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5
次編輯
變更
大气圈
,新条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大气圈</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06/11f4c150dc2842498e97d86e02e0b27b.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24955387_10009947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大气圈
外文名:
atmosphere
|}
大气层 atmosphere 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ref>[https://www.sohu.com/a/224955387_100099476 大气层到底能够对地球起到哪些作用?]搜狐网</ref>
== 概述 ==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地球内部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裂变和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的积聚和迸发、陨星对地表的频繁撞击等,导致了地球火山的强烈活动,使地球温度升高到出现局部熔融,重元素沉入地心,轻物质浮升到地表,逐渐形成[[地壳]](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层次。与此同时,被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气体不断迸发出来,形成原始大气圈,其主要成分为H2O、CO、CO2、CH4和N2等。当时不含有氧气,这是一个还原性大气圈。水气凝结后在低凹处汇聚成海洋(水圈),地表水呈酸性。上述过程历时约10亿~15亿年。显然,早期地表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缺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辐射中的高能[[紫外线]]可直接射到地面上。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主要大气层 ==
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对流层'''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其分布是在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公里,在赤道地区的为16-18公里,两极地区的为7-10公里。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对流层内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和水平对流运动,从而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过程。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下层'''
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
中层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上层'''
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对流层顶对垂直气流有很大的阻挡作用,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使得那里的能见度往往较坏。
'''平流层'''
在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袭击。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顶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因为其水平的气态成份混合比起垂直的混合都来得要快。一个较为有趣的平流层环流特性是发生于热带地区的准双年震荡(QBO)。这种现象由重力波引导,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而引至的。准双年震荡引致了次级环流的发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所致。
目前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以增加飞行的稳定度。原因有:
能见度高: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
受力稳定: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凉,大气不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噪声污染小:平流层距地面较高,飞机绝大部分时间在其中飞行,对地面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
安全系数高:飞鸟飞行的高度一般达不到平流层,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就比较安全。当然,在起飞和着陆时,要想方设法驱赶开飞鸟才更为安全.
'''中间层'''
平流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间层”,又称中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开;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物质组成为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顶部气温降到-83摄氏度以下。原因是:本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气和氧气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了。
'''热层'''
从85公里到500公里这一层,称为热层或暖层。它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400公里的高空,温度可达3000-4000℃。这一层里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被称为电离层。来自地表某个地点的无线电波,必须经过电离层的反射,才能传到世界各地。
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人类还借助于热层,实现短波无线电通信,使远隔重洋的人们相互沟通信息,因为热层的大气因受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气体分子或原子大量电离,复合机率又少,形成电离层,能导电,反射无线电短波。
'''外大气层'''
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离地面500千米以上,也叫磁力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热层以上大气的外层下限约在800- 1000 公里, 上限可伸展到3000公里。这里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因为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稀薄,温度又高,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子和原子拚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逃逸到宇宙太空中去,所以,这一层又称为散逸层。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大气圈</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06/11f4c150dc2842498e97d86e02e0b27b.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24955387_10009947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大气圈
外文名:
atmosphere
|}
大气层 atmosphere 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汽]]。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ref>[https://www.sohu.com/a/224955387_100099476 大气层到底能够对地球起到哪些作用?]搜狐网</ref>
== 概述 ==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地球内部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裂变和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的积聚和迸发、陨星对地表的频繁撞击等,导致了地球火山的强烈活动,使地球温度升高到出现局部熔融,重元素沉入地心,轻物质浮升到地表,逐渐形成[[地壳]](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层次。与此同时,被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气体不断迸发出来,形成原始大气圈,其主要成分为H2O、CO、CO2、CH4和N2等。当时不含有氧气,这是一个还原性大气圈。水气凝结后在低凹处汇聚成海洋(水圈),地表水呈酸性。上述过程历时约10亿~15亿年。显然,早期地表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缺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辐射中的高能[[紫外线]]可直接射到地面上。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主要大气层 ==
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
'''对流层'''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层,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它的厚度不一,其分布是在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公里,在赤道地区的为16-18公里,两极地区的为7-10公里。 其厚度在地球两极上空为8公里,在赤道上空为17公里,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对流层内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和水平对流运动,从而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物理变化过程。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下层'''
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
中层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上层'''
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的情况有突然变化。对流层顶对垂直气流有很大的阻挡作用,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使得那里的能见度往往较坏。
'''平流层'''
在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5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袭击。
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顶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因为其水平的气态成份混合比起垂直的混合都来得要快。一个较为有趣的平流层环流特性是发生于热带地区的准双年震荡(QBO)。这种现象由重力波引导,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而引至的。准双年震荡引致了次级环流的发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所致。
目前大型客机大多飞行于此层,以增加飞行的稳定度。原因有:
能见度高:地球大气的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等极少,天气比较晴朗,光线比较好,能见度很高,便于高空飞行。
受力稳定:平流层的大气上暖下凉,大气不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在其中受力比较稳定,便于飞行员操纵架驶。
噪声污染小:平流层距地面较高,飞机绝大部分时间在其中飞行,对地面的噪声污染相对较小。
安全系数高:飞鸟飞行的高度一般达不到平流层,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就比较安全。当然,在起飞和着陆时,要想方设法驱赶开飞鸟才更为安全.
'''中间层'''
平流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间层”,又称中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开;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物质组成为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顶部气温降到-83摄氏度以下。原因是:本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气和氧气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了。
'''热层'''
从85公里到500公里这一层,称为热层或暖层。它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400公里的高空,温度可达3000-4000℃。这一层里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被称为电离层。来自地表某个地点的无线电波,必须经过电离层的反射,才能传到世界各地。
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人类还借助于热层,实现短波无线电通信,使远隔重洋的人们相互沟通信息,因为热层的大气因受太阳辐射,温度较高,气体分子或原子大量电离,复合机率又少,形成电离层,能导电,反射无线电短波。
'''外大气层'''
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离地面500千米以上,也叫磁力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
热层以上大气的外层下限约在800- 1000 公里, 上限可伸展到3000公里。这里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因为这一层的空气非常稀薄,温度又高,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子和原子拚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逃逸到宇宙太空中去,所以,这一层又称为散逸层。
== 参考来源 ==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