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汉晋名医--皇甫谧

增加 70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周汉晋名医--皇甫谧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皇甫谧<ref>[http://www.233.com/yishi/zhongyi/msfc/20090602/142444281.html  周汉晋名医--皇甫谧],233网校网, 2011年01月11日 </ref>'''</big>,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p>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附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晋书·皇甫谧传》说他“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林亿在校《甲乙经》的序言中称他“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当时 [[ 晋武帝 ]] 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婉言辞绝,在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晋武帝爱惜其才华赐给他很多书。由于他身体素弱,加之长年劳累,也卷入当时社会上服食之风,后来竟罹患风痹,右脚偏小,十分痛苦,几至自杀,自此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林亿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深地,无以济之,此因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原有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广泛阅读各种医书外,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中针灸,加以整理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历代研习针灸学的必读课本。</p>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出于自身的感受,即仅以”百日”的治疗,就把自己的风症及耳聋症治愈;又有感于《素问》、《九卷》等等之经义深奥难懂。为了著述能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寻检,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从而使《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什灸学著作的嚆矢,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除《针灸甲乙经》外,皇甫谧还有不少文史方面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者有《高士传》、《逸士传》、《玄晏春秋》、《帝王世纪》等。 </p>
== 出身名门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p>
== 家道衰落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浥池),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p>
== 发奋著述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  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p>
== 内部争权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生于东汉,长于曹魏,没于西晋,在血风腥雨、病饿交加中度过了一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杀伐攘夺,天下离乱,民不聊生。在母腹中的皇甫谧,就嗅到了人间的血腥味,这一年(公元214年),曹操杀害了躲在夹壁中的伏皇后及两个年未及笄的儿子;当他刚会呀呀学语的时候(公元217年),曹操又杀害了天下名士杨修,给他上了血腥的第一课。刚过了三年,曹丕废汉帝自立(公元220年),东汉亡。接着刘备在成都、孙权自武昌称帝,天下三分。公元249年,魏权臣司马懿制造了“高平陵事件”,把曹爽兄弟和名士何晏、丁谧、李胜、毕轨、恒范等诛灭三族;此后,掌权的司马氏又相继诛杀了夏侯玄、李丰、张缉、高贵乡公曹髦、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嵇康;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常道乡公魏帝曹奂禅位,魏亡。晋王朝统—后,没有维持多久,又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在混乱中覆灭,接踵而来的是“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大分裂。中国历史上几个著名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p>
== 争夺焦点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的家乡安定郡也几易其主,成为封建势力争夺的焦点。连年征战,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由汉初的14万多锐减到2万多。许多地方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几乎成为无人旷野,曹操《蒿里》诗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好反映了这种残败的景象。</p>
== 意志品德 ==
<p style="text-indent:2em;"> 残酷的社会生活环境,铸就了皇甫谧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当他发奋读书,名声渐起时,周围的人就劝他修名广交,他认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提出了“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的观点,表达了他不与世俗流趣,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晋书·皇甫谧传》还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皇甫谧姑母的儿子梁柳当了城阳太守,将赴任,人们劝皇甫谧为其饯行。他回答说:梁柳未当官时到我家里来,我迎送他时门都不出,吃饭时只不过上一点咸菜,穷人都不认为酒肉是好朋友。今天他当上了郡守,我若为他饯行,那就是看重城阳太守而轻视梁柳,不符合古人之道,我心中不安!</p>
== 社会贡献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与流俗异趣,不趋炎附势,累官不仕,专一著述为务,仅是一名平民学者,而著书之丰,确是魏晋首富。</p>
<p style="text-indent:2em;"> 《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文史著作广采百纳,博据考稽,建树史学,对三皇五帝到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及重要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在史前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史前史的开端推到了“三皇”时代,并对“三皇五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三皇”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另—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高阳、高辛、唐尧、虞舜,把中国历史起源的时间提前到上古时代;对前人以及《史记》中语焉不详的历史事实尤其是“三皇五帝”的世系纪年及重大活动进行了补充和考证;对历史上地方名称的前后变更及一个民族或王朝迁徙地名的变化作了较详尽的考证;第一次对历代土地、人口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和分析,整理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将历史人物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因此,清代历史学家钱熙祚曾评价“皇甫谧博采经传杂书以补史迁缺,所引《世本》诸子,今皆亡逸,断璧残圭,弥堪宝重”。(清钱熙祚·《帝王世纪序》)</p>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鬼谷之注》,玄守、释劝、笃终三论,高士、列女等传,《三都赋序》,并诗诔赋颂,藏珍纳萃,字字珠玑,在文学领域独树—帜。提出了文章的思想性及社会教育作用,要比“美”和“丽”更重要,反对言过其实,浮夸竞兴,博言空类。且许多文章中还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历史价值远远大于文学价值。文章风格犀利,对仗工整,音语铿锵,结构严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p>
== 针灸鼻祖 ==
<p style="text-indent:2em;">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含河南渑池县)。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荡,象脱缰的马,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下定决心要编著一部针灸学专书。</p>
== 针灸方面 ==
<p style="text-indent:2em;"> 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p> <p style="text-indent:2em;">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和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其父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p>
<p style="text-indent:2em;">《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和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 他把古 编写 著名 三部 学著作 其中有 足臂十一脉灸经 素问 阴阳十一脉灸 经》 。战国时代的 (即 黄帝内经 灵枢 也有许多论述 ),《明堂孔穴 针灸 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 治要 的专述。但是晋代 ,纂集起来,加 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 综合比较 ,“ 父深奥” 浮辞 “文多 除其 重复, 错互非一 论其精要 。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 书被视为秘宝 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 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 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 需要 规范 医书 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也称《针灸甲乙 穷搜博采 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简称《甲乙经》 </p>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参考资料==
228
次編輯