作品 = 主要研究《[[水經注]]》、[[目錄學]]及晚清詩歌等 </br>校訂《[[唐人小說]]}} 
'''汪辟疆'''({{bd|1887年|11月3日|1966年|3月12日|W汪}}),原名'''汪國垣''',[[表字|字]]辟疆,又字笠雲,[[號]]方湖,又號展庵,[[中國]][[江西省]][[彭澤縣]]人,中國近代國學大帥、古典[[文獻學]]名家、詩史專家。
*1954年,因病至右肢癱瘓,行動艱難。
*1966年,三月十二日逝於南京。歸土於南京雨花臺望江坡。
 
==人物轶事==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1956年7月18日,南京日报。一张泛黄的老报纸。封面一条加有边框的题为《南大图书馆得一珍贵孤本》的报道十分醒目。报道说南京大学教授汪辟疆重金购得海内孤本《楚辞集解》,并捐赠南大图书馆。捐书就能上封面,可见这条新闻的分量。
 
时隔58年,当年的新闻人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当我试图去找寻有关他的遗迹时,发现他所居住过的地方,文德里晒布厂5号,峨嵋路27号,都早已荡然无存。一如他的主人,这个曾经享誉学界的国学大师,也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我辗转找到汪辟疆的嫡孙汪定民先生,听他述说起祖父的故事。
 
汪辟疆是江西人。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和当时文坛渊源很深。而江西又是诗学重镇,产生过江西诗派,这大概与汪辟疆日后成为诗人和诗学研究者不无关系。
 
1928年,汪辟疆应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之聘,来南京任教,并终老于此,前后38年。因为学问精深,加之谦逊和蔼,汪辟疆在教授和学生中的口碑一直很好,颇受尊重。
 
说到这儿,汪定民拿出一把折扇。不大的扇子上,两面写满了诗,数了一下,足足有23首之多!再看看署名,王伯沆、柳诒徵、黄侃、吴梅、胡小石、汪东、胡先骕、汪荣宝、王晓湘,个个大名鼎鼎。而这把扇子,就是这9位教授题诗赠给汪辟疆的。
 
汪定民介绍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的教授们结社雅集题诗唱和活动十分频繁,仅中央大学就有潜社、如社、上巳社等诗社。而这把扇子正是当时诗社活动的重要见证。扇子是赠给汪辟疆,从署款“辟疆如兄属正”“辟疆先生吟正”等语,即可见汪辟疆在这群文人中的地位。而黄侃“今春小诗写乞辟疆仁兄社长正”的署款,更是指出了汪辟疆的社长身份。
 
黄侃素以脾气大、好骂人而闻名,他能对汪辟疆如此敬重是十分难得的。汪定民又说了一件趣事:“有一次,我祖父去黄侃家,看中一本书,《元诗选》。因为我祖父是研究版本目录学的,知道这书很稀见,正好见黄侃有2本,便问黄侃能不能转让一本给他。”
 
黄侃没有拒绝,但他实在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后来,黄侃知道这本书的珍贵后,十分后悔,就想问我祖父要回来,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他就写诗,在诗中隐晦地表达想要回书的意愿。”可是汪辟疆并没有看懂这首诗的弦外之音,还回了一首给他。二人就这样你来我去,唱和了三四回,汪辟疆才反应过来,原来黄侃是想要回《元诗选》。而汪辟疆当即就把书还给他了。事后,黄侃既喜且羞,次日在日记中写道:“汪辟疆肯以《元诗选》见还,令人感愧。”
 
对教授谦逊如此,对学生更是关爱有加。今年已94岁高龄的古典文学家霍松林曾说,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恩人只有两个:汪辟疆和于右任。
 
故事还得从1945年说起。那一年,霍松林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因抗战尚未胜利,中央大学还在重庆,一年后,上大二的霍松林才随校回到南京。彼时的汪辟疆不但是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还是监察院监察委员。
 
霍松林的才气引起了汪辟疆的注意。因为家境非常贫寒,霍松林平时就靠写文章赚点生活费,汪辟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把霍松林的诗文拿给于右任看。他希望于右任能给霍松林安排一个工作,既不太忙,又能赚点钱。于右任闻言,立即表示,做工作耽误学习,“你让他来找我,我资助他学费。”自此后,于右任每月都写个条子给霍松林,让他到监察院的财务处从自己的薪水中领一笔钱。正是这笔钱资助霍松林完成了学业。而若没有汪辟疆的引荐,霍松林根本不会结识于右任。霍松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了八个字——“其情其景,至今难忘”。
 
国民党败退时,于右任还曾希望霍松林随他去台湾。但霍松林终究没有去。而汪辟疆为躲避国民党的“邀请”,回到了江西老家暂住。蒋介石知道后,还让当时的江西省主席胡家凤去找汪辟疆,汪辟疆又连夜赶到九江搭乘轮渡回到南京,继续任教。
 
1954年,汪辟疆因高血压而中风,右肢瘫痪。此后他改用左手写字。在汪定民展示的汪辟疆手稿中,有不少落款都是“方湖左笔”(方湖是汪辟疆的号)。这一段时间,汪辟疆都在家中度过。读书之余,时不时接待一些客人,或享受与子孙的天伦之乐。
 
那时的汪定民,年龄还很小。他拿出一张汪辟疆在家中接待陈方恪的照片说,陈方恪是家中常客,印象中,他们二人聊天时,经常哈哈大笑,笑声震天,颇有魏晋风度。而汪辟疆还常常指着在看的书对他说:“你看,这一页就值好多钱哦!”
 
沉寂许久,汪辟疆又成为“新闻热点”。他上了南京日报的封面。
 
汪定民拿出这份已经泛黄的1956年7月18日的南京日报,封面一条加有边框的题为《南大图书馆得一珍贵孤本》的报道十分醒目。报道中所说的“珍贵孤本”——明万历本《楚辞集解》,就是汪辟疆重金够得,捐给南大图书馆的。
 
汪定民介绍说,当时,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因在国内没有搜求到足本的《楚辞集解》,便写信给日本横滨大学教授波多野代觅此书。波多野经多方搜访,在上野图书馆找到一部。之后,日本神奈川县教职员工会动员了1万6千多名会员,捐款把该书摄制成影片,委托当时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团员翦伯赞各带回一套,分别赠给游国恩和北京大学。《楚辞集解》的难得,于此可见。
 
汪辟疆精于版本,是大藏书家。在听闻这件事后,想起杭州王氏旧藏书中,就有这本书。他委托一位上海的书商代为搜求。巧的是,这位书商刚刚进的货中,就有此书。书商立即将书寄给汪辟疆,果然,正是明万历原刻本。汪辟疆于是重金买下,捐给了南大图书馆。用时髦的话来说,汪辟疆可谓捐书“上头条”。这不但说明此书的珍贵,也反映了汪辟疆的德高望重。
 
汪辟疆去世前,嘱托将所有的藏书都捐给南大。这些书日后成为南大藏书中的精品。汪辟疆的无私,再次得到了体现。<ref>[https://bkzs.nju.edu.cn/8b/7d/c4538a232317/page.htm 汪辟疆:病中捐书“上头条” ]南京大学网, </ref>
==成就==
==註釋==
{{reflist}}
==参考 [[Category:人 獻==*汪國垣著《讀書舉要》,東方雜誌,1926年*汪國垣著《光宣詩壇點將錄》,《甲寅》雜誌,1925年*蔡登山<汪辟疆和光宣以來詩壇旁記>,新銳 社科学家]][[Category: 創出版,2018年学家]][[Category:教育学家]]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