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9
次編輯
變更
精兵
,無編輯摘要
'''精兵'''(elite soldiers)指訓練有素、戰鬥力強的士兵 。 ; 有精良的武器,精鋭的士卒。
*①《戰國策·趙策二》:“今富非有齊威、宣之餘也,精兵非有富韓勁魏之庫也,而將非有田單、 司馬之慮也。”②《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
①《史記·匈奴列傳》:“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②唐·杜牧《燕將錄》:“於是任智畫策,仗猛將,練精兵,畢力再舉涉河。” [1] ③明·高攀龍《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損冗兵百可養壯士十,平時養壯士十,臨事可得精兵百。”④《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闔閭不聽,留子胥與太孫夫差守國,自引伯嚭、王孫駱、專毅等,選精兵三萬,出南門望越國進發。”⑤《東周列國志》第五回:“祭足自領精兵,往來接應。温大夫知鄭兵強盛,不敢相爭。”⑥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壇》:“非是俺魂驚怕,怎當得百萬精兵從空下,頃刻把城闕攻打。”
===英國精兵兵團成功侵略大清王朝的歷史片段===
*如果說英軍在對抗海岸炮台時的勝績,多少還與交戰雙方在艦船以及火炮方面存在的技術代差有關。
*那麼入侵者憑藉少量精兵在一次次兩棲登陸戰中擊敗清軍,則可歸結為拿破崙戰爭造就的新型軍隊的勝利。
*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軍陸上部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自本土調來的現役步兵團,包括最早來華的第18團(愛爾蘭)、第26團(蘇格蘭)以及第49團,每團應轄官兵900人,不過缺額直到1842年6月才得以補齊。
*1841年8月補充了第55團,1842年6月又補充了第98團,即日後的「威爾斯親王團」。
*第二部分是東印度公司在馬德拉斯和孟加拉兩個直轄行政區編練的土著步兵,包括最早來華的孟加拉志願團(1841年1月底輪換歸國)以及孟加拉、馬德拉斯工兵團各一部。
*戰爭過程中英軍補充的陸上力量,大部分也是來自英印土著部隊:1840年10月增調了馬德拉斯第37團(1842年5月輪調回國)和一個炮兵連,1842年6月一次性運來馬德拉斯第2、第6、第14、第39、第41團以及部分工兵和炮兵。
*馬德拉斯軍團邁索爾師指揮官臥烏古(Hugh Gough,又譯郭富)少將被任命為侵華陸上部隊司令,他是在拿破崙時代參加過半島戰爭的老資格殖民地軍指揮官。
*第三部分是伯麥統領的海軍陸戰隊和登岸水兵,構成了英軍全部的陸上力量。
*以總兵力論,從1840年夏天到1842年初春,英軍用於中國戰場的陸上兵力始終是5個團左右,實編人員不到4700人。
*戰爭後期為入侵長江下游,一次性增兵到11個團(其中英印軍6個團),加上陸戰隊和工兵、炮兵之後的總數約1.2萬人。
*除去在戰爭初期首度進攻定海以及沙角、大角炮台時擁有局部兵力優勢外,英軍在歷次兩棲登陸戰中投入的陸戰兵力均遠不及清朝守軍,大部分時候一次性出動的兵力僅為2000餘人。
*這區區2000多人的精兵,與清軍通常3、4倍於對手的兵力戰鬥力完全是兩個概念。
*拿破崙戰爭給歐洲陸軍帶來的最深刻影響是戰術和組織結構的革命:受到民族主義情緒和榮譽意識感召的普通步兵(儘管英國並未建立義務兵役制)既不會隨便逃跑、也很少畏難不前,因之足以完成複雜的機動戰術。
*英國陸軍的一般做法是以輕步兵連(來復槍隊)保護大部隊兩翼,主力編組成縱隊向敵方防線前進,待進入步槍射擊距離後則分散成多個較小的橫隊,朝目標持續開火。
*這種戰術和真正意義上的散兵線尚有一定差距,但在過去和埃及、印度、緬甸軍隊的交手中已經證明了威力。
*需要以突擊方式占領某處戰略要點時,英軍基層指揮官也會身先士卒指揮刺刀衝鋒。
*至於數量眾多的英印軍隊,儘管他們的忠誠度在某些時候值得懷疑(孟加拉步兵的主力在1857年印度兵變中幾乎全部譁變),但他們從18世紀後半葉開始就由英籍中高級軍官直接訓練和指揮,服從程度和戰鬥意志力都有足夠保證。
*以長期執掌馬德拉斯步兵的臥烏古出任主帥便是例證之一。 <ref name="今天頭條">{{cite web |url=https://twgreatdaily.com/2v6CvHIBnkjnB-0zCtDL.html | title= 精兵主義的勝利,實際是拿破崙戰爭造就的新型軍隊的勝利 | language=zh | date=2020-06-16 | publisher=今天頭條 | 阿揚談歷史 | accessdate=2019-01-22}}</ref>
===
==参考來源==
{{Reflist}}
https://images.twgreatdaily.com/images/image/61k/61kbvXIBiuFnsJQVqmj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